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故乡恋 深深母子情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hydromu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文,叙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去城里居住,离开祖国去德国留学后,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思念。为具体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步入语境,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深深的母子情和浓浓的故乡恋。
  一、创设情境,架设情感的桥梁
  很多孩子虽无长期与母亲离别的经历,但不少人或外出旅游,或外出活动,都有暂别母亲的体验,这是他们走进文本的桥梁。新课导入可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叙心声,谈感受。继而引导:①母亲是我们的保护伞,是我们的守护神。我们中的不少人,肯定有过与母亲暂别的经历,起先你可能没什么感觉,然而用不了三天,你对母亲思念就会日趋强烈,你有这方面的经历吗?——回忆离别情感,抒发思念之情。②课文《怀念母亲》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思念,怎样的一种情感呢?今天我们要走进课文去感受,走近作者去体会。
  二、自读课文,理清情感的脉络
  先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接着默读思考:课文中“母亲”的内涵是怎样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化?——把握内容,理清思路:作者去城里居住,思念家乡的母亲;作者去德国留学,思念家乡母亲和祖国母亲。再细读课文,画出写怀念母亲和祖国的句子,并反复朗读,体会句子包含的情感,弄清作者是怎样凭借对事情的叙述,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这种情感的。
  三、走进情境,感受情感的真挚
  1?郾感受身居城市对母亲的怀念。过早地离开母亲,后又成为没有母亲的孤儿,使作者深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使他“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城中对母亲的怀念,可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细读深思,想象情境,具体感受: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①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很小离开母亲,很少见到母亲。)②六岁离开母亲,曾回家两次,几天后就又离开,你能想象母子分别的情景吗?(分别的依依不舍,母子的浓浓深情。)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①仔细读读这段话,你从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这些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想象痛不欲生的场景,感受对母亲的怀念。)②推想作者没能实现的愿望是什么,理解作者“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的原因。
  2?郾感受身居国外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从国内到了国外,作者对生“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主要是借梦境折射、日记表达、散文抒发的。可引导学生在想象梦境、阅读日记、欣赏散文中去体会,去感受。
  (1)“梦境”中感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的生母”与“祖国母亲”频来入梦,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①“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母亲会怎样“频来入梦”?能想象描述梦境吗?(母亲或是询问饮食起居,或是关注学习生活;作者或是问候生活状况,或是叮嘱保重身体。)②祖国母亲会怎样“频来入梦”?能想象情境吗?(想象作者在祖国的生活,梦中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朋友,体会祖国母亲对海外赤子的关爱和希望,体会海外赤子对祖国母亲的敬意和爱慕。
  (2)“日记”中体会。身居国外,别离故乡,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如影随形,文中的4个日记片段,相隔仅13天,足见作者的思念是何等强烈,何等急切。可引导走进情境,细心感受,用心揣摩。①身处异国,漂泊他乡,作者常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从日记片段可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可引导细读日记,画出写景、写人的句子,体会怀念之情的真切。②对写景句子“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可引导阅读想象,叙谈感受。(由暗夜的朦胧,雨天的阴晦,想象心中的惆怅,游子的孤独,感受此情此景下,作者对家乡、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之情。)③对房东太太的描写,可引导自读思考:这是怎样的母亲?看到这样的母亲作者有什么表现?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由房东太太的“高兴”和“沮丧”,感受天下慈母心对孩子的想念和牵挂,感受儿女在母亲心目中的位置;由作者的“想起”和“想哭”,感受天下游子情:对母亲的思念和挂念,感受母亲在儿女心目中的位置。)④感受怀念的甜蜜。日记中这样叙述:“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里怀念之情的真实表露,为什么“凄凉”而又“甜蜜”呢?这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可这样引导:如果是你,孤身一人到国外求学,肯定也有很多时候思念祖国的家乡,思念亲人和朋友,哪些时候呢?(明月高悬,清风徐来时;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逢年过节,千家团圆时;生活不顺,遇到坎坷时……)你能想象某个时候思念母亲、思念朋友、思念祖国的情景吗?(盼望朋友会聚,问候家乡母亲,想念祖国母亲,盼望早日归国……)为什么“我”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山水阻隔难相见,时空阻断难会面,孤独与忧伤中感到凄凉;山水阻不断思念,时空隔不了怀念。想象中的会面,幻想中的团聚,能消除自己的孤寂,给自己带来慰藉;能消除异国的惆怅,让自己感到甜蜜。)
  (3)“散文”中体察。白天难以归国,难见母亲,难遇朋友,作者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梦中。可见,《寻梦》是怀念之情的集中体现:“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奇妙的梦境,给作者诸多的寄托;梦境的破灭,让作者无限的惆怅。要引导学生细心阅读,反复体会,想象与母亲相见的神奇梦境,感受与母亲相见的无限幸福。继而引导讨论: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引导具体描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
  四、创设情境,促进情感的升华
  课文最后一段,交代了空间距离的变化与母亲内涵的变更,在国内,只怀念一个母亲,在国外,怀念中又增添了祖国母亲,且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伴随他在欧洲度过了十一年。教学时可让学生朗读体会其中深深的怀念之情。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引导表述:同学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回归祖国、回归家乡的时刻,盼来了投入母亲怀抱的时候,如果你就是作者,登上了归国的轮船,站在甲板上,遥望东方,对着自己的母亲,对着自己的祖国,你有什么想说呢?——叙述心中的话语,表达真切的思念。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富有生活哲理的童话故事,它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白大,反而夸奖小柳树。为有效地展开教学,笔者发表如下浅见。  一、文本特点  1.课题解读。  本课课题直接点明了文中的两个主要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7页、28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段目标中提出:应重视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及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要让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的拼组与转换”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几种简单的平面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让学生通过拼、摆、比、剪等活动,探
期刊
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老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按着预先的设计在“走教案”,较少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生命状态,让教案支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抑制了学生的思想和生命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教学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缺憾。对此,叶谰教授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她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
期刊
好的语文课之所以姓“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这条主根。依托这条主根,再联合其他提供养料和水分的侧根、须根,才构成了枝繁叶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撑。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凭借教材这个“例子”,把握语言实践的层次,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
期刊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际准》)设置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第一学段(1~3年级)为“实践活动”,第二学段(4~6年级)为“综合应用”。理解和把握这一学习领域的教育价值、基本要求和教学原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育价值  1992年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已将“活动
期刊
选人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望庐山瀑布》,是一曲瑰丽的瀑布之歌,李白之歌。我一向喜欢李白,喜欢他的飘逸,他的洒脱,他的浪漫,他的那一份书生意气。执教他的诗歌总会多几分用心,也总有心中层云荡尽、神清气爽之感。《望庐山瀑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李白的气韵。  一、“紫色”的浪漫  “日照香炉生紫烟”,灿烂阳光下的香炉峰,紫色的云雾缭绕。紫色,神秘高贵,与李白的气质遥相呼应。不光是“日照香炉生
期刊
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期刊
伦敦东南部一所公立小学校长马克·埃尔姆斯2009~2010年度收入为20多万英镑,尽管他的每一份收入都亮在阳光下,还是让一些人吃惊——这相当于英国首相年薪的两倍!可更多的学生家长却说:“埃尔姆斯是一分钱、一分货,绝对物有所值!”  埃尔姆斯2001年出任一个落魄学校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变化巨大,学生进步令人吃惊。因此,《金融时报》评论说,我们根本不应该质问埃尔姆斯是不是拿得太多了,而是应该反思
期刊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获得美好人生体验为主题。这是一首儿童诗。小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体现了儿童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适宜学生朗读。教学应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神奇,在读中体会关爱,在读与说中贴近社会。 
期刊
预习学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语文学习规律、学生的元认知设计出学生预习课文的一套方案。其特点是把教学目标进一步显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组织等多方面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切实做到“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  一、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的作用  1.培养习惯。语文预习学案实际上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预习,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