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怡:中国最优雅的“奔九”老太太

来源 :长江文艺·精品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per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怡,有着辉煌的事业和坎坷的人生,曾当选“中国十大女杰”、当代中国“非凡女人”,曾获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更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最美丽女性。从艺70多年来,她主演了《女篮五号》、《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等经典影片,去年88岁高龄时,又参演了电视剧《等待胜利那一天》。5月7日晚,秦怡亮相以母亲节为主题的“母亲·足迹·背影——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朗诵会”,在星海音乐厅为观众献上她自己的诗作《我们一起努力》。日前,她接受了某知名媒体的独家电话专访。
  
  陪伴儿子一生,将故事写成诗歌
  记者:熟悉你的观众都知道你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我们一起努力》是讲你和儿子金捷的故事吗?
  
  秦怡:我儿子16岁发病(精神分裂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反反复复,后来我摸索到一些方法,让他住在家里。渐渐的,他有点好转,最后15年过得是比较平静的,还学了画画。但长期吃藥对他身体损伤很大,去世早(59岁)也是没办法的事。后来,我把那段日子变成一首诗——《我们一起努力》,因为是亲身经历,每次念起来感情都很丰富,我曾经在上海朗诵过几次,效果都很好。我平时其实很少朗诵,但每次需要朗诵,我都会背出来,因为这样有助于情感的表达,看着念就会差一些。
  
  记者:你和儿子之间一定有数不清的感人的故事,连美国影星施瓦辛格都称金捷能画出《衡山公园写生》是一个奇迹?
  
  秦怡:其实,精神病人也是可以好起来的,他经常自言自语没有办法,但我一直想让他自己做点事。他小时候很聪明,记忆力很好,虽然软弱,但善良、纯真、有礼貌,也很喜欢画画,即便涂鸦也有模有样的,算是有一点天赋。后来,他生病了,也一直认为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以,学画时我尽量和他一起听老师讲,他自言自语、没听进去的部分,我会在老师走了以后跟他讲。他其实很听话,后来常有义卖来找他,《衡山公园写生》就是在2000年中国特奥世纪行上海慈善晚会上被施瓦辛格拍走的。到去世前,小弟(金捷)一共捐了有三四十万。曾经有人说我不应该全部捐掉,但我觉得还是捐了好,让他感觉自己没白活。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次他有点不舒服,早早睡了,但是电视台第二天早上要来取画去捐,我想让他晚上再赶一张,他听说是要捐的,就又起来画,一直画到11点。
  
  记者:你工作从来没有断过,怎么还有精力照料他?
  
  秦怡:我先生很早就病了,没办法。小弟小时候老实极了,但我因为工作忙可能疏忽了,后来是老师发现他的病,等我从浙江赶回来,已经来不及了。但我并不把他当病人对待,虽然他病得很重,恐慌、怀疑、忧郁、狂躁等病症他统统都有,但他打人只打我,因为我总是追着让他吃药,所以在发病时,我就是他眼里的敌人。一旦他好了,又很自责,说我怎么能打妈妈呢。抓住他的性格特点,我就和他一起努力。后来,他有一段时间过得挺好的,很喜欢跟着我出去工作,我工作的时候,他就一个人看书。其实,家里有这样的孩子,一定不要泄气,要耐心地对待他。
  
  从未放弃过信念,人不能计较个人荣辱
  记者: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你,不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都没放弃事业?
  
  秦怡:我小时候挺笨的,加上封建家庭出身,很腼腆,也没想过要做演员。但我书看得挺多,抗日的时候在成都演话剧,一年365天要演280场戏,得到了充分锻炼,再笨也有些经验了。后来,我很热爱电影,总爱琢磨如何演得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演得不是特别好,但演得挺多。我从来没有出人头地的思想,只是对事业有一种理想,爱研究如何接近这个理想。
  生活中也是,虽然很累,家庭也不那么幸福,但不会干扰到自己对事业的追求,而且因为一直有目标,我总是不断促进自己,所以烦恼的事很少。例如我从小爱唱歌,虽然嗓子不好、唱得也不好,但觉得还是可以练,直到现在,我都经常自己在家研究,声音怎样出来会更好听。又如我从来没有怎么练过字,但总相信多写会好看一些。一个人活着要有追求,别总对个人的荣辱念念不忘,有了追求,加上努力,不一定成功得不得了,但肯定可以好一些的。
  
  记者:你依然十分关注如今的电影作品吧?
  
  秦怡:是,但非常满意的并不多。当然,即便是美国,也有很多粗制滥造的影片。最好的影片其实不一定是大片,而是能起到一定社会作用的作品。我知道现在很多年轻演员也是拼了命地演,但剧作家太少了。以前,作家基本就是剧作家,而今,很多剧本都是东拼西凑的。我今年已经虚岁90了,但还想搞个好剧本出来。当然,能不能拍很难讲,现在几百万元都是小制作,但几百万元也很难找的,整个社会经济还没有达到投个几千万是小事的水平。加上我也没多少交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但这是我的一个追求,我有生活经历,经常看书看报也有些启发。
  
  记者:你最近在忙些什么?
  
  秦怡:要在上海做一个个人艺术馆,用20几天的时间讲述自己的艺术历史,我一边讲,电视台一边录。
  
  记者:你虽然年近90,但一直精神奕奕,有什么养生的秘诀吗?
  
  秦怡:我其实不怎么养生,因为没有闲的时候。但我走到哪里都带着研究的心理,生活过得很充实。
  摘自《广州日报》
其他文献
“生不逢时”是人们抱怨命运时,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如果用在“50后”身上,恐怕再合适不过了。  “50后”必定经历过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没被饿死,也是营养不足,发育不良。印象中每天三顿饭几乎顿顿吃不饱,而且主食很少,基本上都是“瓜菜代”。吃粥总要等到凉透了才喝,因为凉了才能凝固得稠一些。  如果说这次的天灾人祸给予“50后”的是身体上的烙印,那么,十年“文化大革命”对“50后”则是一种心灵上
期刊
经济学家与弟子对话,解答疑问。  弟子:“老百姓不肯花钱拉动GDP怎么辦?”  经济学家:“他们要住房不?”  弟子:“要啊!”  经济学家:“那就抬高房价好了!”  弟子:“可房价太高了他们买不起怎么办?”  经济学家:“那他们要坐车不?”  弟子:“要啊!”  经济学家:“这不就得了,调高油价!”  弟子:“要是他们都不坐车,改骑车、步行了怎么办啊?”  经济学家:“那他们用不用天然气?”  
期刊
验 方  一个心理学教授对会议主持人说:“你想让到会的妇女安静下来,只要向她们提出一个问题:‘女士们,你们当中哪个年纪最大?’会场马上就会鸦雀無声。”    不要妹妹  邻居阿姨生了个小妹妹,母亲问明明想不想要个小妹妹。明明说:“妹妹有啥好玩的,妈妈,你给我生只小狗吧,要白颜色的。”    心还在跳  大刚和丽珍结婚3年。某日,丽珍突然问大刚:“我现在看你,好像没有当初那种心跳的感觉了。你对我还有
期刊
古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今网上也这样:喜爱美食的,在博客上弄一個美食圈,整天讨论每日吃喝;爱好户外的,弄一个驴友群,没事研究去哪儿登山旅游;全职在家的我,也加入了一个全职太太群,每天登录一下,闲聊灌水外加学习。有时候,看见群里这些太太们的个性签名,就像看到了她们多样的表情。  “想吃粉丝蒸贝,去‘粤鸿和’太贵,到底怎样实惠?自己做呗!”  ——这条签名来自大厨万万。居家过日子的好手,一个有趣
期刊
任哲明,北方化工大学北方学院的非著名教师,他的非著名语录的热捧程度超过了著名教授。  1. 我对待睡觉的同学,通常只用一招,就是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我们就悄悄地换教室,等那些睡觉的同学醒来就会发现,眼睛一闭一睁,老师没了……  2.今天心情不错,点个名……你们发信息告诉你们的同学来上课了吗?发完了,好。一会再给他发一条说,老师今天没带点名册。  3.你们毕业以后都是什么?可能是:CEO、CFO、U
期刊
囚对佃说:你这人真怪,天天待在四居室的房外边,咋不进去住呢?  佃说囚说:你看看这套房连门窗都没有,能进去住吗?你倒是能进自己的房里,可我咋看你咋像个囚犯。  且对皿说:瞧,我早就住上三层小楼了,你怎么还住在平房呢?  皿对且说:谁说我住的是平房?其實我住的也是三层小楼,只不过是横着盖的。  里对冒说:你这楼盖得真绝,上面两层竟和下面三层不连接,你用啥招数盖的呀?  冒对里说:你有所不知,我采用的
期刊
张经理和李厂长之间有很多经济来往,在一次买卖中,李厂长欠下張经理5万元钱。  这天,张经理打电话给李厂长提起此事,李厂长刚开始还十分客气,时间一长语气便生硬起来,最后干脆不接电话了。张经理越想越气,一狠心,在单位贴出通告:谁能从李厂长手中要回钱,按10%提成。  消息一出,大家热血沸腾,什么方法都用了,最后却都无功而返。就在张经理失去耐心的时候,周瑞来了。张经理一看她就生气,因为周瑞是个花瓶,平时
期刊
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是炼丹术士,同时还是生活在唐代的百岁寿星。他的医学专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至今仍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相传孙思邈活了100多岁,但史书上的记载却很模糊。在医药条件非常简陋的年代,他是怎样做到如此长寿的?难道他真的炼出了不老仙丹?    长寿与仙丹    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县城以东,有一座被苍松翠柏掩映的山脉,叫做药王山。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孙思邈以年
期刊
我住进美国房东Kerl家二楼的客房时,他已经72岁了。这是个矮胖而可爱的小老头,体重100多公斤,患有严重心脏病,但从不妨碍大吃大喝且绝不锻炼。作为曾经的药剂师,Kerl压根儿不相信食物疗法。  吃东西不注意,但吃药,Kerl是很注意的,并仗着昔日的工作经验,在我遇到小病小痛的时候,就弄些药来给我吃。例如我脸上长痘,他就给我一种药膏,让我每晚睡觉前涂在痘痘上,再用创可贴盖住——当然,效用不大。  
期刊
一  在一次创作笔会上,许多人正高谈阔论,侃侃而谈。一位男作者看到他旁边坐着一年轻女子,始终颔首微笑,聆听着别人的交流。于是,他忍不住地用一种轻慢的语气问道:“小姐,你也是写小说的?”  女子侧过头,微笑道:“是的,我也是来参加笔会的。”  男作者说道:“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了,请问小姐共出版了几部小说?”  女子笑了笑,淡淡地说道:“我只出版了一部小说。”  那男作者听了,更显轻狂道:“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