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文化的熔铸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社会繁荣,封建经济发展,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唐代文化,唐镜正是这一个开放时代的产物。本文通过对盛唐那一面面宛如鲜花,充满着永久青春气息的镜子的探究,窥探它所在那个时代折射出的创新精神及其背后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唐镜 发展 唐代社会文化现象
  
  一、方寸之间,源远流长
  铜镜在古代是常用的生活器具,但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信息,能使今天的人们透过它窥见古人生活的许多方面。铜镜在中国的使用历史十分悠久,传世晋代著名人物画家顾恺之作的《女史箴图》中,保留有一幅古代贵族妇女临镜整容的精美画面,可以使我们看到画面中镜子的形态与使用方法。《女史箴图》反映的是晋代的事情,关于中国金属镜的起源,我们还得从出土的铜锈斑斑的古镜中探寻。
  人们常说,人类爱美之心是随同社会发展而逐渐提高的。当青铜的冶炼还没有被人们掌握的时候,刚刚脱离了野蛮的人类就懂得了爱美。可以想象那时爱美的人们除相互照顾,可能就是在池边临水照面,有了陶器就用盆子整容。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到了青铜器时代,洗脸和照脸分成两种器物。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和使用铜镜?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考证。正如养蝉、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发明创造被归功于黄帝一样,古人也将铜镜的制造和使用说成起始于黄帝。值得庆幸的是,经考古发现证明,我国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青铜镜,由此可见,齐家文化铜镜应属铜镜的初起形式。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从商开始,经历了温长的岁月,直到清代中叶才完全被外来新起的玻璃镜子所取代,青铜镜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当商周时期铜鉴扁平化后,铜镜被人们使用了3,800年左右的时间,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之一。铜镜作为一种工艺品,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已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譬如人们常说的“破镜重圆”、“明镜高悬”、“以史为鉴”等,都反映出铜镜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富丽堂皇,盛唐气象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可以说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繁荣发展的时代,它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在“雅”与“俗”等之间找到了极佳的平衡点,从而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盛唐气象”。精美绝伦的唐镜和流传千古的唐诗一样,见证着辉煌灿烂的大唐文化和大唐的时代精神。由于唐代各个不同时期流行的镜类特征较为突出,学术界一般将唐镜的发展大至分为三个时期,即初唐、盛唐、晚唐。
  初唐时期的铜镜较多地继承了汉以来的传统,即在延续汉代镜艺术风格的同时,还进一步融入唐代人文思想和社会风情。主题纹饰由铭文加图案构成,单圈铭文内的宝相团花和四神、十二生肖变成了飞跃的浮雕瑞兽,它揭开了唐镜主题纹饰的序幕,可以说,唐镜从一开始就改变了汉代镜的拘谨呆板之态而形成流畅华丽之姿,取材也由造作模式转向写实体验。
  盛唐时国力鼎盛。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昌盛,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此时,唐朝的统治者采取一种兼容并收的态度与七十多个国家友好往来。频繁的贸易交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开放的风气带动对异域文化的渗透吸收,显露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镜子图案的主题同样反映出这种趋势,例如满地葡萄鸟兽花草镜、麒麟狮子镜、骑士玩波罗球镜、黑昆仑舞镜、太子玩莲镜,都可以见出融合外来文化的痕迹。特别是来自于中亚、西亚等古国艺术品纹饰中兽与葡萄纹组合的海兽葡萄镜,它对唐镜的变革创新产生了特殊的影响,揭开了唐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看似毫无关联的海兽和葡萄装饰在一面铜镜上,充满神秘色彩,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为“多谜之镜”。通过近些年的研究,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唐代之所以将这海兽和葡萄置于一处,是因为二者都是海外引进之物,当时的人对它们普遍持有喜好敬畏的心理。以海兽来说,它头似狐狸,身似骏马,似狮非狮,似虎非虎,据推断这样的形象应当是当时的工匠依据外国进贡的猛兽演化而来的。因此,人们给它戴上了“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的桂冠。它寄托了唐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唐代文化开放政策的一个典型例证。
  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是铜镜在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由确立到成熟的时期,是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于是各式各样的花式镜出现并兴盛起来。中国铜镜由瑞兽向花鸟题材转变,植物纹饰逐渐丰富起来。看那禽鸟,有的展翅飞翔,有的静静伫立,有的足踏花枝,周边点缀着蜂蝶、蔓枝,还有飞舞的绶带。丰富的图案与精美的纹饰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诗意浓郁的花鸟小景。唐人将生活中常见的花鸟蜂蝶作装饰图案,可以说总集当时工艺图案的大成。无论是鸾衔绶带、鹊衔瑞草,还是俊鹘衔花,每一种形态和构图都是一幅禽鸟俊美、枝叶丰硕、花苞华丽、充溢着青春气息的图景。花鸟纹饰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研究中国绘画史上的花鸟纹饰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这种具有现实主义趋势的纹饰反映到镜子上显得格外优美轻快、朝气蓬勃、欣欣向荣。花卉题材的铜镜已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
  唐镜除了在图案、纹饰上比前代大大丰富之外,在形制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圆在传统文化中是永恒与轮回的象征。从4000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来,直到隋、初唐,铜镜主要为圆形(极少方形)。唐镜突破了以往方、圆镜的禁锢,在外形逐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亚字形等形状。锐角莲花式的六棱、八棱、十二棱,委角葵花式的四棱、六棱、八棱,无所不具。这种变革使得花鸟纹饰与镜形相得益彰,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获得了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为后世对铜镜外形的变革提供了开阔的思路。
  唐镜的划时代变化还表现在铭文上,从高宗、武则天时期开始,铭文几乎在镜子上消失,即使有,企求“高官厚禄”,渴望“家族兴旺”之辞也极少,而“官看巾帽整,妾映点装成”、“光如一片水,映照两边人”等赞颂镜子功能、梳妆美丽之语甚多。可见,此时的唐镜,从纹饰上勇于打破,在造型上敢于创新,我们不能不说唐镜确实体现了唐代是个开放的、摆脱传统羁畔的时期。
  当然唐镜最辉煌的时代还是开元天宝这一时期,人们爱用“富丽堂皇”来形容唐代文化艺术,而用这四个字来形容这个时期的铜镜也毫不过分。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国力达到顶峰,人们对精神和物质上追求绮丽奢华。因为帝王对丰腴饱满造型的偏爱,此时流行各种饱满华丽的铜镜纹饰,表现丰硕鸟体造型的双鸾镜和宝相花镜就是其中典型的作品。又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生日,定名“千秋节”,按照社会习惯,到这一天,全国都铸造镜子,当作礼物送人,庆祝长寿;群臣献甘露寿酒,并以精致的铜镜作为互赠的礼物,使得特种镜的制造空前大发展。这一社会风尚的形成,其一,与唐王朝统治者对文化的关注和审美趣味是分不开的;其二,由于瓷器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一般铜器的生产日趋衰落,而精工技术主要集中于铜镜的铸制手法上,别开生面地创造出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的特种工艺镜。如:金银平脱、螺钿、槌金银、彩漆绘、嵌琉璃、镂空等。这种特种工艺镜,应用在镜背上镶贴金片银片或贝壳螺蚌等手法,再加以精雕细刻,显露出瑰丽、耀眼、奇绝的艺术效果,在中国制镜工艺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那一面面银光闪烁的镜子,折射出社会生活风情并成为凸显盛唐气象的又一物证。
  唐代中晚期,“安史之乱”的恶果此时已发出了霉烂的气息,地方割据、混战不止、经济萧条导致了唐代铜镜的急剧衰退,无论是造形、技法还是主题纹样,都与前一时期迥然不同。那些含有道教意味的八卦镜风靡一时,还有表示吉祥万德的卐字图案成为铜镜的主要纹饰,弥漫着宗教说教气氛。即使是花鸟镜也显得毫无生气。唐代铜镜的衰退也是整个中国铜镜发展的转折点,此后的几百年间再也没有出现新的高潮。
  三、艺苑小花,时代之镜
  当我们回顾了唐代铜镜发展的历程后,研究这些形制、纹饰和铭文的变化,为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和社会意识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在追求一种新的理想。上至王公仕子,下至布衣百姓,都表现出一种可贵的自由意识和开放观念,甚至是个性的张扬。从唐代各个不同时期流行的镜类中,我们完全看不到绝望和没落的情绪,听不到痛苦的呻吟,有的只是一种向上的、进取的精神。正是这种充满自信和海纳百川的非凡气度,造就了唐文化的特有气质。但是,在唐统治阶级丰收宴乐、纸醉金迷的背后,依然隐伏着深刻的阶级矛盾,最终导致大唐没落。由此可见,唐镜的兴衰,是社会历史经济生产的反映,是高度物质文化发展的反映。正如同唐的小说、诗歌、绘画和雕刻所反映的一样,殊途同归,共同达到了一个全盛的顶峰以后,后来难以为继。沈从文先生说:“社会虽然依旧在发展,不过青铜工艺的创造,却随同社会的发展,因为新的要求不同,衰落了。到宋代后,逐渐把重点转到制墨、造纸、刻书、烧瓷、雕漆等方面去了。因此唐镜是中国青铜工艺的高峰,同时也是结束。”可以说,铜镜这朵艺苑小花,不仅仅是一件照面饰容的用具,还是一面渗透着民族文化传统的时代之镜,更成为王朝覆灭的历史见证。
  
  参考文献:
  [1]孔祥星,刘一曼著.铜镜鉴赏.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沈从文著.铜镜史话.万卷出版公司.
  [3]李泽厚著.美的历程.
  [4]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阿巴斯的电影为人生、为艺术,从内心出发,展现真实的生活,展现应该有的生活,展现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其强烈的普世性得到世界的认可。  关键词: 阿巴斯电影 内心世界 电影世界    为电影者,大概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为商业,要么为艺术。为商业者,追求经济效益,其电影讲究噱头;为艺术者,为人生,其电影真实深刻。为艺术者,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现实人生表现出强烈的干预意识。为艺术者,可成为真正
[摘要] 纵观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生涯,其中庶民剧作品最能显示他的创作才华,《东京物语》无疑是小津安二郎创作生涯中最优秀的庶民剧作品之一。他关注日本中下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作品反应了现代日本社会的世态人情、社会风貌,许多看似平淡的生活影响却渗透出许多耐人品味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 小津安二郎 庶民剧 写实主义  刚到东京的时候,老妇人登美说:“原来东京这么近。”决定离开东京的时候,她却说:“东京真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表征,是历代画家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  初观军福的山水画,烟树微茫,丘壑宏阔,一派林泉高致、溪山养素的田园禅象。这令我不觉想起了李白的诗:“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画面营造的意境似乎回到了远
《银行家》(The Banker)是由乔治·诺非执导,好莱坞著名黑人影星塞缪尔·杰克逊和安东尼·麦凯联袂主演,由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电影。本片于2020年3月6日在美国院线上映,并于2020年7月25至8月2日,在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作为线下影院展映影片,让众多中国影迷在疫情防控期间及时欣赏到了这部好莱坞电影。作为苹果流媒体AppleTV 的首部原创电影,这是一部在种族题材外衣下,包裹着的
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1896-1948)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耀眼的电影明星、杰出的文论家和画家。他的残酷戏剧理念影响深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格洛托夫斯基、彼得·布鲁克和谢克纳等人都以阿尔托的戏剧美学为基础,开始新的戏剧探索。  其實,阿尔托在探索戏剧的可能性的时候,一直与电影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从1924年开始便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
摘 要: 美是生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能品出不同的美感。命运夹杂在生活中,使生活多了分神秘,更吸引我们。生活美与艺术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我们在寻求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应该注意生活美对艺术的作用。生活是平凡的,但伟大的艺术总是源于平凡的生活,我们应怀有感恩的心去生活。  关键词: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 艺术美 日常生活    一  “美”,在汉语词汇里,总是那么动听,那么惹人喜欢。姑娘愿意人们说她美
摘 要: 劳伦斯将其小说文本置于工业化进程造成的自然生态危机的背景下,表现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深层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并对自然生态危机导致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人类生态困境进行严肃审视,从而探究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这无疑充溢着生态哲学意蕴。  关键词: 劳伦斯小说 自然生态危机 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危机 生态哲学意蕴    一  二十世纪英国作家D.H.劳伦斯,以
摘 要: 苦难是人类生存永恒的主题,不同的时代和文化给予了不同的解答。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尔·奥康纳传承了基督教的救赎理念,让苦难成为人生宝贵的契机,使人在苦难中经历灵魂的拯救,生命得到历练,精神得以升华,最终成为上帝恩典的纪念碑。  关键词: 小说《永久的颤栗》 苦难 颤栗 救赎 顿悟    二十世纪似乎是一个解构和颠覆的时代。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将许多精神文明的传统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人变得浮躁与
摘 要: 1906年旧金山地震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难之一。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写下一篇题为《一个目击者的故事》的报道,真实生动地记录下地震及随后肆虐的大火给旧金山这座现代化城市及当地居民带来的严重后果和损失。杰克·伦敦对场面描写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这篇文章读起来荡气回肠。本文就其修辞手法的选用及语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地震 场面描写 修辞手法 《一个目击者
从植入式广告的最初解释可见,植入式广告的本意即为将商业信息隐匿于艺术媒介信息之中以达到隐含式地影响消费者的目的。曾几何时,这种隐匿性却被影视艺术的创制者与广告业者所无视,过度赤裸的硬广早已令广大观众心生厌烦,在观众强烈反感之下,广告业者与影视艺术创制者们开始以逆向思维的方式,针对植入式广告进行着更加艺术化的表达尝试。这种艺术化表达的尝试,将为不同广告形式带来一种更加异彩纷呈的表达,微电影的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