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实现全面经济发展的关键,而我国目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不平衡的状态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结合我国目前国情,阐述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提出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优化结构;政府支持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飞速,借着新时代的改革东风,各地区都竭力挖掘自身的优势倾注在经济发展的大事业中,但是由于资源分布不匀和地理环境差异等原因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现象。这种不平衡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何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目前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有着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和多变的地理环境,这些差别投射在经济发展领域就是它所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发展特色。以我国的东南地区为例来看,他们的地理环境是,以山区为主,所以他们就靠山吃山,大力发展山区农业。在我国华中、东北等地域,由于其平原地区的地理优势,特别适宜发展大型机械化农业生产。再有一点就是由于地区具体政策的差异,农民生产习惯的不同,从总体上看呈现出东南沿海发达,西部内陆地区落后的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态势。虽然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不平衡但不同地区的农民根据区域特点与农业习惯,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二、影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农民收入普遍偏低
由于农民的收入渠道较为单一,往往只能通过农业活动实现而农业活动又具有投入高、产出低的特点,因此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这种低收入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对于传统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来说,非农产业较少,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都只是进行简单的农、林、牧、渔生产,而其他闲置的劳动力基本没有收入,总体收入低,导致了传统型农村经济发展更为缓慢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
(二)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不高
我国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也存在着不平衡,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村人口综合素质较高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农村人口综合素质较低。综合素质不仅仅体现在农村人口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更体现在对农业生产方法的更新、发展农业副食品、发展新兴农业经济等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村人口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往往能利用已有的资源,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如大型机械化生产多渠道地增加收入获得利润。
(三)农业生产环境较差
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优握的自然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天的优势,与此同时,需求量大的社会环境则为农村经济产品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保证了产品的销售。我国地形地势复杂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就目前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农业自然环境较为良好,适合农村经济大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质量较低,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造成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就我国整体来看,对农业产品的需求量较为稳定社会环境较为优良,有利于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措施
(一)改变农民收入偏低的现状
通过以上关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内因的剖析,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尤其是传统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了农村經济的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城市企业进行投资增加对农村经济的生产投资,用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有当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才能采购先进的务农工具,实现机械化生产逐步走上现代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缩小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
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指农民进行务农工作,还包括水力、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必须大力完善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落后的西部地区,还有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甚至没有实现电力的普及,极大地影响了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保证农村的交通、水力、电力等设备的齐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完善基础设施的标准应根据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政策,并与城市基础设施相配套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目标。
(三)在结构上转型实现农村特色生产
虽然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较为落后的地区没有发展优势。农业生产结构与工业生产结构相同,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第一等级为农、林、牧、渔四大农业发展方式。而第一等级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如对于沿海地区不适宜发展牧业对于西部地区不适宜发展渔业。所以就需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实现特色生产,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加强政府扶持的力度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扶持,各级政府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府应提供定期的免费培训项目,向农民传递基础农业知识以及经济知识脂导农民全方位地认识农村经济发展,并培养高新农业发展人才,带动农民发展新兴经济项目。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货款优先、降低货款利率等方式,为农民提供生产投资资本促进农村经济投资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尔东,陈作煌,蓝毅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农家科技,2013.
[2]毛宇飞.高度重视农村小区域经济发展[J].理论学习,2012.
[3]阳新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
[4]张忠根,李华敏.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用、问题与思考——基于浙江省138个村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7,(11):30-34.
作者简介:
郭睿(1991.06.19—),女,研究生,就读于吉林北华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邮编:132000。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优化结构;政府支持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飞速,借着新时代的改革东风,各地区都竭力挖掘自身的优势倾注在经济发展的大事业中,但是由于资源分布不匀和地理环境差异等原因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现象。这种不平衡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何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目前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有着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和多变的地理环境,这些差别投射在经济发展领域就是它所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发展特色。以我国的东南地区为例来看,他们的地理环境是,以山区为主,所以他们就靠山吃山,大力发展山区农业。在我国华中、东北等地域,由于其平原地区的地理优势,特别适宜发展大型机械化农业生产。再有一点就是由于地区具体政策的差异,农民生产习惯的不同,从总体上看呈现出东南沿海发达,西部内陆地区落后的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态势。虽然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不平衡但不同地区的农民根据区域特点与农业习惯,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二、影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农民收入普遍偏低
由于农民的收入渠道较为单一,往往只能通过农业活动实现而农业活动又具有投入高、产出低的特点,因此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这种低收入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对于传统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来说,非农产业较少,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都只是进行简单的农、林、牧、渔生产,而其他闲置的劳动力基本没有收入,总体收入低,导致了传统型农村经济发展更为缓慢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
(二)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不高
我国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也存在着不平衡,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村人口综合素质较高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农村人口综合素质较低。综合素质不仅仅体现在农村人口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更体现在对农业生产方法的更新、发展农业副食品、发展新兴农业经济等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村人口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往往能利用已有的资源,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如大型机械化生产多渠道地增加收入获得利润。
(三)农业生产环境较差
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优握的自然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天的优势,与此同时,需求量大的社会环境则为农村经济产品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保证了产品的销售。我国地形地势复杂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就目前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农业自然环境较为良好,适合农村经济大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质量较低,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造成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就我国整体来看,对农业产品的需求量较为稳定社会环境较为优良,有利于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措施
(一)改变农民收入偏低的现状
通过以上关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内因的剖析,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尤其是传统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了农村經济的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城市企业进行投资增加对农村经济的生产投资,用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有当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才能采购先进的务农工具,实现机械化生产逐步走上现代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缩小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
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指农民进行务农工作,还包括水力、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必须大力完善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落后的西部地区,还有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甚至没有实现电力的普及,极大地影响了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保证农村的交通、水力、电力等设备的齐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完善基础设施的标准应根据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政策,并与城市基础设施相配套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目标。
(三)在结构上转型实现农村特色生产
虽然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较为落后的地区没有发展优势。农业生产结构与工业生产结构相同,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第一等级为农、林、牧、渔四大农业发展方式。而第一等级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如对于沿海地区不适宜发展牧业对于西部地区不适宜发展渔业。所以就需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实现特色生产,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加强政府扶持的力度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扶持,各级政府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府应提供定期的免费培训项目,向农民传递基础农业知识以及经济知识脂导农民全方位地认识农村经济发展,并培养高新农业发展人才,带动农民发展新兴经济项目。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货款优先、降低货款利率等方式,为农民提供生产投资资本促进农村经济投资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尔东,陈作煌,蓝毅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农家科技,2013.
[2]毛宇飞.高度重视农村小区域经济发展[J].理论学习,2012.
[3]阳新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
[4]张忠根,李华敏.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用、问题与思考——基于浙江省138个村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7,(11):30-34.
作者简介:
郭睿(1991.06.19—),女,研究生,就读于吉林北华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邮编:1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