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事物背后的逻辑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pio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7月,抗战胜利在即,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期间提出以下问题:“我一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博通古今,兼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于一身的毛泽东不仅长久思索过这一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更是千百年来实际践行之第一人。然而事实证明,这一过程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道阻且长,以今观之,我们不能不慨叹,“路漫漫其修远兮”。
  所以,历史悠久,同时苦难深重的中国,一治一乱、兴衰更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或者可以问:中国历史演进和社会运行的深层逻辑是什么?近代以来,中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过这一问题,但多是艰涩难读的专论。面向范围更广的读者,兼有思想的深刻性、理论的系统性,且逻辑严密、文采斐然,具有很强可读性的著作历来少见。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新作《浩荡两千年》,从企业史的角度切入,重新解释了中国两千年来历史运行的内在逻辑。作为“中国企业史三部曲”系列研究著作的第三部,继《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之后,在公元前7世纪到1869年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里,作者继续前两部作品的研究主题,再次探寻国家与资本、政府与商人阶层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寻找出这些事关当代的问题的答案。作者指出,在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政府与工商阶层的对立、紧张关系,贯穿于两千余年的帝国时期。两千多年来,国家机器对商业的控制、干扰及盘剥,是阻碍工商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企业史,归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从作者缜密的分析中,我们不难认识到:困扰中国数千年治乱轮回的绝不在技术性问题,而在于制度性难题。从此一角度讲,企业史就是社会经济史,就是政商关系史,就是作者对于历史周期律问题的解释。此外,有书评人评论:“吴晓波的文字有种无形的力量,似乎总能带动阅读者进入一种状态,引出一种情绪,面对作者笔下的世界,那是一种感慨与激荡同时迸发的情绪,加之人物的细节描写,极易令人产生某种情感上的呼应。”初读此书前言,字里行间,便可感知作者有种悲悯的情怀。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有两条主线: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前者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后者则主要涉及技术。我们不必纠结于决定论的循环往复,简单地思考问题:盈余——产品的盈余,进而时间的盈余对人们来讲意味着什么?答案是:自由。而这一切的实现,都得益于技术的发展。《认知盈余》便向我们描述了这样美好的未来。本书作者克莱·舍基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他对互联网给人类所带来的行为举止以及文化的变迁洞若观火。其作品《未来是湿的》曾在国内掀起阅读风潮,《认知盈余》一书在国内尚未正式出版,就引起社会各界读者的普遍关注。
  技术之外,制度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与中国历史上一以贯之节制资本的统治策略不同,以资本为中心组织社会生产和政治生活的美国,资本的积累导致金融的发达,优化了财富的时空分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长时间享有制度创新带来的高效率。美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便是其高水平的创新能力,而私募公司正是这一理论的最好例证。《资本之王:全球私募之王黑石集团成长史》展现了世界最著名的私募公司黑石集团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施瓦茨曼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与黑石集团的浮浮沉沉,介绍了这些事件背后千丝万缕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黑石集团乃至整个PE行业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轨迹。同时,本书也展望了这些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亚洲将会成为它们的主要目的地。通过了解黑石集团及其同行,中国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公司在中国扩张的动机,以及它们将带来怎样的机会和风险。
  随着另一个更著名的史蒂夫的去世,对制度的反思又在中国掀起了高潮。许多人在追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史蒂夫·乔布斯这样引领时代潮流的人物?《追随内心:乔布斯,从每一次失利开始》揭示了乔布斯的天赋和际遇,最大的秘密就在其失落的时光里,足足15年,他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失败,乔布斯人生中最关键的变化正是重要的蜕变时期。作为一个能把技术与品位结合的商业艺术家,成就乔布斯的,不仅仅是独具慧眼,还有对自己信念的执著。这是一个追随梦想、追随自我、追随内心的人,这是一个坚守梦想、坚守自我、坚守内心的人。反观中国,面对各种各样打造“中国乔布斯”的工程,我们都应该思索:我们是缺乏乔布斯这样的天才人物,还是缺少激励创新的环境?
  中国的制度环境,以及制度原因造成的经济环境,使得企业经营活动更多地关注人的需求以外的因素。《销售攻心术:销售就是一场心理战》就强调,在销售工作中要想提升你的销售业绩,就一定要善用心理策略,用心掌握客户的性格类型、洞察客户的心理需求、突破客户的心理防线、解除客户的心理包袱,以赢得客户的心理认同。要懂得察言、观色、攻心,真正明白心理学对销售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成为销售领域的佼佼者。然而,要想减少销售如公关的困难,我们还是要努力改进体制,打造诚信的环境,压缩寻租的空间。
其他文献
联邦快递一直梦想能将自己的转运中心及航线网络覆盖中国。在进入中国市场28年后,这家全球巨无霸型的快递公司,终于在辽阔的中国市场上迎来了大展身手的好时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供应链的起点和终点。”联邦快递创始人、现任董事会主席兼总裁Frederick w Smith很早就预言中国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早在1984年,在中国对外政策相对保守的时候,联邦快递就开始涉足中国的国际快递订单业务,与敦豪(D
期刊
如果忠诚是指对某种目标、理想、传统、机构或是产品的忠实拥护,那么当下的工作场所正面临一场忠诚危机。  让我们来看看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Metlife今年3月发布的《第十次年度员工福利、趋势和态度调查报告》指出,员工忠诚度处于7年来的最低点。该调查称,有三分之一的员工打算在年底前辞去现在的工作。Careerbuilder.com在2011年发布的一份报道称,有76%的全职员工在没有主动寻找新工作的前
期刊
《McKinsey Quarterly》 每天,全球都有无数网民打开自己的个人电脑和手持通讯设备,搜寻各种产品信息。然而,目前这种规模巨大的搜索活动的经济价值,还在依靠一些粗略的衡量指标做评测,如进行搜索的次数。这些估计没有考虑如何将海量的点击次数与生产率的提高结合到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麦肯锡的一项研究《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搜索》(The impact of Internet tech
期刊
国际旅游市场营销者一直在努力尝试,在实现积极的发展目标和保留本土社区文化之间寻找到最佳结合点。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点,帮助营销者寻找一些新的途径,让营销活动既能带来经济推动力,同时又能让本土文化得到保留及持续发展。  本文采用了跨学科定性研究方法,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文化旅游业及其商业化相关的政策措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进而找出一些影响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因素。此项调研成果对政策决策者、本土
期刊
《管理学家》麦当劳曾经遭遇严重的公关危机─“你知道吗?麦当劳的汉堡是用蚯蚓肉做的!”消息散播后,麦当劳的客流量大减。  对于负面评价和新闻,大部分企业都谈虎色变,采取各种措施避免企业和产品因为负面评价受到冲击。但是,斯坦福商学院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不是所有的恶评都一定影响销售。有意思的是,当一种酒被描述为充满臭袜子味道时,它的销售增加了5%。  研究小组调查了《纽约时报》历年来书评的影响力,在24
期刊
2011年的中国互联网,以“公”字打头,关键词是公民、公信力、公众利益。  太多公共事件从年初开始就让所有人纠结或兴奋:从2010年底扰攘至今的钱云会事件到各地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从正式运营第一天开始就问题不断的京沪高铁到7·23动车追尾事故,从一幅偶然在网上流传的被拐儿童的照片到轰轰烈烈的“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活动,从死命Hold住的郭美美到Hold不住的中国公办慈善事业,从民间的免费午餐慈善活动
期刊
《哈佛商业评论》 全球服装生产商和零售商都投入到为中国人穿衣打扮的比赛中。在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民众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年收入在1万-2.4万元(以2010年汇率计约为1200-3500美元) 的人口比例从2004年的11%增加到了2010年的58%。  据麦肯锡2007年的一项调查,仅有12% 的消费者称他们紧跟时尚潮流。3年后,这一数字猛增到了28%。同时,赞同“我根据不同场合和需要购置
期刊
作者以前曾提出了一个与“主要客户关系价值”相关的概念--战略性市场定位。简单地说,战略性市场定位是一种战略性原则,它将客户偏好、企业生产和企业金融联系在一起,帮助企业了解什么时候是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最佳时机,以及如何提高市场占有率,让企业处于更有利的竞争地位,拥有更强的盈利能力。  这种战略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决策,让企业清楚哪些是必须拓展的市场,有效地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让企业清楚哪些市场
期刊
《Insead智库》 企业扩张的途径不只一个,不过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能积极采用不同的途径。与采用单一途径的企业相比,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资源的企业更有成功优势。  这是INSEAD策略学教授洛朗斯?凯普伦和杜克大学教授威尔·米切尔历经10年通过对162家电讯公司研究得出的结论。  凯普伦说:“通过联盟、契约、合伙、特许经营、合资等途径获取企业科技和特殊人才是合理的选择,当这些途径都行不通时,才应做出并
期刊
《21世纪商业评论》 有时候,品牌能幻化为令人为之狂热的宗教信仰。品牌与宗教之间究竟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多年以来,我始终在与各种品牌的拥趸交流,最为好奇的是,这些品牌究竟是如何建立起如此强大的诱惑乃至归属感?   2004年,我为此进行了一项为期4年的调查。为了解品牌营销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真相,我们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以弄清楚品牌与宗教传播之间效果的异同。   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