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技巧高,解法灵活多样。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总结能力,从而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启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学能力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归纳小结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搞好总结提高,教师是关键。教师除了深入教材、备好课外,还必须提高自身的归纳能力、总结水平,特别要注意提高教研能力,给学生起示范作用。要引导学生在总结内容时,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完善,养成善于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从“吸取”型变成“驾驶”型。
一、进行“习题类型”的总结
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典型习题并具有适当的训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去探索、归纳、研究解题方法的规律,总结出“形异质同”“异题同解”的解法,以达到触类旁通、运用自如的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培养他们从特殊事例中概括出普遍规律的能力,归纳总结中要注意教材的前后沟通,承前启后,能总结概括出结果来。
二、进行“一题多解”的总结
对于许多问题,尽量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反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总结各种不同的解法,这对沟通前后和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是大有益处的。例如:“加工一批零件,甲独做9小时完成,乙独做6小时完成,现在两人合作,完成任务时,甲做了72个,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按工程问题的常规思路解答可先求出两个合作需要的时间,再求零件总数。另一种是摆出题目后,就直接进行发散,就像上面一题,我们可以从甲的工作量与工作总量的关系角度去思考,先求出甲的工作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求零件总数。我们也可以从甲、乙两人工作量关系或工作效率的倍数关系去思考,先求出甲工作量是乙工作量的几分之几或乙工效是甲工效的几倍,再求零件总数。前种方法属于“同中求异”,后种方法属于“异中求同”,但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发散思维的前提下“殊途同归”。教师课堂例题能用多种方法,绝不是一种方法,以博学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灵活的方法去感染学生,以达到以少胜多,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课堂讨论中,在完成作业时,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绝不是只求会做,而是要认真去思考,去探求,去分析,善于一题多解。教师要注意点拨,善于发现同学们新颖而简捷独特的解法,给予鼓励、推广、拓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进行“解题方法”的总结
在研讨数学题时,引导学生不要为解题而解题,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归纳总结出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涉及的知识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于问题的结构特点探索创造,寻找其规律,若遇到形式相近的问题,则会进行类比探索,使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学生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例如:一家工厂去年每月烧煤468千克,实际比计划多烧一个月,实际每月比计划少烧多少千克?一般方法是468-468×12÷13=468-5616÷13=468-432=36(千克),答:实际每月比计划少烧36千克。但有一位学生这样做:468÷13=36(千克),答:实际每月比计划少烧36千克。我问这位学生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他说:“我把它理解为计划也烧13个月就需要增加468千克煤,这468千克煤是实际13个月节约出来的,求实际每个月比计划少烧多少千克就是实际每个月节约的量。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于问题的结构特点探索创造,寻找其规律,若遇到形式相近的问题,则会进行类比探索,分析一道试题,会考虑到如何下手,怎么样思考分析,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熟练地归纳出分析法、综合法、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等常用的解题方法。这样使同学们做题不会只咬笔杆子,无从下手,而是有章可循、有路可行,易于入手,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进行“单元”总结
每学完一节、一章、一单元,教会学生好好总结。教师列出提纲,具体讲评,作出示范,学生模仿,逐步独立完成。在总结开始时,有的学生写得马虎;有的只写寥寥几个字;有的照抄某些资料;有的感到为难,无从下手。对于这些同学,教师要积极鼓励,热情辅导,启发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切忌讽刺、挖苦,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小结,理清单元内的基本概念;整理单元中所学过的定理与公式以及推导与证明要点;探索公式、定理的串联;理清习题的类型;寻求解题、推理的技能技巧;归纳解题的规律。在学生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有针对性地点拨,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互相补充。对于写得好的总结及时张贴、传阅、交流、表扬、激发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兴趣。
以上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几种方法。在归纳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时,还可用其他方法,有时还得将几种方法结合运用。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切实注意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因为这种能力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这种能力的形成,必将对学生一生的成就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归纳小结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搞好总结提高,教师是关键。教师除了深入教材、备好课外,还必须提高自身的归纳能力、总结水平,特别要注意提高教研能力,给学生起示范作用。要引导学生在总结内容时,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完善,养成善于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从“吸取”型变成“驾驶”型。
一、进行“习题类型”的总结
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典型习题并具有适当的训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去探索、归纳、研究解题方法的规律,总结出“形异质同”“异题同解”的解法,以达到触类旁通、运用自如的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培养他们从特殊事例中概括出普遍规律的能力,归纳总结中要注意教材的前后沟通,承前启后,能总结概括出结果来。
二、进行“一题多解”的总结
对于许多问题,尽量引导学生从正面、侧面、反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总结各种不同的解法,这对沟通前后和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是大有益处的。例如:“加工一批零件,甲独做9小时完成,乙独做6小时完成,现在两人合作,完成任务时,甲做了72个,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按工程问题的常规思路解答可先求出两个合作需要的时间,再求零件总数。另一种是摆出题目后,就直接进行发散,就像上面一题,我们可以从甲的工作量与工作总量的关系角度去思考,先求出甲的工作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求零件总数。我们也可以从甲、乙两人工作量关系或工作效率的倍数关系去思考,先求出甲工作量是乙工作量的几分之几或乙工效是甲工效的几倍,再求零件总数。前种方法属于“同中求异”,后种方法属于“异中求同”,但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发散思维的前提下“殊途同归”。教师课堂例题能用多种方法,绝不是一种方法,以博学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灵活的方法去感染学生,以达到以少胜多,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课堂讨论中,在完成作业时,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绝不是只求会做,而是要认真去思考,去探求,去分析,善于一题多解。教师要注意点拨,善于发现同学们新颖而简捷独特的解法,给予鼓励、推广、拓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进行“解题方法”的总结
在研讨数学题时,引导学生不要为解题而解题,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归纳总结出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涉及的知识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于问题的结构特点探索创造,寻找其规律,若遇到形式相近的问题,则会进行类比探索,使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学生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例如:一家工厂去年每月烧煤468千克,实际比计划多烧一个月,实际每月比计划少烧多少千克?一般方法是468-468×12÷13=468-5616÷13=468-432=36(千克),答:实际每月比计划少烧36千克。但有一位学生这样做:468÷13=36(千克),答:实际每月比计划少烧36千克。我问这位学生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他说:“我把它理解为计划也烧13个月就需要增加468千克煤,这468千克煤是实际13个月节约出来的,求实际每个月比计划少烧多少千克就是实际每个月节约的量。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于问题的结构特点探索创造,寻找其规律,若遇到形式相近的问题,则会进行类比探索,分析一道试题,会考虑到如何下手,怎么样思考分析,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熟练地归纳出分析法、综合法、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等常用的解题方法。这样使同学们做题不会只咬笔杆子,无从下手,而是有章可循、有路可行,易于入手,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进行“单元”总结
每学完一节、一章、一单元,教会学生好好总结。教师列出提纲,具体讲评,作出示范,学生模仿,逐步独立完成。在总结开始时,有的学生写得马虎;有的只写寥寥几个字;有的照抄某些资料;有的感到为难,无从下手。对于这些同学,教师要积极鼓励,热情辅导,启发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切忌讽刺、挖苦,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小结,理清单元内的基本概念;整理单元中所学过的定理与公式以及推导与证明要点;探索公式、定理的串联;理清习题的类型;寻求解题、推理的技能技巧;归纳解题的规律。在学生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有针对性地点拨,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互相补充。对于写得好的总结及时张贴、传阅、交流、表扬、激发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兴趣。
以上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几种方法。在归纳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时,还可用其他方法,有时还得将几种方法结合运用。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切实注意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因为这种能力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这种能力的形成,必将对学生一生的成就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