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叶片受瘿螨为害后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选取正常荔枝叶片和受荔枝瘤瘿螨为害的荔枝叶片为样品,分别以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进行萃取,经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不同叶片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荔枝瘤瘿螨的为害会引起宿主叶片化学成分以及含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抗逆相关成分如γ-谷甾醇等植物甾醇类物质含量的增多,以及与光合作用相关的成分如植物醇等化合物含量的减少。
  关键词 荔枝瘤瘿螨;索氏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GC-MS
  中图分类号 S667.1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litchi leaves during the growth of normal and Aceria litchii(Keifer)invasion were extracted by Soxhlet and Ultrasonic methods. Then, the constituents were separated and indentified with GC-M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litchi leaves changed after Aceria litchii(Keifer)invasion,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elevated levels of phytosterol, such as γ-clionasterol, and the reduced levels of phytol, which was involved in plant defense and photosynthesis respectively.
  Key words Aceria litchii(Keifer); Soxhlet extraction; Ultrasonic extraction; GC-MS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4.10.033
  荔枝瘤瘿螨[Aceria litchii(Keifer)]又名荔枝毛瘿螨或毛蜘蛛,是危害荔枝和龙眼的主要害螨,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荔枝龙眼产区以及泰国、印度、美国佛罗里达州及夏威夷、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1-2]。荔枝瘤瘿螨主要危害寄主叶片,也可为害嫩梢和花果。叶片受害后叶面凸起,并从另一面凹陷处长出白色绒毛,绒毛渐变成黄褐色到红褐色,而且浓密,故称毛毡病[3]。受害严重的叶片完全失去其功能,最后干枯凋落。
  虫瘿是由昆虫等致瘿生物诱导寄主植物细胞分裂加速而产生的一种异常组织[4-7]。虫瘿组织为致瘿昆虫提供了生长发育所需的基本食物源[8-9],也为昆虫提供了抵御不良外界自然环境的栖身之地[10]。同时保护致瘿昆虫不受天敌的捕食[11]。虫瘿形成过程中,致瘿昆虫会造成周围部分寄主细胞和组织的异常生长,进而阻碍寄主植物的正常生长,并影响其生理活动,如光合作用等。同时,寄主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也发生相应变化,以应对其危害,如酚类物质、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增加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PAL)的提高等[12-15]。同样,荔枝瘤瘿螨入侵后的寄主叶片上会形成虫瘿,其形成必然会影响荔枝叶片细胞的生理生化代谢。但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选取正常荔枝叶片和受荔枝瘤瘿螨为害的荔枝叶片为材料,分别采取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提取样品,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不同叶片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进而对2种材料的相关成分进行初步对比,为荔枝瘤瘿螨致畸机理和寄主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同时为后续相关实验提取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荔枝瘤瘿螨采集自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荔枝园。荔枝树苗(品种:妃子笑)购自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实验苗圃,先盆栽种植于琼台师院温室大棚2个月,待生长稳定后选取20株生长一致的树苗进行荔枝瘤瘿螨接种,同时取20株作为对照,待55 d荔枝瘤瘿螨为害数量最多时分别采集接种叶片和对照组叶片作为试验材料。试验材料用蒸馏水洗净后放 置阴处,待晾干后装袋并置于-80 ℃冰箱保存。
  1.1.2 仪器和试剂 试验所用主要仪器有HP6890/5975C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安捷伦公司);KQ-500DB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江苏省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RE-52系列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索氏提取器(上海仙象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试剂有乙醇(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总厂)、氯仿(重蒸工业级,上海化学试剂总厂)、正己烷(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总厂)。
  1.2 方法
  1.2.1 索氏提取法 将样品剪碎放入折叠好的滤纸纸筒内,称重封口,封口捏出凹面,在圆底烧瓶内加入300 mL的乙醇,放入玻璃球防止爆沸,安装索氏提取器,加热保持有液体不断回流至样品管内即可,虹吸5次,回收提取液,蒸干浓缩至无醇味,加入150 mL纯水溶解蒸干的提取物,倒入锥形瓶内,加入150 mL氯仿,进行混合,静置15 min,吸出下层溶液,上层溶液再次加入150 mL氯仿进行萃取,共进行3次。将氯仿层和水层分别进行蒸干浓缩,准备质谱分析。
  1.2.2 超声波提取法 取样品50.0 g剪碎;用正己烷浸提3次,每次超声波处理30 min;过滤并合并3次正己烷提取液,对提取液进行蒸干浓缩,准备质谱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经过GC-MS检测分析得总离子流图(图1~4)及各化学成分相对含量(表1)。
  2.1 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对提取荔枝叶片化合物总量的比较   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从荔枝受害叶片与正常叶片中共分离鉴定出47种化合物(表1)。其中索氏提取法中对照组提取了20种化合物,处理组提取了21种化合物;超声波提取法中对照组提取了35种化合物,处理组提取了23种化合物。在索氏提取法中,鉴定出的化合物含量占提取物总量(1 mg)的百分比,分别为对照组72.653%,处理组59.098%。超声波提取法中,鉴定出的化合物含量占提取物总量(1 mg)的百分比,分别是对照为54.581%,处理为43.386%。
  2.2 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对提取荔枝叶片化合物含量和数量的比较
  从分析结果(表1)可以看出,两种方法提取的成分差异较大,对照组与处理组间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物质含量也发生了变化。两种方法得到的提取物主要由烃类、醇类、酚类、酸类构成。其中索氏提取中对照组特有的成分有4-[(1E)-3-羟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酚、角鲨烯、β-生育酚、环鸦片甾烯醇,处理组特有的成分有α-蛇麻烯、杜松脑、亚油酸、硬脂酸、胆甾二烯、β-香树脂醇乙酸酯。超声波提取中对照组特有的成分有双环榄香烯、朱栾倍半萜、表双环倍半水芹烯、香树烯、刺伯烯、δ-杜松烯、大根香叶烯B、石竹烯氧化物、异匙叶桉油烯醇、橄榄酸酰胺、三十二烷,处理组特有的成分仅有1-二十六醛。4种样品中均存在的共性物质有4,6-二甲基-十二烷、异金合欢醇、新植二烯、二十一烷、植物醇、维生素E、β-豆甾醇、γ-谷甾醇。两种提取方法中4,6-二甲基-十二烷、异金合欢醇、二十一烷、γ-谷甾醇等化合物含量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而植物醇则表现为处理组比对照组相对含量降低。
  3 讨论与结论
  本实验分别采用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对两种样品的脂溶性成分进行了提取比较,从两种方法鉴定出的化合物含量占提取物总量的百分比均表现为对照组高于处理组。推断其可能与荔枝瘤瘿螨的为害导致荔枝叶片细胞增生或非正常生长,从而引起叶片成分与含水量发生了变化有关。其次,荔枝瘤瘿螨的为害会造成荔枝叶片的局部枯萎,这也可能是对照组高于处理组的一个原因。
  综合两种提取方法,本试验获得了4种生育酚,分别为δ-生育酚、β-生育酚、γ-生育酚以及维生素E。与对照相比,这4种生育酚的含量除维生素E外,均在侵染后的荔枝叶片中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生育酚在自然界是由高等植物的绿叶经过光合作用合成,生育酚含量的降低,从侧面反映出,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的降低[16]。进一步比较发现,对照组相比处理组植物醇含量明显降低,索氏提取中异植物醇的含量也明显下降。异植物醇和植物醇均为植物叶绿素组成成分。由此推断,荔枝瘤瘿螨的为害可能影响了寄主植物叶片叶绿素的合成。
  倍半萜类物质是一类极为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植食性昆虫主要依靠嗅觉感受器辨别寄主植物的特异性气味进而趋向寄主植物。特异性气味的存在减少了昆虫在觅食过程中的盲目性[17]。在超声波提取法中,朱栾倍半萜这种倍半萜类物质的含量出现了对照组高于处理组的现象。朱栾倍半萜常用于昆虫引诱剂的筛选实验中。本研究中对照组含量高于处理组的原因可能与害螨逃避天敌昆虫的一种策略或者与干扰潜在竞争者有关。
  所有试验材料的化合物中均含有β-豆甾醇、γ-谷甾醇等植物甾醇类物质,两种提取法中γ-谷甾醇的含量处理组相对于对照组均明显升高。有研究表明[18]在植物细胞膜内的植物甾醇与磷脂相互作用能够保持膜结构的稳定和调节细胞膜透性。植物甾醇参与植物对外界的胁迫反应,植物甾醇在植物抵抗许多不利因素(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同时,由表1可看出,二十一烷、二十九烷、三十烷等烷烃类物质均有所上升,烷烃类物质是植物表面蜡质层的组成部分,蜡质层是植物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止病原物侵染、草食性昆虫及抵御环境胁迫如干旱、紫外线破坏和霜冻中发挥重要作用[20]。荔枝叶片在受到荔枝瘤瘿螨为害后,叶片内甾醇类物质以及烷烃类物质含量的升高是否参与了寄主抵御害虫为害的防御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验证。
  参考文献
  [1] 匡海源. 农螨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5-7.
  [2] 匡海源. 中国经济昆虫志(第44册), 蜱螨亚纲·瘿螨总科(一)[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57.
  [3] 胡适连, 李剑书. 荔枝瘿螨的初步观察[J]. 荔枝科技通讯, 1987(1): 14-17.
  [4] 杨集昆. 森林与人类[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5: 22-23.
  [5] Stone G N, Schonrogge K. The adaptive significance of insect gall morphology[J]. Ecol Evol, 2003, 18(10): 512-514.
  [6] 贾春枫, 刘志琦. 奇特的虫瘿[J]. 昆虫知识, 2004, 41(6): 603-607.
  [7] 马双敏, 虞 泓, 李晨程, 等. 植物虫瘿[J]. 昆虫知识, 2008, 45(2): 330-335.
  [8] Hartley S 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lant galls: are levels of nutrients and secondary compounds controlled by the gall-former[J]. Oecologia, 1998, 113(4): 492-501.
  [9] Morris D C, Schwarz M P, Cooper S J. Phylogenetics of Australian acacia thrips: the evolution of behaviour and ecology[J]. Mol Phylogenet Evol, 2002, 25 (2): 278-292.   [10] Kurosu U.Host alternation of two tropical gall-forming aphids, Astegopteryx styracophila and A. pallida(Homoptera)[M]. Universidad de León, 1998: 227-234.
  [11] Hawkins B A. Predators, parasitoids and pathogens asmortality agents in phatophagous insect populations[J]. Ecology, 1997, 78(7): 2 145-2 152.
  [12] Westphal E, Bronner R. Changes in leaves of susceptible and resistant Solanum dulcamara infested by the gall mite Eriophyes cladophthirus(Acarina, Eriphyoidea)[J]. Can J Botany, 1981, 59: 875-882.
  [13] Schultz B B. Insect herbivores as potential causes of mortality and adaptation in gall forming insects[J]. Oecologia, 1992, 90(2): 297-299.
  [14]杨 勇, 陈顺立, 吴 晖, 等. 栗瘿蜂危害下锥栗叶片中黄酮含量的变化[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5, 25(2): 125-127.
  [15]吴 晖, 陈顺立, 黄红青, 等. 锥栗抗栗瘿蜂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关系[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5, 25(4): 304-307.
  [16] 左大昆译. 维生素化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59.
  [17] 鲁玉杰, 张孝義. 信息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J]. 昆虫知识, 2001, 38(4): 262-266.
  [18] Mireille Venken, Han Asard, Jan M C Geuns, et al. Senescence of oat leaves: changes in the free sterol composition and enzyme activities of the plasma membrane[J]. Plant Science, 1991, 79(1): 3-11.
  [19] 张喜春, 韩振海, ХоджайоваЛТ, 等. 植物体内甾醇的合成和生理作用[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1, 37(5): 452-457
  [20] 杨爱梅, 吴古飞, 杜 静, 等.枸杞表皮蜡质层成分及显微结构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12(32): 112-114.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巨桉(Eucalyptus grandis)EG5无性系为试验材料,通过RT-PCR技术从中克隆得到了1个巨桉WOX家族基因成员的CDS序列,命名为EgrWOX5(GenBank登录号为KF964019)。该基因全长为543 bp,编码181个氨基酸,具有WOX基因家族最保守的特征结构域-Homeobox domain(HD)结构域;其氨基酸序列与草本植物的拟南芥AtWOX5基因和木本植
期刊
摘 要 为了分析SlARF2基因在番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利用定量PCR技术分析SlARF2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SlARF2基因在番茄花芽中表达量最高,在幼果中次之,说明SlARF2基因可能在番茄花果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SlARF2的功能,构建SlARF2基因超表达、抑制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转化番茄成功获得了相应转基因植株。通过与野生型番茄植株花、果不同时期的表型进行比对分析,发现S
期刊
摘 要 以相对地上干重、相对地下干重、叶片枯黄率、叶片颜色、坪用质量为评价指标,在245 mmol/L NaCl胁迫下,利用水培法对64份竹节草(Chrysopogon aciculatus)种质资源进行耐盐性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系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各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0.64%(相对地上部干重)~43.40%(相对坪用质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参
期刊
摘 要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工作中,采用实地调查和样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琼海市药用植物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考察。结果表明,琼海市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药用维管植物共计151科536属826种,其中蕨类植物15科17属2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135科518属800种。其中以含1~5种药用植物的科占较大比例,达到76.16%;属以单种属占绝对优势。区系分析表明,琼海市野生植
期刊
摘 要 在温室条件下,以一年生木棉盆栽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时间处理对木棉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木棉幼苗对干旱胁迫表现出明显的应激反应,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降低,其体内与抗性密切相关的防御酶活性也随着干旱时间延长发生明显的变化,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总
期刊
摘 要 研究不同铝水平胁迫(0 、50、100、200、400 mmol/L)对橡胶树幼苗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电导率及幼苗地上部与地下部铝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铝胁迫均使橡胶树幼苗生理指标产生一定的变化。在200 mmol/L和400 mmol/L铝水平下橡胶苗叶片POD活性和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至胁迫前甚至为0;MDA含量则
期刊
摘 要 通过在海南昌江和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实地调查、访谈,结合文献与标本鉴定,归纳整理了黎药中兰科植物的种类、用法、用途和药用部位,同时采用评分排序法定量地评估药用兰科植物资源的潜在价值。结果表明:海南黎族草医使用的兰科植物有36种,分属于23个属;种类最多者为石斛属,多达7种,其余的每个属有1~3种;专性附生型的兰科植物种类最多(20种),其次是兼性附生型和地生型(各8种)。在黎药中主要利用兰科植
期刊
摘 要 以龙眼果干为原料,利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龙眼果干粗蛋白,并测定其等电点,研究不同等电点龙眼蛋白的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配制人工胃液以模拟不同等电点龙眼蛋白的体内消化情况,测定等电点粗蛋白及其模拟体内消化液的总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龙眼蛋白提取过程中的最佳浸泡时间为2 h,其等电点为pH3.0、pH3.5、pH4.0、pH4.5、pH5.0,其中pI3.0、pI4.0、pI5.0组份蛋白含量分别占
期刊
摘 要 以江西铅山红芽芋试管苗为材料,研究其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1)低浓度的NaCl(如1、2.5 g/L)有助于试管苗的生长发育,试管苗鲜重和干重显著增加,但对根冠比无显著影响。而高浓度的NaCl(如5、10、15 g/L)则抑制了试管苗的生长发育,试管苗鲜重、干重和根冠比明显下降。(2)低浓度的NaCl(如1、2.5 g/L)有利于增加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
期刊
摘 要 以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引种的3个剑麻(Agave sisalana)品种“H.11648、广西76416、肯尼亚K2”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设置干旱胁迫组与正常浇水组,研究连续进行了4个月,每月测定一次形态指标及生理指标,对比研究了剑麻不同品种间的抗旱能力差异与干旱环境下的生理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剑麻在干旱胁迫下,叶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