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各部分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这三个考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文本行文线索、写作目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和作用,所以,考生应建立抓手、精准对接考点要求,在审清题意的前提下答题。
一、分析各部分间的关系
任何一篇诗文,各部分之间,都有内在联系,比如,开篇扣题,结尾点题,中间的主体部分如何围绕文题加以展开,使各部分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解题的基本路径:
第一,清楚地知道各部分之间是并列、层进关系,或是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关系。
第二,能够具体地分析出各部分之间在语意上的衔接的、内在的关联。
第三,在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总结。
如2014年上海秋季高考第26题: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答案是: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试题分析:本题就是考查分析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作者写作的思路非常清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在分析的时候,就是要理清各部分的语意关联,再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请看2015年上海秋季高考的第22题: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2分)
答案是: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引出后文“客”的感叹。
试题分析:本题本质上是考查上下文的语意关系,即为后文做铺垫,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二、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
(一)分析作者的情感。即诗文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作者对人、事和物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则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如2016年上海秋季高考第15题: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答案是: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慚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试题分析:本题即是考查分析作者渗透在诗作中的情感,在解答的时候,应按照题干中“结合具体诗句”的要求展开。
再如2012年上海秋季高考第16题: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答案是: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长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试题分析:本题就是借景抒情,通过具体景物的描绘,就可以领悟其中蕴涵的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分析写作的背景和意图
解答这一考点,要抓住作者写作诗文当时的背景,对理解写作意图有直接的帮助,正所谓“知人论世”,“文章合为时而著”。
如2015年上海高考第15题: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分)
答案是:画线句借雨写怀,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
试题分析:此题本质上是考查分析写作的意图,即“借雨写怀”的目的是什么,解答时,需要审清题目的设置目标指向和答题方向。
再如2010年上海秋季高考第26题: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答案是:九嶷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大家认识九嶷山特有的长处。
试题分析:本题即为考查写作意图的分析,亦即作者写作本文要表现的主要目的,必须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三、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一)正确分析作品常见的表现手法的三个意识和四个方面
1.具备三个意识。
第一,中心意识。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时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与此同时,还要关注作者借以表达中心的载体 (人、事、景、物等),理清它们与文章中心的关系,再去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就会水到渠成。
第二,文体意识。从历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考查的文学作品以叙事散文、夹叙夹议的文章居多: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穿插丰富、虚实相生、叙议结合是这类文章的常用方法;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寓思想于形象之中,常采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哲理散文一般采用营造意境、类比推理、形象议论等表现手法。
第三,文本意识。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一定离不开作品本身。就某个表现手法来说,既要分析这种手法一般意义上的作用,更要分析它在“这一篇文章”中的好处,切不可堆砌术语,乱贴标签。
2.四个方面切入。
第一,从表达方式切入。可以分析作品在运用某一种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如叙述的技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描写的技巧(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的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分析表达方式既要着眼整体,又要关注局部,重点要放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灵活转换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上。
第二,从表现手法切入。分析表现手法要注意作者思想情感的多义性和变化性。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对不同的情感,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分析时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第三,从谋篇布局切入。作品谋篇布局的技巧包括材料安排和结构形式两个方面。分析作品的谋篇布局特点要做到两个统一,即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重点分析作者安排的意图。
第四,从语言表达切入。作品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二是句式的选择,三是语言的整体风格。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既要分析语言表达的外在美、形式美,还要分析这种表达所带来的意境美、情感美。
(二)常见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2.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是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是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7.照应:指文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可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是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一、分析各部分间的关系
任何一篇诗文,各部分之间,都有内在联系,比如,开篇扣题,结尾点题,中间的主体部分如何围绕文题加以展开,使各部分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解题的基本路径:
第一,清楚地知道各部分之间是并列、层进关系,或是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关系。
第二,能够具体地分析出各部分之间在语意上的衔接的、内在的关联。
第三,在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总结。
如2014年上海秋季高考第26题: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答案是: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试题分析:本题就是考查分析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作者写作的思路非常清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在分析的时候,就是要理清各部分的语意关联,再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请看2015年上海秋季高考的第22题: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2分)
答案是: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引出后文“客”的感叹。
试题分析:本题本质上是考查上下文的语意关系,即为后文做铺垫,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二、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
(一)分析作者的情感。即诗文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作者对人、事和物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则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如2016年上海秋季高考第15题: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答案是: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慚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试题分析:本题即是考查分析作者渗透在诗作中的情感,在解答的时候,应按照题干中“结合具体诗句”的要求展开。
再如2012年上海秋季高考第16题: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答案是: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长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试题分析:本题就是借景抒情,通过具体景物的描绘,就可以领悟其中蕴涵的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分析写作的背景和意图
解答这一考点,要抓住作者写作诗文当时的背景,对理解写作意图有直接的帮助,正所谓“知人论世”,“文章合为时而著”。
如2015年上海高考第15题: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分)
答案是:画线句借雨写怀,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
试题分析:此题本质上是考查分析写作的意图,即“借雨写怀”的目的是什么,解答时,需要审清题目的设置目标指向和答题方向。
再如2010年上海秋季高考第26题: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答案是:九嶷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大家认识九嶷山特有的长处。
试题分析:本题即为考查写作意图的分析,亦即作者写作本文要表现的主要目的,必须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三、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一)正确分析作品常见的表现手法的三个意识和四个方面
1.具备三个意识。
第一,中心意识。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时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与此同时,还要关注作者借以表达中心的载体 (人、事、景、物等),理清它们与文章中心的关系,再去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就会水到渠成。
第二,文体意识。从历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考查的文学作品以叙事散文、夹叙夹议的文章居多: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穿插丰富、虚实相生、叙议结合是这类文章的常用方法;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寓思想于形象之中,常采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哲理散文一般采用营造意境、类比推理、形象议论等表现手法。
第三,文本意识。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一定离不开作品本身。就某个表现手法来说,既要分析这种手法一般意义上的作用,更要分析它在“这一篇文章”中的好处,切不可堆砌术语,乱贴标签。
2.四个方面切入。
第一,从表达方式切入。可以分析作品在运用某一种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如叙述的技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描写的技巧(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的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分析表达方式既要着眼整体,又要关注局部,重点要放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灵活转换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上。
第二,从表现手法切入。分析表现手法要注意作者思想情感的多义性和变化性。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对不同的情感,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分析时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第三,从谋篇布局切入。作品谋篇布局的技巧包括材料安排和结构形式两个方面。分析作品的谋篇布局特点要做到两个统一,即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重点分析作者安排的意图。
第四,从语言表达切入。作品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二是句式的选择,三是语言的整体风格。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既要分析语言表达的外在美、形式美,还要分析这种表达所带来的意境美、情感美。
(二)常见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2.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是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是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7.照应:指文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可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是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