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数据采集促个性化教学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15362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要面向儿童的生活实际”,“让课堂回归生活”。以儿童生活实际为基础,不仅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掌握学生对话题的已有经验与认识,而且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借助iPad教学中对过程性数据的挖掘,我可以更快速、更便捷、更全面地掌握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兴趣点和掌握程度,能打破传统课堂中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师生、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延展到课前、课中、课后。
  二、案例描述
  我以《震惊世界的金字塔》一课为例说明。
  课前,我利用慧云互动平台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然后在平台上发布微课和任务,通过平台监控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看了没有、看了几遍、哪些节点重复看等。看完微课后,再进行检测,得出数据,精准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哪道题做的还不行,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再练习。
  以上只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在课上要交流和思考的那些问题呢?我利用了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微信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我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和分类,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組研究问题。研究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困惑,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发布信息,向同学、家长求助,向各科老师求助,从而完成他们的个性化研究成果。
  课上,我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汇报交流、评价讨论和提问质疑的时间,并增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当每个小组在汇报研究成果时,我还利用平板电脑的摄像功能记录下各小组汇报时的影像。它不仅记录下学生的研究成果与表现,也记录下生生、师生之间的质疑、交流与生成。课后,我会将这些录像上传到平台中。一方面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因为他们非常愿意把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家长、同伴看;另一方面,对于课堂上没跟上、没听懂的地方,学生回家后还可以再看。此外,各班之间还能分享不同的研究成果与智慧。
  此外,小组展示的方式还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正在学习的课程、手边的资源、独特创新的想法有关。如有的小组利用画画的爱好来展示、有的小组利用正在学习的选修课材料粘土展示,有的小组喜欢设计导游词、动手做试验的方式展示,还有的小组利用电子小报、Keynote、Ithoughts(思维导图)展示等……当他们有困难时,我引导他们求助于不同学科的教师。这样,就将多学科整合在一起,既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完后,我让学生在数字化平台上发布收获与感受,实现了100%的参与度,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你觉得打字慢的话,新工具还给我们提供了将语音转化成文字的功能,几乎是在说话的同时,屏幕上已经显示出文字了。
  课后,我将各组汇报与表现的录像上传到平台中,并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可以评自己、评同学、评老师。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知已知彼,更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总之,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微观行为,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感兴趣程度,进而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三、案例反思及效果分析
  反思自己将iPad引入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行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翻转学习,线上线下。课前,线上完成:前测 微课 再测=掌握基础知识。课中,线下成为交流学习成果和释疑解惑的场所,是线上学习的扩充。这样,节省了课上学习基础知识的时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用数据了解和监控学生的掌握情况更有说服力。
  2.利用平台,调查指导。课前,利用微信平台调查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利用微信向同学、家长、各科教师发布求助信息。这样的频繁互动对于学生来说解决了他们最想了解的问题,完成了他们的个性化研究成果,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平台实现了个性化指导,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地实现了“以学定教”。
  3.记录表现,课后评价。利用平板电脑的摄像功能记录下各小组汇报、交流、质疑时的影像,课后上传到平台中,并根据评价标准评自己、同学、教师的表现。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没听懂的地方,回家后再回看,随时复习巩固。各班之间分享不同的研究成果与智慧,还有利于知已知彼、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双花园校区)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其他文献
从基础教育的未来走向看教师的职业素养  程凤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代的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观念的改变也在影响着教师职业素养的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在未来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内将会出现重要的变革,因此,今天我们谈教师的职业素养,应着眼于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从学生出发的教育  关于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有“以知识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育观,其中,
2016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的班额做出明确规定:“幼儿园规模应当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便于管理,一般不超过360人。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3周岁至4周岁)25人,中班(4周岁至5周岁)30人,大班(5周岁至6周岁)35人,混合班30人。”我园位于重庆市东南部的武隆区,建于1956年,系教委主办的公办园,18个班,849名幼儿,每班约47人。我区的另外两所公办园也是18
《疯狂星期二》一书是美国著名作家大卫·威斯纳创作的无字绘本,书中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一个周二的晚上,池塘里,一群青蛙坐着荷叶起飞了,它们飞向附近的小镇,并在里面四处乱窜。经历了小院疯狂、看电视、与狗搏斗等惊险历程,天亮了,魔法消失了,荷叶纷纷落下,青蛙也都一蹦一跳地回到了池塘。早晨,小镇里热闹非常。居民、记者、警察都出动了,都在猜想昨晚到底发生了什么。疯狂结束了吗?没有。又一个星期二来临了。墙上映出
一  我是1991年进入教育系上学的。在最早的课堂上,好几位学科老师就跟我们提到教育系的“五虎上将”,说他们是教育系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其中之一就是王策三先生。到了本科高年级,课程少了些,于是每个星期像赶场似的去听学术讲座,或者参加各种报告、研讨活动。正是在某次这样的场合,我第一次见到了王策三先生。时间过去20多年,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他当时讲的是什么主题,但有一个印象却很深刻,那就是先生穿着一件非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与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力。多年来,我们格外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将其视为学校最核心的工作之一。2016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引进“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项目,五一小学也荣幸地成为53所项目实验校之一。我们以该项目的研究为契机,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并认真总结、提炼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形成方法体系,在促进学校高位、均衡
本刊讯 有着“比较教育学科奥运会”之称的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World Congres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简称WCCES)第十六届大会,8月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这是世界比较教育学会成立40余年来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大会,共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与本届盛会。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他在致辞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实践求真知的优良传统,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陶行知先生“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虽然时代不同,但都包含了学习场域的转换,即从学校、课堂中解放出来,到大自然、社会中,寻找知识的真谛。“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美国教育家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精辟论述,也可作为这种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这种发生在校外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被称为“研学旅行”“修
【關键词】名校分校 新教师 工作压力 职业倦怠  教师工作压力的概念来源于一般工作压力,是教师由于职业所赋予的要求、期待、职责而受到的压力。我国研究者石林等人认为,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学生问题、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问题、身心特征、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1]大量研究表明,工作压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其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的正相关。[2]我国
编者按  疫情尚未结束,反思早已开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教育部、各地区、各学校积极开展延期开学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工作。面对突发情况,区域、学校如何通过综合部署,力保各项措施稳步实施?线上教学如何有效开展?如何利用特殊情境,积极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建立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本期专题聚焦“停课不停学”下的教育教学思考,围绕相關话题,呈现教育研究者的理性思考及典型区域、学校的实践经验,以期为读者
《慈母情深》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经典作品,节选自他的中篇小说《母亲》,题目为入选教材时编者另外添加,入编在人教版五年级上自读课文,同时也入编为统编新教材教读课文。让儿童去阅读这样的优秀篇目,体验母亲对子女的深情、期望、鼓励、扶持,整个阅读与学习的过程无疑将产生直抵人心的震撼。阅读此文的历程,也必将成为儿童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文中,作者使用的表述呈现方式,细腻的笔法,自然巧妙的场景描写等,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