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题眼”,是指试题考查的关键点或解题突破口。找准了“题眼”既可以框定涉及的知识点,也可以排除命题者设下的陷阱。因此,审题时要努力挖掘题目中显性的或隐性的“题眼”,用笔圈出。那么,通常情况下,做政治试题该如何挖掘“题眼”呢?
1.抓设问的主体。
设问的主客体不同,答题的方向就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学的主体通常有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个人(消费者)等,哲学的主体通常是各种具体的哲学观点,政治学的主体通常有国家(国家机关)、党、公民、各类组织(含国内国际)等。在做选择题的时候,注意题干设问的主体是什么,题肢中的内容要与题干对应;在做主观题的时候,所答的内容不能超过设问要求的范围。例如,题目问的是“国家上调储蓄准备金率的体现”,答题的时候只能从国家的宏观调控出发;题目问到“某地出现特大自然灾害,公民该怎么办”,这时候就不能答国家该怎么做,企业该怎么做,而是要框定在“普通公民该怎么办”。
2.抓设问的指向。
要弄清设问究竟是要求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还是要求回答“怎么办”。
(1)如果是要求根据材料归纳问题、道理、启示或者要求分析材料所体现的某一知识等,则是要求回答“是什么”。“说明”“体现”“表明”属于这一类。
(2)如果是要求运用某个知识分析材料,则是要求回答“为什么”“是什么联系”。“是因为”“基于”“反映”等属于这一类。
(3)如果是要求针对材料提供的信息探讨措施、提出建议等,则是要求回答“怎么办”。
(4)“有利于”“意义在于”等是要求选择题干材料所述事实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导致”“造成”则要求写出不良后果。
例如下题:
“离开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就要发生变化。”从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上看,反映了下列观点:
A.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B.国家的性质是同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的
C.党的领导是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D.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由共产党领导
本题中的“从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上看”规定了题目选择的方向。A并没有体现党与国家性质之间的关系;B本身错误; C体现的是政党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而非与国家性质的关系;D符合设问的指向。
3.抓设问的范围限制。
(1)在设问中会加上诸如“现阶段”“该市”“主要”“根本”等限定条件。“根本”“基本”“本质”“基础”是同学们最易混淆的,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列表格对比分析或者在教材中打上特别的标志。例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别是什么。
(2)对于时空(现阶段、在这里等)、程度(最、根本、主要等)、知识范围(认识论、辩证法等)等限定条件以及其他一些限定条件,考生必须高度重视。还要注意挖掘时间、地点、人物等这些关键的隐性信息,倘若材料给出的是历史上某个时期的国家决策,同学们不能大意地用当代的国家政策答题,而应该联系历史。如以“茶马古道”为背景材料,就不能答“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了。
4.抓题干的背景。
从题目的呈现形式上看,有文字题、图表题等,其中文字材料又分为时事、名言警句等引入材料。如果同学们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能知道名言、典故的含义,同学们平时多注意搜集这类名言、典故。
1.抓设问的主体。
设问的主客体不同,答题的方向就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学的主体通常有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个人(消费者)等,哲学的主体通常是各种具体的哲学观点,政治学的主体通常有国家(国家机关)、党、公民、各类组织(含国内国际)等。在做选择题的时候,注意题干设问的主体是什么,题肢中的内容要与题干对应;在做主观题的时候,所答的内容不能超过设问要求的范围。例如,题目问的是“国家上调储蓄准备金率的体现”,答题的时候只能从国家的宏观调控出发;题目问到“某地出现特大自然灾害,公民该怎么办”,这时候就不能答国家该怎么做,企业该怎么做,而是要框定在“普通公民该怎么办”。
2.抓设问的指向。
要弄清设问究竟是要求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还是要求回答“怎么办”。
(1)如果是要求根据材料归纳问题、道理、启示或者要求分析材料所体现的某一知识等,则是要求回答“是什么”。“说明”“体现”“表明”属于这一类。
(2)如果是要求运用某个知识分析材料,则是要求回答“为什么”“是什么联系”。“是因为”“基于”“反映”等属于这一类。
(3)如果是要求针对材料提供的信息探讨措施、提出建议等,则是要求回答“怎么办”。
(4)“有利于”“意义在于”等是要求选择题干材料所述事实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导致”“造成”则要求写出不良后果。
例如下题:
“离开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就要发生变化。”从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上看,反映了下列观点:
A.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B.国家的性质是同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的
C.党的领导是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D.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由共产党领导
本题中的“从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上看”规定了题目选择的方向。A并没有体现党与国家性质之间的关系;B本身错误; C体现的是政党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而非与国家性质的关系;D符合设问的指向。
3.抓设问的范围限制。
(1)在设问中会加上诸如“现阶段”“该市”“主要”“根本”等限定条件。“根本”“基本”“本质”“基础”是同学们最易混淆的,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列表格对比分析或者在教材中打上特别的标志。例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别是什么。
(2)对于时空(现阶段、在这里等)、程度(最、根本、主要等)、知识范围(认识论、辩证法等)等限定条件以及其他一些限定条件,考生必须高度重视。还要注意挖掘时间、地点、人物等这些关键的隐性信息,倘若材料给出的是历史上某个时期的国家决策,同学们不能大意地用当代的国家政策答题,而应该联系历史。如以“茶马古道”为背景材料,就不能答“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了。
4.抓题干的背景。
从题目的呈现形式上看,有文字题、图表题等,其中文字材料又分为时事、名言警句等引入材料。如果同学们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能知道名言、典故的含义,同学们平时多注意搜集这类名言、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