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成拳与泰拳都威力惊人,充满神秘,我常在心中对两者进行联想。
一、关于桩
众所周知,大成拳一般是从站桩练起,可以说是从“桩”开始。在我看来,泰拳也是从“桩”开始的。比如“摆桩”,也就是摆拳架。通过“摆桩”,协调固定好间架,并在以后的训练(比赛)中时刻不忘保持。所以,泰拳手的间架比较严谨,头胸护得比较好。当然,泰拳的“摆桩”的内涵没有大成拳站桩那么丰富、深刻。另外,泰拳每天训练开始时的跳轮胎,即摆好桩在轮胎上跳,可以算是一种动桩,不仅练间架,也练腿部力量。我有时在想,这能不能练出大成拳中的“如踩弹簧”的感觉,会不会客观上体会出“力从地上来”的体验。此外,泰拳还有打坐的练习,可以算是一种静桩吧。
二、关于步法
泰拳的步法,即“走桩”,节奏感很强,稳健有方,跟大成拳的步法有点相似,尤其是那种“欲走又止、欲止又走”以及“一退即进”的味道。大成拳常常在步法的变动中,把对方的劲力化掉,一触即发。泰拳崇尚进攻,即便后退,也是一退即进,退少进多,反而逼前了,难怪有拳手被称为“不会后退”的拳手。
两种步法,都很科学。我认为大成拳的步法,如摩擦步,更有灵性,我练摩擦步的时间不长,也能感觉到那种如长“后眼”的感觉。有一次,在拳台上,一位泰藉拳师在前面训练我,我被他步步紧逼,且打且退。拳台上的另一位泰藉拳师(一般一个拳台两位拳师陪两位学生训练),不知是刚好在我身后,还是故意跟我开玩笑,以手和膝支地,打横趴在地上,挡住我的退路。我当时未回头,不知是怎么回事,后脚伸出去,触到一团软软的身体,不敢踩下去,忙撤回来,换脚再退,把脚往身后更远处寻找“实地”,谁知他竟跟着蠕动,不让我落脚,连续几次。虽然,最后我被前后夹攻,被“击”倒在他身上,但我那仿佛有后眼的退步,也让他们奇怪。
当然,泰拳中的步法,节奏感很强,练起来也很舒服、也很来劲。一位拳师就曾光脚走步法,把脚底都走烂了,可见对步法的用功。每当看到中泰拳手对阵时,泰拳手那固定扎实的间架,以及稳固紧逼的步法,反衬出中方拳手的间架较散,步法较凌乱。如能借鉴大成拳中的站桩、摩擦步以及推手的练法,打起来将更加紧凑。
三、关于慢动功
大成拳有慢动功的练习,可以松筋活骨,去除拙力。
泰拳古拳法,动作很慢,伴着音乐,亦舞亦武,可以说是一种慢动功。尤其是大赛前的拳花漫舞(拜师舞),有助于拳手集中心神,平心静气,舒筋活骨,在比赛中不易受伤。反观中方队员,一上来,没几下活动就开打,虽然上台前已有热身,但在生理、心理上对现场的氛围适应还是不够的,这方面我觉得中方拳手吃亏。如果中方队员上来,做一些有如大成拳中的慢动功,我想比一上来就打要好些。
四、关于力
大成拳有试力、发力,对力有一个认知、体验、运用的训练过程,比较奥妙。泰拳也重力,从练空拳,到打活动靶,再到打沙袋,我认为也是一个试力到发力的过程。大成拳的推手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力的方法,可以练出距离感以及劲力的变化,是过渡到实战的桥梁;泰拳的打活动靶(当然不是泰拳独有)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虽然不像推手那样有轻有重、有缓有急,但也能训练出拳手的距离感,尤其是追击意识。所以,这也是过渡到实战的很好的方法。推手的不足,是缺少脚的攻击训练,而打活动靶,则缺少对劲力变化的互动训练。
打沙袋是两种拳术都采用的方法。大成拳作为内家拳的代表,打沙袋也很有讲究,讲究意念,讲究爆炸力,讲究整体力;但泰拳练的也不是局部力,打沙袋时要求拧腰、送肩,动作不大,讲究小力量,所以有的拳手经过擂台上千锤百炼的击打,也能卸力发“寸劲”。张鸿骏曾认为西洋拳也是内家拳,从这一点看,我认为泰拳也是内家拳。有人认为,泰拳不像散打讲究绝对力量,因此不能把散打中的摔法吸收过去,除非改变整个体系;而散打讲究绝对力量,却可以把泰拳的东西借鉴过来,不会破坏整个体系,而认为这是优势。我不这样认为,我反而觉得,从这点看,散打还很粗糙,应多吸收意拳、咏春拳、鹤拳等传统功夫里的一些精华,改变练绝对力量的体系。
五、关于发声
很多拳法都有发声助力的练法。大成拳练到一定程度,就要进行“试声”的锻炼。泰拳也讲发声,你如果走进一间泰拳馆,除了听到拳脚、沙袋的声音,便是习练者口里发出的声音了。难怪上回广州中泰对抗赛前,有记者前去探营,说拳手训练时嘴里不时喊着连翻译都不知是啥的话。这次第三届比赛前,又有记者前去泰国探营,把那种声音形容为像受伤野兽发出低沉的咆哮,我觉得形容得很好。
六、关于实战
大成拳没有套路,重视实战;泰拳是不屑形美、只求实用,这点两者非常接近。只有经过实战,才能出真功夫。但两者实战的环境相差太远,即使在中国国内,业余泰拳手的实战机会都很多,拳馆内部、外部都经常安排有比赛,更不说泰国了。而大成拳习练者的比赛机会就少得多了,尤其是与外部的交流。真希望有一个好的机制,把大成拳的训练比赛组织起来,形成气候,我想,那将更利于大成拳的发展。
大成拳和泰拳,各有风采,相信不久的将来,大成拳和泰拳在全世界都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喜爱者。□
一、关于桩
众所周知,大成拳一般是从站桩练起,可以说是从“桩”开始。在我看来,泰拳也是从“桩”开始的。比如“摆桩”,也就是摆拳架。通过“摆桩”,协调固定好间架,并在以后的训练(比赛)中时刻不忘保持。所以,泰拳手的间架比较严谨,头胸护得比较好。当然,泰拳的“摆桩”的内涵没有大成拳站桩那么丰富、深刻。另外,泰拳每天训练开始时的跳轮胎,即摆好桩在轮胎上跳,可以算是一种动桩,不仅练间架,也练腿部力量。我有时在想,这能不能练出大成拳中的“如踩弹簧”的感觉,会不会客观上体会出“力从地上来”的体验。此外,泰拳还有打坐的练习,可以算是一种静桩吧。
二、关于步法
泰拳的步法,即“走桩”,节奏感很强,稳健有方,跟大成拳的步法有点相似,尤其是那种“欲走又止、欲止又走”以及“一退即进”的味道。大成拳常常在步法的变动中,把对方的劲力化掉,一触即发。泰拳崇尚进攻,即便后退,也是一退即进,退少进多,反而逼前了,难怪有拳手被称为“不会后退”的拳手。
两种步法,都很科学。我认为大成拳的步法,如摩擦步,更有灵性,我练摩擦步的时间不长,也能感觉到那种如长“后眼”的感觉。有一次,在拳台上,一位泰藉拳师在前面训练我,我被他步步紧逼,且打且退。拳台上的另一位泰藉拳师(一般一个拳台两位拳师陪两位学生训练),不知是刚好在我身后,还是故意跟我开玩笑,以手和膝支地,打横趴在地上,挡住我的退路。我当时未回头,不知是怎么回事,后脚伸出去,触到一团软软的身体,不敢踩下去,忙撤回来,换脚再退,把脚往身后更远处寻找“实地”,谁知他竟跟着蠕动,不让我落脚,连续几次。虽然,最后我被前后夹攻,被“击”倒在他身上,但我那仿佛有后眼的退步,也让他们奇怪。
当然,泰拳中的步法,节奏感很强,练起来也很舒服、也很来劲。一位拳师就曾光脚走步法,把脚底都走烂了,可见对步法的用功。每当看到中泰拳手对阵时,泰拳手那固定扎实的间架,以及稳固紧逼的步法,反衬出中方拳手的间架较散,步法较凌乱。如能借鉴大成拳中的站桩、摩擦步以及推手的练法,打起来将更加紧凑。
三、关于慢动功
大成拳有慢动功的练习,可以松筋活骨,去除拙力。
泰拳古拳法,动作很慢,伴着音乐,亦舞亦武,可以说是一种慢动功。尤其是大赛前的拳花漫舞(拜师舞),有助于拳手集中心神,平心静气,舒筋活骨,在比赛中不易受伤。反观中方队员,一上来,没几下活动就开打,虽然上台前已有热身,但在生理、心理上对现场的氛围适应还是不够的,这方面我觉得中方拳手吃亏。如果中方队员上来,做一些有如大成拳中的慢动功,我想比一上来就打要好些。
四、关于力
大成拳有试力、发力,对力有一个认知、体验、运用的训练过程,比较奥妙。泰拳也重力,从练空拳,到打活动靶,再到打沙袋,我认为也是一个试力到发力的过程。大成拳的推手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力的方法,可以练出距离感以及劲力的变化,是过渡到实战的桥梁;泰拳的打活动靶(当然不是泰拳独有)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虽然不像推手那样有轻有重、有缓有急,但也能训练出拳手的距离感,尤其是追击意识。所以,这也是过渡到实战的很好的方法。推手的不足,是缺少脚的攻击训练,而打活动靶,则缺少对劲力变化的互动训练。
打沙袋是两种拳术都采用的方法。大成拳作为内家拳的代表,打沙袋也很有讲究,讲究意念,讲究爆炸力,讲究整体力;但泰拳练的也不是局部力,打沙袋时要求拧腰、送肩,动作不大,讲究小力量,所以有的拳手经过擂台上千锤百炼的击打,也能卸力发“寸劲”。张鸿骏曾认为西洋拳也是内家拳,从这一点看,我认为泰拳也是内家拳。有人认为,泰拳不像散打讲究绝对力量,因此不能把散打中的摔法吸收过去,除非改变整个体系;而散打讲究绝对力量,却可以把泰拳的东西借鉴过来,不会破坏整个体系,而认为这是优势。我不这样认为,我反而觉得,从这点看,散打还很粗糙,应多吸收意拳、咏春拳、鹤拳等传统功夫里的一些精华,改变练绝对力量的体系。
五、关于发声
很多拳法都有发声助力的练法。大成拳练到一定程度,就要进行“试声”的锻炼。泰拳也讲发声,你如果走进一间泰拳馆,除了听到拳脚、沙袋的声音,便是习练者口里发出的声音了。难怪上回广州中泰对抗赛前,有记者前去探营,说拳手训练时嘴里不时喊着连翻译都不知是啥的话。这次第三届比赛前,又有记者前去泰国探营,把那种声音形容为像受伤野兽发出低沉的咆哮,我觉得形容得很好。
六、关于实战
大成拳没有套路,重视实战;泰拳是不屑形美、只求实用,这点两者非常接近。只有经过实战,才能出真功夫。但两者实战的环境相差太远,即使在中国国内,业余泰拳手的实战机会都很多,拳馆内部、外部都经常安排有比赛,更不说泰国了。而大成拳习练者的比赛机会就少得多了,尤其是与外部的交流。真希望有一个好的机制,把大成拳的训练比赛组织起来,形成气候,我想,那将更利于大成拳的发展。
大成拳和泰拳,各有风采,相信不久的将来,大成拳和泰拳在全世界都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喜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