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主要从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方法。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
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创设情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四、理解诗句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1、 释(1)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门求官之人。(3)儿女共沾巾:分手时的少男少女。(4)潭影空人心:空,使……一扫而空。空人心,使人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杂念一扫而空。
2、补(1)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调(1)风烟望五津(望五津风烟):遥望您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2)无限河山泪(河山无限泪):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泪无穷无尽。(3)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
4、想(1)海日生残夜:黑夜尚未散尽,一轮红日就从大海中冉冉升起。[先译后联想]黑暗之中孕育着光明,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于一个画面当中,最后光明冲破了黑暗,放出万道霞光。这是多么令人惊奇多么令人鼓舞的一幅画呀!
5、品(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
(2)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品]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初语第三册)[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五、指导朗读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六、角色表演
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会渐渐进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而引起情感共鸣。在表演时,可进行适当的分工,有导演、有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有模拟场景,通过揣摩诗人当时的表情、动作、心理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通过表演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外在的学习乐趣,又引发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达到乐学和善学。这是一种强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激情。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
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创设情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四、理解诗句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1、 释(1)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门求官之人。(3)儿女共沾巾:分手时的少男少女。(4)潭影空人心:空,使……一扫而空。空人心,使人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杂念一扫而空。
2、补(1)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调(1)风烟望五津(望五津风烟):遥望您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2)无限河山泪(河山无限泪):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泪无穷无尽。(3)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
4、想(1)海日生残夜:黑夜尚未散尽,一轮红日就从大海中冉冉升起。[先译后联想]黑暗之中孕育着光明,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于一个画面当中,最后光明冲破了黑暗,放出万道霞光。这是多么令人惊奇多么令人鼓舞的一幅画呀!
5、品(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
(2)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品]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初语第三册)[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五、指导朗读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六、角色表演
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会渐渐进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而引起情感共鸣。在表演时,可进行适当的分工,有导演、有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有模拟场景,通过揣摩诗人当时的表情、动作、心理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通过表演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外在的学习乐趣,又引发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达到乐学和善学。这是一种强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