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枕头很“疯狂”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494895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软枕还是选硬枕


  从“枕”字来看,枕头是木质的。你可能会好奇,我们每天用的枕头不是木头做的呀,其实,根据材质的不同,枕头的质地可分为软硬两种,现在我们使用的大多是用羽绒、棉花等填充的软软的枕头。可是你知道吗?在古代,用木头、陶瓷、玉石等制作的硬枕头才是人们的首选呀!
  当然,古代也有软枕头,但是,因为制作软枕头所用的材料不易保存,所以古代遗留下来的软枕头较少。现存比较有名的是西汉南越王赵(mò)墓中出土的一件丝囊珍珠枕,可惜这个枕头大部分部位已经朽烂,只有珍珠尚存。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是在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黄褐绢地“长寿绣”枕头,这件软枕头保存较为完整,整体是长方形的,经过考古学家研究,它的内部填塞的是中药佩兰叶,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珍贵的药枕!

令人眼花缭乱的枕头


  枕,《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卧所荐首者。从木(yín)声。”意思是说枕头是睡觉时垫头的木头,字形用木做偏旁,用冘做声旁。

  人类枕物的历史非常早。早在旧石器时代,在法国尼安德特人洞穴遗址中,人们就发现了一具头部枕在燧石上的完整男性骨架。中国虽未发现这么早的枕头实物,但从一些遗址的发掘情况来看,我们国家出土的人类枕骨绝大多数有轻微变形,这极有可能是枕在硬物上睡觉造成的。

  从时间脉络上来看,最早出现的是木质、石质的枕头。战国初期到汉代初期,软枕和硬枕同时存在与发展。软枕常用丝绸、兽皮、树皮等制成,硬枕的原材料則有木、玉、陶、漆等。
  隋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瓷枕,唐宋时期瓷枕流行开来,由于制瓷业的发达,瓷枕的形状与图案也是丰富多样,既美观又实用。到了清晚期,瓷枕慢慢退出市场,丝布制作的软枕逐渐占据了主流。

瓷枕,一朵“奇葩”


  说到瓷枕,这可是枕头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刚开始的瓷枕很小,实用价值不高,但慢慢地,枕头变长了,也增高了,适合让人们枕着睡觉了,便渐渐开始普及了。接着,枕面也开始由平面变为曲面,更加符合人体构造。
  当然,瓷枕不但越来越实用,制作者们在瓷枕的外表设计上也“不甘示弱”,为了让瓷枕更加美观,除了绘制图案,人们还在枕面上书写文字做装饰,这些文字起到了让大家了解当时的诗词和书法的作用。
  像图中这件白地褐彩的长方形枕头,枕面就用篆书写了一首《月中仙》词,这首词并没有出现在文学典籍中,但诗文中提到的宋代有名的“潇湘八景”却值得我们注意,它从侧面体现了两宋文学的盛行。
  瓷枕在造型方面也有颇多创新,有童子枕、虎形枕、兔形枕等各种样子,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怎么样,这是不是挺有趣?下次去博物馆,请你记得去看看古人多种多样的枕头哟!
  我教大家两个有趣的关于枕头的歇后语:睡觉不枕枕头——空头空脑,瞌睡送个枕头——正是时候。
其他文献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是我国早期文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不少跟甲骨文有关的小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金文。金文,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古代书法第一课,我们先认识一下中国古代镌刻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毛公鼎。它与大盂鼎、大克鼎一道被誉为“海内三宝”,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咦?上书法课,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鼎呢?原来呀,毛公鼎铸造精良,鼎内壁的铭文
期刊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些情况:当你说别人的字写得很糟糕时,他反驳道“我写的是草书”;当爸爸妈妈说你字写得太潦草时,你回答道“我这是草书”……难道,字写得潦草就叫草书吗?当然不是!  草书是人们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字体,它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都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  想必写字潦草的同学最爱说自己写的是“狂草”吧,那我们可应该先认识一下写狂草
期刊
說起“书圣”王羲之,你一定不陌生吧?他所处的魏晋时期,人们崇尚书法的风韵,注重书法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书法创作空前繁荣,更是涌现出了很多“大牌”书法家。王羲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擅长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各种字体,他写的《兰亭集序》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令人遗憾的是,如此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我们如今却看不到他的书法真迹啦!如果照相机、复印机、扫描仪之类的机器早出现1000多年该有多好!当
期刊
草原上流动的“明珠”  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令人神往,在这美丽的画面中,我们能看到什么?除了那湛蓝的天、碧绿的草、洁白的云朵和羊群,最常见的东西大概就是那一个个漂亮的圆帐篷了吧!草原上的圆帐篷一般被称为“蒙古包”,它是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民居,被称为游牧民族最天才的发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既然是游牧民族的民居,那么蒙古包最大的特点就是便于拆卸和迁移。一座普通的蒙古包,只需要一头骆驼或一辆勒
期刊
在我们开始学习光的科学知识时,第一课往往是先学习小孔成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这种现象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光的基本性质。  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是谁做的吗?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科学家墨翟,也就是墨子。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墨子的实验与文字,就能明白什么是小孔成像啦。科技馆里的小孔成像  墨子和他的学生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南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一个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在日光的照射下
期刊
生活在100多万年前的原始人想吃我们可不容易,因为我们出现在大约1万年前。  今天的晚餐有赵小野的最爱——鸡汤。他觉得鸡汤实在是太好喝啦!但是,他突然很想知道:原始人也是這样喝鸡汤、吃鸡肉的吗?  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烹饪的发展历史吧!  人类在没有学会用火的年代,想吃生肉还挺困难的,捕猎充满了危险,野果、野菜才是最好的食物!直到有一天,闪电或别的原因让森林燃起了火,动物被烧焦了,散发出香
期刊
我国云南南部山峦迭起、河谷纵横、树木茂盛。生活在那里的傣族人民多居于山间、河谷的壩子上,因为那里土地肥沃、气候炎热、雨量充沛。  人类的智慧体现在特别善于利用外界的环境和身边的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中,聪明的傣族人民会建造出怎样的建筑呢?走进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你就能看到用竹竿撑起的傣族竹楼。空中楼阁,好  西双版纳等地区盛产竹子,所以聪明的傣族人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建起了精
期刊
姬氏民居普通民居不普通  图中的房屋看着是不是很普通,甚至还有点儿破旧?但它的历史可不简单。它叫姬氏民居,建于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  史啦!姬氏民居位于山西省高平市陈区镇中庄村,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民居,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民居建筑面积85平方米,坐北朝南,建在高0.42米的砂岩台基上,院内西、南两面各有3问房屋,青石筑成的其中一
期刊
经(儒家经典)  史(史书典籍)  子(诸子百家经典)  集(诗词歌赋)  看了上面的介绍,大家一定会想:看来古代有很多皇帝都喜欢整理编修“百科全书”呀!没错,在明代的《永乐大典》编修完成约300年,清代的乾隆皇帝正式下令,开始编修另外一部百科丛书——《四库全书》。和《永乐六典》相比,《四库全书》有哪些特点呢?  1.体例不同  人们常常将《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相提并论,殊不知,两者虽然都是中
期刊
东汉有位非常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yōng)132—192),他是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亲。汉献帝在位时,他曾做过左中郎将,因此后人也称他为“蔡中郎”。蔡邕创造了一种新颖独特的书法体,叫“飞白书”。为什么叫飞白书呢?历史上流传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蔡邕奉汉灵帝之命把自己写好的文章送到鸿都门去。那儿是皇家藏书的圣地,一般人不可以随便进入。蔡邕在外等待接见的时候,看到有几个工匠正在做整修,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