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自主学习的本质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挑战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团队合作的优势在于帮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可以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来解决。化学知识在化学实验和生活实践中,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在教学设计中努力增加学生进行实践性实验的机会,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高等教育自主学习的实践检验了我国课程改革的新目标,使自主学习成为一种文化导向的学习模式,表现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牺牲精神。学习观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被动学习观,向学生展示现代学习观,这种科学观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断积累和丰富知识,自主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学习,使学生保持有效的学习状态,高效加强教学质量。
一、影响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因素
(一)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学习和提高。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适应新的课程标准,使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上遇到困难。如果教师不能從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采取既符合化学教学特点又符合学生需要的方法,那么引入化学研究模式,就有可能使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学生学习质量下降,化学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下降。
(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体地位
自动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在化学实验中,教师的作用只是鼓励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自主学习的建议,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切实实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化学教学的硬件设备和教辅工具
大学化学教学中经常使用大量的实验装置。影响化学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因素还包括实验设备的完整性和实验教学的可行性,为了保证安全,学生使用化学设备进行实验。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中学自主学习问题教学模式的创设与实施,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发现化学问题,开放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发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以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都符合新的教学标准。学校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自我教育,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前提出与高考有关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巩固化学知识体系和教师思维方式的创新,为化学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方法
(一 )自主学习化学需要教师培育学生的化学自主学习意识
化学课程具有神秘性和教育性,要求学生不断了解化学知识。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不仅要配合教学,而且要不断提高化学思想意识,决心成为化学的小天使,不仅要产生化学成果,更要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但也有化学的变化,因为化学是神秘多彩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化学,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们应该把化学作为一门终身学习的学科,不断学习,努力给学生带来更多丰富多彩的知识,让学生热爱化学。
(二 )自主学习化学需要教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高中化学模型复杂,化学反应相对容易理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改变化学教学方法,才能改变枯燥乏味的化学讲解方式,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 )积极提供学生 自主学习探索的实践机遇
化学必须与科学联系起来,只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才能与实践相分离。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把化学知识用于化学实验和生活实践,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所学或新认识的化学知识的快速消化。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精神和态度,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化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结束语:
传统的化学教育是不断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练习,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课,缺乏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学生对化学的参与越来越严重,在长期枯燥学习的影响下,学生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无法解决,通过在化学和化学课堂上的不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兵.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34):P.1-1.
[2] 刘刚.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 000(005):136-137.
[3] 宋建军.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 才智, 2020, 000(017):22.
[4] 马文博.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 新课程, 2019(15):202-202.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高等教育自主学习的实践检验了我国课程改革的新目标,使自主学习成为一种文化导向的学习模式,表现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牺牲精神。学习观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被动学习观,向学生展示现代学习观,这种科学观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断积累和丰富知识,自主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学习,使学生保持有效的学习状态,高效加强教学质量。
一、影响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因素
(一)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学习和提高。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适应新的课程标准,使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上遇到困难。如果教师不能從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采取既符合化学教学特点又符合学生需要的方法,那么引入化学研究模式,就有可能使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学生学习质量下降,化学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下降。
(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体地位
自动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在化学实验中,教师的作用只是鼓励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自主学习的建议,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切实实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化学教学的硬件设备和教辅工具
大学化学教学中经常使用大量的实验装置。影响化学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因素还包括实验设备的完整性和实验教学的可行性,为了保证安全,学生使用化学设备进行实验。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中学自主学习问题教学模式的创设与实施,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发现化学问题,开放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发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以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都符合新的教学标准。学校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自我教育,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前提出与高考有关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改善师生关系,巩固化学知识体系和教师思维方式的创新,为化学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方法
(一 )自主学习化学需要教师培育学生的化学自主学习意识
化学课程具有神秘性和教育性,要求学生不断了解化学知识。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不仅要配合教学,而且要不断提高化学思想意识,决心成为化学的小天使,不仅要产生化学成果,更要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但也有化学的变化,因为化学是神秘多彩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化学,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们应该把化学作为一门终身学习的学科,不断学习,努力给学生带来更多丰富多彩的知识,让学生热爱化学。
(二 )自主学习化学需要教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高中化学模型复杂,化学反应相对容易理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改变化学教学方法,才能改变枯燥乏味的化学讲解方式,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 )积极提供学生 自主学习探索的实践机遇
化学必须与科学联系起来,只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才能与实践相分离。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把化学知识用于化学实验和生活实践,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所学或新认识的化学知识的快速消化。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精神和态度,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化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结束语:
传统的化学教育是不断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练习,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课,缺乏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学生对化学的参与越来越严重,在长期枯燥学习的影响下,学生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无法解决,通过在化学和化学课堂上的不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兵.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34):P.1-1.
[2] 刘刚.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 000(005):136-137.
[3] 宋建军.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 才智, 2020, 000(017):22.
[4] 马文博.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 新课程, 2019(15):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