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苏轼《答安师孟书》之“安师孟”,历来著述皆未详其人其事。《苏轼全集校注》云“生平及籍里未详”,推测他嘉祐八年(1063)进士及第,并断定此函是东坡在安氏登第后不久作于凤翔(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366页)。其说甚善,然尚有可补充者。黄庭坚《跋翟公巽所藏石刻》之八谓“长安安氏兄弟异财时”(刘琳等校点:《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62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苏轼《答安师孟书》之“安师孟”,历来著述皆未详其人其事。《苏轼全集校注》云“生平及籍里未详”,推测他嘉祐八年(1063)进士及第,并断定此函是东坡在安氏登第后不久作于凤翔(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366页)。其说甚善,然尚有可补充者。黄庭坚《跋翟公巽所藏石刻》之八谓“长安安氏兄弟异财时”(刘琳等校点:《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62页);
其他文献
苏轼、苏辙早年两度在父亲苏洵陪同下赴京师远游,饱览了终南山、华山、黄河、长江等名山大川及沿途的其他自然景观,游览了寺庙道观、亭台楼阁、古代遗迹等人文景观,对各地的风土人情也有所接触和了解。两次远游对苏轼、苏辙的教育影响呈现在多个方面,其一是儒家入世思想与佛道出世思想的冲击与碰撞,其二是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加深,其三是文学修养的提高。
<正>看到这个题目的朋友一定会问:苏轼,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生于眉州;范滂,东汉顺帝永和元年(136)生于汝南征羌(颍州细阳,今安徽阜阳市太和县)。苏轼晚范滂900年,眉州与颍州相距数千里,二人的关联,要从苏轼与其母亲程夫人的一次对话说起。慈母教义最早读到这次"对话",是在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卷一的第三章"童年与青年"中:说苏轼八岁到十岁间,母亲
苏门"和而不同"是师生双向互动的产物,苏轼主观上自觉的传承意识与客观上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为群体的"和睦"提供了保障,宽容、平等的胸襟气度与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为个体独立成长"不苟同"创造了条件,而为生者对于苏轼的尊崇始终如一,共同铸就了这一教育史上的历史佳话。"同"与"不同"核心在于"存异"与"求同"的矛盾。要评估其价值,只有从时间的纵向勾勒和空间的横向比较中才能对其价值作出准确定位:从纵向
在北宋“乌台诗案”中,国子博士李宜之非任言官,却上疏弹劾苏轼所作《灵壁张氏园亭记》“显涉讥讽”,历来备受学者诟病。实际上,李宜之时任淮南东路提举常平官,负有监察地方官吏的职责,且《灵壁张氏园亭记》一文创作于淮南东路所辖之地宿州,李宜之弹劾苏轼有其制度依据,并非完全无端构衅。但是,李宜之认为《灵壁张氏园亭记》一文“显涉讥讽”则不足取信,是对文章主旨的误读与曲解。御史台审讯之时,苏轼也明言此文并无讥讽
目的1.了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灵性照护需求现状。(1)运用中文版患者对护士提供灵性照护的需求量表定量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灵性照护需求得分现状,比较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在灵性照护需求上的差异;(2)运用Kano分析模型定性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灵性照护需求属性现状,并将其界定、排序、归类及优化分析。2.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灵性照护需求影响
在阳明心学影响下,明代儒学思潮发生转向,以天理为本体的程朱理学开始退潮,而以情感为本体的苏氏蜀学受到空前关注。在此背景之下,李贽对苏轼的接受尤其值得重视。作为心学传人,李贽的“童心说”与王阳明的良知之说相去较远,而与苏轼的“情本论”比较接近。以此为基础,李贽对苏轼的文学思想进行了深入体认,并分别从本体论、目的论、风格论和发展论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由于情理关系方面的差异,李贽在对苏轼文学思想
目的:1.探讨老年肺癌患者配偶照顾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现状与影响因素,并探讨照顾者支持性照护需求与夫妻应对水平、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间的关系。2.结合量性研究结果与文献内容分析数据构建基于二元应对理论的老年肺癌患者配偶照顾者网络支持性照护服务方案,并初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1.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4月~2022年10月收治于苏州市3所三甲综合医院肿瘤科的老年肺癌患者
诗歌唱和成为元祐间苏轼与秘书省文人交游的重要手段,成为引人注目的诗歌现象。苏轼在元祐间与秘书省职官唱和之作数量较多,他们的唱和之作多出于交游、宴饮、雅集过程之中,基本不涉及时政国事,在新旧法之争、洛蜀党争激烈之元祐间,体现出苏轼与这些秘书省职官们的情感选择。苏轼与这些秘书省职官皆博学高才之士,他们的唱和之作是文人逞才斗艺的一种创作形式,力求诗意深邃、用字精巧、事典广博、用韵严谨、句式规范,体现出“
苏轼对词体的革新,不仅在词史上有着为词立法的首事之功,具体到山水词发展史上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其词中,“山水”不仅逐渐走出陪衬与背景,具有了审美对象的意义,更与词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山水”的文化品格在词中得到明确显现,价值意蕴愈益丰厚。词境上,其词中的山水境界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物境”,而与词人生命实践、人格境界兼容互通,由诗性的艺术世界升华为涵容审美人生的天地境界。可以说,苏轼事实上
“苏门六君子”是北宋文坛很有意味的现象,他们遭际或同或异,无妨聚集苏轼门下,尚韩步苏,接受欧苏散文范式的影响,为文大体追求自然平易。从文体审视,其论说往往有家国之忧,求为世用而理明辞达;书信与序文以叙引论或论中兼有叙事,平和淡定;记文虽不乏好说理的特征,却因关乎人生,通脱超然,趣味各生。“苏门六君子”由此造就的散文风貌,尽管为苏轼的散文华章遮蔽,但在古代散文史上仍不乏自身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