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程教育为主线的高职专科衔接应用型本科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d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需要解决一体化培养机制的问题出发,分析了高职专科衔接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框架逻辑,将其作为高职专科衔接应用型本科培养质量的优化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工程教育;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2-0024-02
  一、高职专科衔接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采取试点推動、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和支持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这些措施为高职专科衔接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制度路径。
  根据上述政策导向,在高职专科衔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具体操作层面,需要理解和把握四个方面的关键环节。一是对接现代产业要求,改变学科型教学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育人为中心,以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二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整体筹划专科段和本科段的课程体系;三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相结合,建立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四是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技术性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与非技术性的道德和素养要求统筹落实。综合实施这些要求,需要一整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运行机制,该机制具有理念先进、国际接轨、目标导向、自主调整的通用框架逻辑。
  二、高职专科衔接应用型本科培养质量的优化路径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工程教育标准达到国际实质等效的实现途径。其通用标准包括7个要素,如下图所示,即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以及持续改进。该标准以学生达到培养目标为目的,以毕业要求的达成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要求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教育质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核心理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全体学生为中心,重视全体学生的合格性评价,避免通过少数优秀学生以点带面,教学活动、人力和资源投入的效果由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评价;二是以产出导向为原则,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全程跟踪与进程式评估,关注学生针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三是以持续改进为动力,常态性的检查与评估是持续改进的基础,范围覆盖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达成度,以及课程、师资和支持条件能否有效保障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检查结果反馈使用于改进各项工作。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国际实质等效的高等教育办学规范,其通用框架逻辑适用于本科专业的建设和运作。同样可以借用其运行理念,运用于高职专科衔接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通过顶层设计“3+2”本科层次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兼顾设计3年高职出口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统筹分配高职段课程和本科段课程对专本两个层次毕业要求的关联支撑,能够获得合理的培养目标、明确的毕业要求、完备的课程覆盖、足够的条件支撑和可靠的持续改进。
  三、高职专科衔接应用型本科培养机制的具体措施
  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框架逻辑的7个要素,考虑课程学习成果是一项达成毕业要求进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梯,因此将课程教学大纲从课程体系要素分离出来,作为一项特别关注的要素。从有效执行出发,高职专科衔接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机制包括8个关键环节,即学生成长、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持续改进。需要设计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整体计划和高职阶段独立培养计划的对应要素,以及逐一统筹协调高职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师资队伍和支撑条件的双重职能。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毕业要求”为实现培养目标的桥梁,通过“课程体系”落实“毕业要求”,通过有效实施“教学大纲”达成“毕业要求”,通过改善“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为实现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提供保障,通过对上述环节实施评价反馈和分析整改,形成“持续改进”。
  (一)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建立学生成长服务体系
  首先,完善吸引优秀生源的措施,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开展多样化招生宣传。其次,系统开展学习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跟踪与评估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就,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第四,针对进入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的学生,按大一至大五统筹设计服务流程,同时设置高职专科毕业出口,其中大一至大三的流程兼顾服务直接就业的高职专科毕业学生。
  (二)确立培养目标及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
  我国当前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教育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的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可根据学校定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参照“职业带”理论,统筹设计高职专科衔接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目标。“3+2”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现场工程师,其中高职阶段毕业出口定位于培养现场技术员。培养目标确定后,需要反向设计相应的毕业要求,以本科毕业要求支撑本科培养目标,以高职毕业要求支撑专科培养目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覆盖12条内容,即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以及终身学习。其中前5条为知识和技术能力类要求,后7条为素质和社会能力类要求。应用型本科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在素质和社会能力方面存在共性要求,在知识和技术能力方面要求程度不同。前者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后者能够用于解决一般性的应用工程问题。   (三)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课程体系设计主要依据三个原则:一是反向设计原则,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再根据毕业要求确定技能、知识与能力要求及培养方式,再进行课程配置,形成课程体系。二是一体化原则,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和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要一脉相承、全局考虑和无缝衔接。三是正向支撑原则,要求制定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明确各门课程支撑毕业要求的具体项目。为确保课程体系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采用“倒推”方法选择课程项目,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数学与自然科學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的学分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规定的比例。设置的课程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即承担毕业要求分解的任务。以本科段课程为主、高职段课程为辅,两者形成体系共同支撑“3+2”本科毕业要求。其中高职段课程体系既支撑全部高职毕业要求,也支撑适度分担的本科毕业要求。通过建立毕业要求与课程关联矩阵,将毕业要求落实到具体课程,由课程目标对应本课程分担的毕业要求,其中高职段的课程目标同时支撑该课程分担的专科毕业要求和分担的本科毕业要求。
  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关注3个关键环节,一是需要紧密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将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转化为对毕业要求具有直接支撑作用的“课程要求”,即课程目标。二是对应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式和学时分配。三是有的放矢制订课程考核方案,以课程目标为主项展开设计,将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和考核原始材料逐条关联表达,使课程考核方案表达的对应关系,能够证明学生通过本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即可达到课程目标,满足相应的毕业要求。
  (四)以专本协作共享开展条件建设和持续改进
  首先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从设施、方法和师资全方位提供支持条件,并且以持续改进为特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此外,专本衔接一体化培养机制还需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将其转化为相对单一本科办学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从而更有力地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深化专本校际联合,实施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共建共享企业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践教学需要;共建共享校企联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以企业为载体、行业为背景注重各方资源的整合建设校企合作课程,为专本衔接的阶梯化工程训练提供良好环境;共建共享社会评价机制,组建由企业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定期开展毕业生跟踪反馈和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将反馈意见作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为导向,围绕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如何,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方面交流学习,推进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改革。共同开展内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应用型本科高校牵头单位组织教学督导,深入到高职专科合作院校针对专科段课程进行听课指导和交流,监控反馈的结果及时应用于专业持续改进,并实施严格的调研考核和转段考核制度,通过建立适当的过程淘汰机制,使试点班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动力,有效保证高职专科衔接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鲁武霞.高技能人才规格提升的困境及突破: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翻转课堂模式展开大学英语大班教学,颠倒课堂,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中心分组设定课堂活动,人人参与课堂,人人自主学习,在提高英语素质的基础上,教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授之以渔,受益终生。  [关 键 词] 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先教后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093-
期刊
[摘 要] 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习的质量和企业的正常生产。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对顶岗实习生的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188-01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
期刊
[摘 要]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主要存在高职教育生态不平衡、教育管理缺乏系统性调控、教育管理的生态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并提出利用“限制因子”定律,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生态平衡;利用“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加强教育管理生态调控;利用“高等教育生态位原理”实施错位发展等对策。  [关 键 词] 教育生态学;高职院校;教育管理  [中图
期刊
[摘 要] 学生干部是高职院校教师、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左膀右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就所在的学校来说,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以及作用的发挥。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学生干部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 键 词] 学生干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
期刊
[摘 要] 上海市非营利民办高校示范校评审工作的开展,是促进上海民办高校健康、持续、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市教委积极管理民办高校的重大决心。希望通过非营利民办高校示范校,在坚持非营利性办学方向、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提高办学质量水平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上海市民办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关 键 词]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示范校;分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
期刊
[摘 要] 完善和创新高校资产管理对于支撑和响应高校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实然与应然状态的分析,在资产管理理念创新、制度完善、机制优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 键 词] 完善;创新;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9-0178-02  如果说国家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第“十五”“十一五”规划与
期刊
[摘 要]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形式,自2011年被首次提出来之后,得到有关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相关实践和应用研究也陆续展开,然而开发成本高也一直是影响教师参与积极性和微课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开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讲授类微课的低成本开发措施之一——录屏法开发微课的步骤、难点及其解决办法等。  [关 键 词] 微课开发;高职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 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重庆市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的实践为基础,探索了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目标下项目建设质量的保障机制。研究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剖析了运用于该校骨干项目中的一系列保障建设质量的机制,详细论述了院级项目领导小组的宏观引领作用;骨干院校建设办公室的统筹协调功能;行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多方参与意义;项目责任的逐级分解落实有利于项目建设专项工作与该院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第三方评价
期刊
213164) [摘 要] 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推进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创业教育更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率尤为重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我校近年来随机抽取37位成功创业校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诚实守信、责任意识、时间观念、挫折承受力和常怀感恩等创业品质;机会识别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計划管理能力等创业能力;市场营
期刊
[摘 要]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是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弥补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短板”,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市场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 键 词] 地域文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