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未忘记自己来自何方”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根是在广东台山的吉龙村。在19世纪,那个地区是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的最大来源地。我们家族的故事属于传统美国故事的新诠释。100年前,我祖父来到华盛顿当了一名家仆。他当时定当寄希望于此举能为他的人生带来全新的可能。我祖父的这场赌博最终取得了成功。
  祖父带着我们家族从昔日的困窘走到了今日的成功,这件事直到今天我们还很惊叹。叔叔阿姨们成了医生和工程师,而我也为自己在律师行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作为领导者取得的成功感到骄傲。
  作为美籍华人,我的家族来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这里的传统文化令人骄傲,并为全世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特质都未在我们身上消失。我的父母小心地保持着许多传统。我一直记得我的父母坚持让我们留心周围其他的移民。我们常常在家附近捐物品。我们定期给国内的家族成员寄钱,我们从未忘记自己来自何方。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非常清楚自己的种族背景。我的父母竭尽全力向我们灌输最好的中国传统价值和习俗。回想过去,当时的我也许并来意识到我们家族的某些特质是属于“中国特质”的。但是现在的我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我已发现在我自身和我们家族身上,许多共同的特质是源自中国传统的。比如说,我们有一定程度上的集体主义思想和信念,我们看重亲密的家庭和良好的教育。而所有这些正是中国入的理想追求。
  我的家庭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以后的日子中依然会如此。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在自家的杂货店当过帮手。我父亲从二战结束回来后,就开了这家杂货店。无论是扫地,还是归置店里的货架,所有这些经验都教会了我辛勤劳动的价值,让我明白了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全家一点点积累的意义所在。
  当然,在我表示未来要从政的时候,我的父亲并没有太激动。但是当他看到我的成功,看到我成为华盛顿州州长、商务部部长的时候,他很为我骄傲。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确实因我的亚洲身份和美国价值观而挣扎过。我曾有段时间感到有点纠结。美国的流行文化和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习俗是不同的。有这么一段时间,我对这两种文化的任何一种都感到不确定。但是最终我通过取两种文化的长处而获益。当我将它们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开始变得自信。
  我非常钦佩我祖父和父亲。我的祖父在十几岁的时候便乘船来到了美国。他被华盛顿州的奥林匹亚镇所吸引,在他之前这里已有了一些骆家的远房亲戚。在那儿,他为一户人家做家仆,部分是为了换取英文课程。一段时间以后,他回到中国并成了家。但是他还是觉得自己的未来在美国,因此他又只身再次来到美国。在西雅图,他获得了一份在大医院当主厨的工作。他的同事们鼓励他把家人接到美国来,于是他再次回到中国,把我父亲、我祖母和几个叔叔都接到了美国。
  我的父亲到了西雅图之后开始学习英语。时至青年之后,他决定加入美军。他被派往密西西比州训练,为加入第五装甲师做准备。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他被派往欧洲战场。他和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诺曼底登陆,过了没几天,他们就在犹他海滩登陆了。他们听命于美国最著名的将军之一——乔治-巴顿将军。他们从诺曼底径直前往柏林,一路上遭遇了激烈的战斗。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我的父亲以上士的身份退伍。随后他搬回到西雅图。
  我的父亲没有选择去大学学习,而是去做了一名厨师,成了普通的劳动者,就跟我祖父一样。我祖父认为对他而言这是尽快开始挣钱的最好办法。1946年,我的父亲决定去香港同我母亲相亲,他的一些朋友觉得他俩很配。他们结婚了,然后我父亲带着我母亲来到了西雅图,我母亲在餐馆里帮助我父亲,同时还在一个工厂打工缝衣服。从1949年开始,我的父亲和我的几个叔叔开始在现著名的西雅图派克市场的一家小饭馆做美式食物。这是家典型的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小饭馆。到了]956年,我的父母就攒了足够的钱来买自己的房子。这房子至今还在。我84岁的老母亲还住在里面呢!在我们家搬到那所房子后不久,我的父母便决定开一家杂货店。我们家在接下来的24年里一直经营着这家杂货店,]982年的时候关了这家店。
  我们在那所房子里面生活、在那家杂货店打杂的日子都非常美妙。那一区属于意大利裔聚居区,我们的意大利裔邻居们教我们如何打理花园。我甚至学会了嫁接植物的方法。我喜欢向人讲述我如何学会把一棵美国梨树嫁接到一棵中国梨树上的故事。这是个非常棒的比喻,象征着两种文化的交融。事实上,我还教我父亲嫁接不同品种植物的方法;我们非常享受一起打理花园的时光。
  我永远都记得去祖父家玩的时光。他过去常常坐在他家门廊上给我们削苹果吃。我们喜欢坐在他的腿上吃着那些华盛顿州著名的美味苹果。我的祖父后来搬出了那个房子,但是当我在1982年竞选州议员的时候,我有机会再看了那房子一眼。跟我童年回忆中的房子相比,那所房子看起来是那么的小,在小时候的我看来,那房子好大好大。
  我小时候是说中文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台山话。事实上,我直到上学前一直说的是台山话。在这样的移民背景下成长,我很早便生出了对这移民经历的感激之情。在我五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到国外旅行,我到了香港。尽管当时我只是个小孩子,那次旅行还是给了我很深刻的影响。我的外婆住在九龙的一个胡同里。她和她的家人在那的生活很艰辛,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香港的那个地区还相当落后。那段经历让我意识到我们在美国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也让我意识到了我的家人是非常努力劳动才换来了更好的生活。我们绝不算是富有,但是相比较而言,看着我们获得的进步,我真的感觉很不错。
  在美国的整个历史中,有许多跟我有着相似经历的移民。我非常自豪能够用我的家庭成长经历来带给中美关系一点正面的贡献。
其他文献
林彪比罗瑞卿小一岁,但军旅资历一直比罗深:林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罗是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两人都是军界翘楚,1955年林被授元帅,罗为大将。两人相交之初,关系较为融洽,但不久,罗瑞卿就因为令人匪夷所思的原因“得罪”了林彪,并一步步堕入“文字狱”陷阱……相处融洽到“得罪”林彪  1955年9月17日,林彪担任国防部长,罗瑞卿担任总参谋长;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决定由中央军委副主席林彪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期刊
“冷战”格局下的旧金山和会,埋下了东亚地区争端的伏笔  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旧金山,包括日本在内的49个国家签订了一份“对日和平条约”,史称《旧金山和约》。该条约旨在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日本的战后地位问题与厘清战争责任所衍生的国际法律问题,但实际上却是美国为了扶持日本成为其在亚太地区对抗苏联,确立亚洲“冷战”格局而策划的单方面媾和条约。受邀出席会议但被排除在和约条款谈判过程之外的苏联、
期刊
前外交部高级翻译回忆40年前往事  1972年9月29日中日复交,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一个有幸全过程参与这项工作的翻译,我有责任把自己耳闻目睹的相关情况如实记录下来,与读者共享。  复交历史背景  以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及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标志,中国在全力突破苏美两霸的遏制与欺压,扩展我国活动空间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一直对美亦步亦趋的日本政府(当时
期刊
饶宗颐先生学贯中西,学艺双馨,一生所获荣誉和头衔,不计其数。世人多以“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等尊号称之。但在饶老心中,最有分量的也许莫过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一身份了。2009年1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主持仪式,聘任饶宗颐等五位德、才、望兼备的耆年硕学之士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饶老因此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香港学者。面对总理亲颁的聘书,饶老难掩激动之情,在对国家的重视表示感
期刊
西安事变后的父亲  我在上中学时才知道父亲是个犯了错误的人。1954年,我升入北京101中学,在政治或历史课上,总是讲述王明、博古的“左倾”路线错误。我那时候小,不懂什么叫三次“左倾”,反正给我的印象就是犯错误了,那时候全党都在批这个事,所以我始终是夹着尾巴做人。  父亲虽然犯过错误,但是他对党还是作出一些贡献的,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父亲是中共代表团团长,和周恩来、叶剑英一起,与国民党反复谈判
期刊
河南周口大规模平坟运动虽已被叫停,围绕其上的争议却远未平息。在中国农村,殡葬改革一直被视作和计划生育并列的“第一大难事”,周口平坟运动的搁浅,为此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意义的现实样本。  在河南周口,平坟复耕这场风暴的结束比开始更突然。  2012年11月16日,国务院修改《殡葬管理条例》的消息公布,取消了强制平坟的条款。这令周口5月以来风风火火的平坟复耕工作戛然而止,市委方面称将进一步调整政策。  
期刊
实际上,在亚洲多国的历史上,对日本政治上的一些错误行径都有过民间的“抵制日货”行动,却从未成为整个国家的政策。“抵制日货”的根本目的是“超越日货”和“反制日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与日本断绝经济技术联系。  日本经济不可能“离开中国”  9月17日,日本佳能、松下等在华日企宣布暂时关闭在华工厂,有部分日企开始撤离日籍员工及家属。美国财经资讯网站“市场观察”称,在被中国网民列入首批抵制对象后,业绩已经
期刊
40年后,水门事件之外的更多秘密被揭开——  针对反战运动、媒体、民主党、司法乃至历史的五场“秘密战争”,令尼克松成为自由派媒体眼中最邪恶、最危险的美国总统之一。  说起最不受自由派媒体欣赏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榜上有名,其中原因远不止“水门事件”那么简单。时隔40年,当初因揭露这桩丑闻而声名鹊起的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两位记者,于《华盛顿邮报》上刊发长文,洋洋洒洒数万字指向同一个主题
期刊
同学范某近日在网上读过美国作家安德烈·费尔切克发表在西班牙《起义报》上的《西方完善攻击中国的技术》后,特地打电话问我,苏哈托屠杀300万国民,这事真的是美国支持的吗?又说,欧美许多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学者被关在监狱里?欧美真的会这样吗?他似乎受到巨大震惊,但是依然无法相信。  十几年前,北京的一个“国际”饭局上,我们几个中国读书人义愤填膺地数落中国制度的缺点,对西方社会则表现出仰慕之情。一位加拿大教
期刊
1972年,美国男子比尔波特去到台湾,他在一个佛教寺庙里住了三年。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三餐吃素,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顸蚊帐,没有钱,如果我的腿太疼,我就读书。  后来他隐居在一个山村里,开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作品:寒山、拾得、石屋和菩提达摩。1989年,他找来自己的朋友,摄影师史蒂芬,决定亲自去寻找隐士,他们踏上了前往终南山的路途。  大约是在2003年,一个名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