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对采用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在治疗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合并真菌感染方面的临床有效性和不良反应的差异进行比较。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血液里面缺乏粒细胞患者98例,61例IFI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37例IFI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这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对治疗真菌感染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0%,56%,两组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这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寒战、发热,低血钾,肝损害,肾脏损害)进行了比较,除低血钾(P=0.02)外,两性霉素B组高于脂质体组,其他不良反应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使用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来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总体效果相近,与脂质体相比,采用两性霉素B后的不良反应稍高,但是药物只要合理的使用,这些不良反应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 血液病; 粒细胞;真菌感染;两性霉素B
真菌属于血液病患者最重要的致病菌,特别是在粒细胞长期缺乏同时免疫功能又有缺陷的患者。目前,据资料统计,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本文主要针对国产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对治疗合并IFI的血液病伴粒细胞缺乏在临床上的有效性以及不良反应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血液里面缺乏粒细胞患者98例。入选的条件:血液中粒细胞的绝对值低于0.5×109/L,并且持续的时间在10d以上,体温高于38℃,且持续时间再96h以上,对其使用过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后体温仍没有下降,现改用两性霉素B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来治疗。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61例IFI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37例IFI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
1.2 治疗方法 两性霉素B组的患者均采用两性霉素B(华北制药厂产品)来进行静脉滴注。首次的剂量为2.0~4.5mg/d,然后每天增加5~10ml/d,如果患者能忍受,将剂量逐渐的增加到25~35ml/d。每天在对患者进行滴注时,首先将两性霉素B溶于注射用水中,然后再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来稀释,同时再加入10~20ml 5%的碳酸氢钠,要避光滴注,滴注的时间不能少于8h。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滴注的过程中再5ml的塞米松,如若没有不良反应,塞米松的剂量要逐渐减少。脂质体组的患者均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的鋒克松)来进行静脉滴注。首次剂量为0.15mg.kg-1.d-1,如果没有不良反应,逐渐增加剂量增至1~2 mg.kg-1.d-1。其余过程同两性霉素B组。
1.3 治疗时间 患者有明确的部位感染,要持续用药,直至患者体温正常。对于真菌培养为阳性的患者要进行定期的检测,直到环志体温正常,如果连续两次真菌培养为阴性便可以停药。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要持续用药,直至粒细胞缺乏恢复,体温正常持续3天以上,便可停药。一般情况下两性霉素B组的治疗中位时间是20(6~62)d。脂质体的治疗中位时间是14(6~52)d。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将两组的临床效用性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比较
3 讨论
血液病患者如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随着化疗强度的加大,使得患者的缓解率增加,粒细胞缺乏时间不断的延长,使得患者很容易以被真菌感染,而且感染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这成为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两性霉素B属多烯类抗真菌药,对于一系列的病菌(例如曲霉菌、念珠菌、青霉菌、组织胞浆菌等)等都有很强的抵抗力。本院对这98例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对治疗真菌感染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0%、56%,没有统计学意义。
对于常见的不良反应也进行了比较,除低血钾外,两性霉素B组高于脂质体组,其他不良反应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两组的肾功能的损害率均低于10%,与其他报道一致。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数为1级,待症状好转以后,并不影响药物的继续使用。
总之,对于使用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来治疗血液病真菌感染的临床总体效果相近。与脂质体相比,采用两性霉素B后的不良反应稍高,但是药物只要合理的使用,延长滴注的时间,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症状,这些不良反应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两性霉素B价格比较低,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中华内科杂志,2005(44):554-556.
[2]刘庭波,祝亮方,战榕,等.两性霉素B治疗49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分析.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07):38-40.
[3]杨钟波,江滨,任汉云,等.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合并真菌感染40例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01(40):757-759
【关键词】 血液病; 粒细胞;真菌感染;两性霉素B
真菌属于血液病患者最重要的致病菌,特别是在粒细胞长期缺乏同时免疫功能又有缺陷的患者。目前,据资料统计,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本文主要针对国产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对治疗合并IFI的血液病伴粒细胞缺乏在临床上的有效性以及不良反应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血液里面缺乏粒细胞患者98例。入选的条件:血液中粒细胞的绝对值低于0.5×109/L,并且持续的时间在10d以上,体温高于38℃,且持续时间再96h以上,对其使用过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后体温仍没有下降,现改用两性霉素B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来治疗。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61例IFI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37例IFI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
1.2 治疗方法 两性霉素B组的患者均采用两性霉素B(华北制药厂产品)来进行静脉滴注。首次的剂量为2.0~4.5mg/d,然后每天增加5~10ml/d,如果患者能忍受,将剂量逐渐的增加到25~35ml/d。每天在对患者进行滴注时,首先将两性霉素B溶于注射用水中,然后再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来稀释,同时再加入10~20ml 5%的碳酸氢钠,要避光滴注,滴注的时间不能少于8h。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滴注的过程中再5ml的塞米松,如若没有不良反应,塞米松的剂量要逐渐减少。脂质体组的患者均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的鋒克松)来进行静脉滴注。首次剂量为0.15mg.kg-1.d-1,如果没有不良反应,逐渐增加剂量增至1~2 mg.kg-1.d-1。其余过程同两性霉素B组。
1.3 治疗时间 患者有明确的部位感染,要持续用药,直至患者体温正常。对于真菌培养为阳性的患者要进行定期的检测,直到环志体温正常,如果连续两次真菌培养为阴性便可以停药。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要持续用药,直至粒细胞缺乏恢复,体温正常持续3天以上,便可停药。一般情况下两性霉素B组的治疗中位时间是20(6~62)d。脂质体的治疗中位时间是14(6~52)d。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将两组的临床效用性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比较
3 讨论
血液病患者如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随着化疗强度的加大,使得患者的缓解率增加,粒细胞缺乏时间不断的延长,使得患者很容易以被真菌感染,而且感染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这成为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两性霉素B属多烯类抗真菌药,对于一系列的病菌(例如曲霉菌、念珠菌、青霉菌、组织胞浆菌等)等都有很强的抵抗力。本院对这98例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对治疗真菌感染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0%、56%,没有统计学意义。
对于常见的不良反应也进行了比较,除低血钾外,两性霉素B组高于脂质体组,其他不良反应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两组的肾功能的损害率均低于10%,与其他报道一致。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数为1级,待症状好转以后,并不影响药物的继续使用。
总之,对于使用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来治疗血液病真菌感染的临床总体效果相近。与脂质体相比,采用两性霉素B后的不良反应稍高,但是药物只要合理的使用,延长滴注的时间,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症状,这些不良反应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两性霉素B价格比较低,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中华内科杂志,2005(44):554-556.
[2]刘庭波,祝亮方,战榕,等.两性霉素B治疗49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分析.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07):38-40.
[3]杨钟波,江滨,任汉云,等.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合并真菌感染40例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01(40):757-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