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繁华“净”语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nsun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应纯净的“语文味”在现在许多的语文课堂中却被粉饰了太多的繁华,迷醉了语文本来的方向。究其原因,是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片面地理解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夹杂了很多非语文因素。教育行业内流行的“语文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即是批评这一现象。
  思考一: 怎样让语文变得像语文?
  有些语文教师借助《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科整合的理念,剑走偏锋,在语文课堂上对语文进行丰身杂糅,肆意添加许多与语文无关的知识,满堂语文课看似内容充实,实质却是语文不像语文,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这样的语文课充其量只是成了部分教师卖弄自己才华的一场“独角戏”罢了,还美其名曰“语文学科整合教学”。目前这样的问题在说明文和游记类教学中显得尤其严重,大量存在着过分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了天文课或地理课的现象。
  这样的现状若要得到根本的改变,首先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熟悉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味儿”。所谓“语文味儿”,其实是指在语文教学中要极力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
  那么,语文如何才是语文?如何才能散发出纯净的“语文味儿”?这就必须对“语文”进行冷静思考,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开始净化,“去掉语文上不是语文的东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文味儿”源头所在,下面以一节教学案例来说明问题。
  案例:《三顾茅庐》教学片断。
  师:这里的美景可真令人陶醉啊!谁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男同学回答问题比较踊跃,奖励你们。
  (男生齐读)
  师:同学们也去过不少地方,见过不少美景吧。想不想用优美的语句把它描绘出来呢?
  生:想。
  师:老师有两点要求:1.用“来到……只见……”的句式来写;2.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并抓住他们的特点来写。还等什么,赶快动笔吧!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写后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
  生:星期天,我和妈妈来到南湖公园散步,只见那里假山形态万千、树木郁郁葱葱、鲜花色彩斑斓、湖水清澈见底,真让人留连忘返啊!
  ……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由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者没有盲目追求生成的精彩,教学时没有信马由缰,而是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注意从语言文字入手,加强读写训练,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揣摩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既能感受到文本的语言之美,又能领悟到文章的形式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模仿,学以致用,使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的统一起来。这样的语文课才能体现出语文的独特魅力。
  思考二:如何把语文教成语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门艺术。当我们在大声疾呼“去掉语文上不是语文的东西”,让语文变得更像语文时,一定要清醒地知道,我们作为语文教育者在语文教育中一定不能机械化、模式化,一定要竭尽所能地用艺术的方法“把语文教成语文”!
  案例:《掌声》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小英些什么呢?
  生1:小英,你演讲的太棒了,我要向你学习!
  生2:小英,你的普通话真标准,真好听,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
  师:(满怀深情地)小英在这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的心中涌动,她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同学们说,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
  生3:谢谢大家的掌声,他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我会永远记住这掌声的!
  生4:谢谢同学们,没有大家的鼓励,也就没有这精彩的演讲。放心吧,今后我会振作起来,坚强起来的!
  师:是啊!无数的话语都浓缩在这深深的一个鞠躬中。同学们,仔细听,掌声响起来了!(稍稍停顿后继续说)这掌声里有信任、尊重,有鼓励、赞许,有敬佩、喝彩……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场胜利有同学们的爱心!同学们,让我们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注意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融进你的声音里。
  这样教出的语文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这样教语文,无论是教者还是受者都是一种幸福。语文课要使学生越来越善良,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地流泪、微笑。这个案例中,教者艺术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移情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进行推测、想象。教者紧扣文本,适时引导,巧妙渲染,注重培养学生真诚的语文情感,切实起到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纵观如今成功的语文课案例,教者之所以能让其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 “语文味儿”,是因为他们把语文教成了语文。
  总之,除却繁华“净”语文,她的步伐才会更轻盈,身段才会更曼妙,芳香才会更迷人。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教师教育理念逐步转变,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研意识不断深化。在改革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提倡,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探讨。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应反思的几个“不等式”,谈一些体会与认识。  一、启发引导不等于单纯提问  小学语文课的启发引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一定思维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习作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进行体悟、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指在课堂中不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进行教学,而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与原计划不同的教学流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就要求教师会发动、会预设、会调整,一个充满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必然会有一次次美丽的“动态生成”。  一、动态备课,还
何谓“语文”?从字面上理解,“语”为说话,“文”为写作,说话与写作构成语文,由此可见说话的重要性。重视口语训练,不但能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听话和说话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对处在启蒙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说话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口语交际训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说,大胆地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会说,能够以句为主,使儿童自由的、随意的口语向准确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事实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却是“花开两枝,各显一处” 。很多时候,阅读教学只为 “理解” 服务,教师的立足点往往是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而对于学生是否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写作方法等,教师并没有深入探究。作文教学中,只重视引导学生调动其情感积淀,而忽视启发学生运用在阅读课上已积累的语言储备。课文是例子,例子意
听了不少课,常常也在思考,现今的语文课该怎样上才能上出品位,上出好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就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引领要有“度”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并不是一种容易把握的情形,如在《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中,有位教师是这样和学生展开对话的:  师:这位哲学家给他的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课是什么内容?(生答:去旷野里除草) 
可以说,新课程的改革是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展开的。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通过学习相关教育教学著作和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课堂教学可以运用如下方法去进行尝试。  一、角色模拟,深入文本  角色模拟,在这里定义为在语文教学中,摒弃主体之我,把自己虚拟于某客观人物而从事该人物相应的活动。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的重要性。  我们一般把一篇课文的教学分为感知、领悟和表达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对应的“读”是不一样的。感知阶段主要通过自读来实现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领悟阶段通过教师引导的精读来实现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表达阶段则通过诵读来实现学生对语感的培养和
众所周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始终存在两大难题:阅读和作文,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为了切实解决这两个难题,我们去年开始了“农村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提升了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认识。  一、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读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
著名作家曹文轩非常关注少年儿童阅读问题。他面向学生所作的诸多报告总会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畅谈语文教学该教给学生什么,作文教学该怎么做等几个话题,很形象精辟,发人深省,对于指导语文教师的教学大有裨益,可以说是拓开了通幽的曲径。  语文教育不是在课堂内,而是在阅读上。而小学生的阅读应当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生读书就要先读“打底子”的书,因为这些书是先教给学生好的品德。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当中,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