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来源 :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lb0628w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读为主,淡化讲解
  诵读是小学生感受作品语言,感悟诗歌情意的最佳方法。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首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阅读作品,沉潜其中,涵咏品味作品意蕴。然后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由语言到内容,感悟诗文的情意。读的目的是为了体悟作品内在的情感,而对作品内在情感的体会又会反过来促进诵读的效果。因此诵读应该建立在对作品意蕴理解的基础上,只有准确感悟作品的内在情感,才能读出感情来。
  在学生自主诵读的基础上,淡化教师的讲解。当然,淡化老师的讲解,不是否定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说老师什么都不用讲了,只要学生自己读就行了。而是说老师应该注意讲什么?该怎样讲?比如说,对作品字词的讲解,需要老师讲解的并不是字词的表面意思,这些学生通过查字典就可以了解。而应是字词的内在意蕴,字词为作品的表情达意起到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而这些方面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这也正是需要老师进行点拨、指导的地方。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老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老师的作用是组织、引领、启发、点拨。如何组织学生阅读作品?如何引领学生由外到内、由形式到内容解读、欣赏作品?如何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悟作品丰富的意蕴?该在什么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阅读感受……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老师进行思考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一一施行的。而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基础则是教师对教学文本,也就是对诗歌作品的深刻领悟和理解。
  二、以情传情,感悟诗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性的特点。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后的感情传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首先在备课要牢记一个要点:要使自己在教学中把古诗词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广猎知识,正确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涵。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历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作品语言简练,韵律优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诗贵言志”,他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都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情去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古诗情感的桥梁。由此,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現代教学技术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初步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情趣美、情感美。
  三、快乐学诗,升华诗情
  诗重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诗。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具大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地学。
  (一)吟诗。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吟诵的氛围,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
  (二)唱诗。
  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在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三)演诗。
  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生想像画面之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作诗人贾岛,请另一个同学做童子,演一演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不遇》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而且也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四)画诗。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
  (五)写诗。
  “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丰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像力和诚挚的情感,带有天然的艺术化倾向”“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因此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是有道理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享受了学诗的愉悦,发现了自己的灵气,惊叹于诗的神奇,加深了学诗的感情。
  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地畅游其间,用心去感悟,它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和感人力量,我们的孩子也才能得到心灵的陶冶和人生的启迪。只有学生心里真正对诗歌作品有所感,有所悟,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情感教育,体验作品情感这一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为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
期刊
摘要: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代具有创造能力的英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创造力  众所周知,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小学教学应培养出怎样的人才
期刊
摘要:导语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导语设计要注意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本文阐述了导语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语;设计;原则;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
期刊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去探索,只有把教师良好的知识与心理素质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兴趣、心理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的生机。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小演讲;教学;学法  初中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作为初中一门主要课程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够适应他们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需要。要使学
期刊
摘要: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关系到其他各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识字关,是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试从学生好动的天性、喜欢游戏的特点来探讨小学识字教学,力求探出一些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识字质量的教学方法,探出具有更科学、更艺术、更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识字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识字
期刊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广东人民出版社教材《开心学英语》第5册Unit 2 《Do you have any glue?》中的第2课时教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以句型Do you have any ? Yes, I do./ No, I don't.为重点,学习3个不可数名词:paper, glue, tape和对话。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学习英语近5年,有了一定的听、说、读、写基础,
期刊
摘要:《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构建知识、活跃思维的过程。本文从有效备课、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和优化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教学;高效课堂;新课标;方法探索  小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属于英语启蒙教学,学生通过听、说、动、唱、玩具备一定的语音基础并获得初步的听说能
期刊
摘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教学,出现了形似而神不是的形式化、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出现了新问题: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变自主为自流,追求表面的热闹,强求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很驾驭课堂,过于追求教学的情景,探究的泛化,情感教育机械化和浅层化,等第。要继承和创新,在继承中有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新倾向;新问题  在新课程课堂上两种明显的新倾向一是形式化,二是绝对化。  形式化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
期刊
摘要:语言,作为传统文学和网络类纸面文学所共同使用的符号体系,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网络语言,是发生在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是一种“另类”的语言。网络文学挑战了传统的文学语言,丰富和发展了文学词汇,颠覆了传统的文学样式,打破了语言美的传统,个性化的新词被大量使用,新鲜独特的各式语言也频频出现,展现了网络文学语言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网络语言;网络文学;语言;语词  一、绪论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传统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