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研学旅行的困境和对策探析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am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研学旅行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课的补充,在实施过程中是将探究实践活动以旅行的方式开展,将体育活动和教育活动相结合。但是目前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研学的认识不够充分,体育研学旅行没有官方的文件指导,导致研学目的不明确,也缺乏专业的体育研学导师,研学的安全机制也不完善。因此,体育研学旅行发展需要学校加强重视、家庭主动配合、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共同协助。本文分析了当前体育研学旅行的困境,并提出提高对体育研学旅行的认识、明确体育研学旅行的教学目标等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研学旅行;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2
  一、体育研学旅行的意义
  研学旅行最大的优势是在真实环境内进行教学,在现实生活中实施课程,让学生感受更加真实,教学方式更加贴近生活。同时研学旅行的教学内容更加综合性,突破原有的学科界定,将多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整体性、逻辑缜密性、能力综合性。体育研学旅行能很好地补充校内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改革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将研学旅行和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道路之一。体育研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对校内教育的补充,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与自然,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升其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体育研学旅行的特点
  第一,教育性。体育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1],在完成研学任务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并能长期坚持下去的体育项目。
  第二,锻炼性。学校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增长见识,不断了解自然、体验社会,开拓视野。在体育研学旅行学习过程中,参与者除了学习知识,身体也得到了锻炼,达到了生理和心理共同发展的目的。
  第三,挑战性。体育研学旅行的主旋律就是参与体育活动,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是具有挑战性的,社会中的体育资源是学校体育资源不能媲美的,如攀岩、滑雪、拳击等,让学生感受到在学校中得不到的体验。参与具有挑战性的体育活动,是学生挑战自我到突破自我到超越自我的心理转变。
  第四,交际性。学生在参加体育研学旅行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体育知识、体验体育活动、提升体育技术,还可以培养团队意识,树立体育竞争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
  三、体育研学旅行困境
  第一,對体育研学旅行认识不足。家长和学校对体育类研学活动认同度不高,认为体育课在校内完成就好,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远不及其他文化课。家长和学校一直认为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任务还是文化课学习,对体育活动只是敷衍参与,忽视了体育活动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体育研学旅行的宣传不到位,大多数人认为,体育研学旅行缺乏新鲜感、没有吸引力、只是形式活动,流于表面,对学校的知识补充和运动技能提升作用不大。
  第二,体育研学旅行的安全机制不成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前有1988年日本青少年修学旅行团在中国发生列车碰撞事件,后有2014年韩国“世越号”游轮沉没的悲惨事件,这都是安全警钟。但是目前在研学旅行的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些研学旅行团队安全措施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完善,安全意识薄弱。尤其是体育研学旅行过程中,体育活动频繁,更容易出现学生之间的碰撞以及运动损伤,这种现象使得许多家长对体育研学旅行望而却步。同时这也是学校组织研学旅行的障碍之一,想发展研学活动,但学生安全问题成为拦路虎。
  第三,体育研学旅行目的不明确。研学“热”近年来愈演愈烈,但是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并不明确。在体育类研学中,尤为明显,研学过程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对目标没有清楚的认识。现阶段的体育研学旅行,旅行玩乐项目远远大于体育活动种类,学生参加的体育研学旅行往往变成了参观体育场地,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在体育研学课程设置中,常常掺杂水分,只排课不上课,重视“游”忽视“学”,没有完全发挥体育研学旅行的优势。
  四、体育研学旅行对策
  第一,提高对体育研学旅行的认识。体育研学旅行作为体育课程的改革,坚持教育原则,确定体育研学旅行目标,加大舆论引导,加强宣传,增强对体育研学旅行内涵的理解,将体育研学旅行的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活动相结合[1]。学生是体育研学旅行的参与者,提高学生对体育研学旅行的兴趣,促使其主动了解体育研学旅行相关政策、发展情况等有关内容,进而了解相关的体育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体育研学旅行,并做好理论基础准备。家长了解体育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制度,正确认识体育研学旅行,消除对体育研学旅行的误解和曲解,重视孩子自我意愿,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学校要对研学活动积极宣传,向社会展示历届体育研学旅行的活动成果、照片、视频,让家长更加了解体育研学旅行这项活动,在学校与家长的指导配合下,完成研学旅行的宣传准备工作。
  第二,明确体育研学旅行的教学目标。学校在开展体育研学旅行前,要明确教学目的、目标,并合理科学安排课程,在体育研学旅行过程中专门设置旅行教育目标,并将旅行教育目标和旅行方案相结合,使得“游”和“学”知行合一。研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确立不同的体育研学主题。体育研学的主题不是固定的,是可以随着教育过程、教育进度不断升华的,要做到有的放矢。在研学期间,加强监督,不定期对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分析教学的落实情况,制定相关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的多种方式以及收集对体育研学的反馈信息。体育研学评价体系的制定是最直接体现研学效果的方式,同时教师也要定期汇报研学期间的相关工作情况。研学期间,坚持以学生为本,实地走访,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对研学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便达到最佳效果。   第三,增强安全管理监督,落实安全应急措施。在研学活动之前,做好详细的安全准备工作,并对研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把相关的活动计划和安全技术向教育部门报备。在体育研学旅行的实操过程中,提升师生的防范意识,进行安全教育。学校必须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监督,所有活动都要提前采取安全保障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也要对所有发生的应急情况做好紧急应对措施,提高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在落实教学的实况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安全监督保障。每支体育研学团队都需要配备一名以上专业的安全员,负责体育研学团队的日常安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以及对体育研学旅行期间举办的所有活动进行事前安全检测。
  第四,加强体育研学旅行导师培养。体育研学旅行导师负责研学期间的教育工作计划和组织指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导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体育研学效果。体育研学旅行的独特性,要求导师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体育技能、旅行服务等相关专业知识。体育研学旅行导师的培养需要教育部门、文化旅游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健全相关的文件大纲,规划行业行规,制定考核内容,将教师教育知识培训与旅游服务知识结合起来。教师取得体育研学旅行导师资质后,凭证上岗带队。教育部门组织学校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体育研学旅行导师最好是体育教师或者有体育特长的教师担任;文化旅游部门鼓勵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通过相关教育知识、体育知识技能、安全知识培训等转型成为体育研学旅行导师;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将体育研学旅行相关知识融入体育教育或者旅游教育中[1],为体育研学旅行储备导师。
  第五,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体育研学旅行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官方指导性体育研学旅行文件,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据可查,使体育研学旅行开展不流于形式,保障体育研学旅行全过程“游”“学”不分离,最大程度保证体育研学旅行的教育质量。加强相关监督机制,避免体育研学旅行在发展过程中迷失方向,脱离教育道路;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争取体育研学旅行与企业合作,合理运用资源,为体育研学旅行提供场地支持、资金支持和人员支持。一方面可以提高研学教师的薪资待遇,吸引更多研学教师壮大体育研学旅行队伍,另一方面可保障研学旅行长远发展。
  五、结语
  体育研学旅行是体育教育不断进步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模式。体育研学旅行要想更好更快更久的发展,需要明确教学目的,优化课程、完善体育研学旅行导师评价体系、加强宣传机制、增强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体育研学旅行。体育研学旅行作为综合性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在“研”中发掘自我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在“学”中增加体育知识、提高运动能力,提升运动技能;在“旅行”养成体育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雅婷,郑旗.利用县域资源发展体育研学旅行的实践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9(4):90-92+104.
  (责任编辑:董维)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国际合作。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国内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也积极响应拓展国际合作,为发展当地的职业教育培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文化空缺,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以文化空缺理论为基础,选取了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对外宣传材料中比较常见的新闻稿和讲话演示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补偿策略。
英语精读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将师生合作评价这一优越教学评价理念应用于英语精读课堂,同时借力优质网络资源与平台,并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第二版)为例,从课前准备、课内实施、课后活动三方面探究精读课程改革与优化的路径,旨在促成学生知识与素养层面的双修,提升外语人才的“核心素养”[1]。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由传统课堂的教学发展为智能化、多元化的混合式教学。本文以教育学相关理念为基础,着重分析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事业的发展现状,从学生视角探寻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优化教学准备、改进教学过程、增强课后反馈三个方面探究问题解决对策,以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教学模式的建设。  关键词
摘 要:随着各种“微”技术的诞生,中国逐渐步入“微”时代,各种“微”技术已变成社会大众交流互动、搜索资料的主要渠道。在“微”时代下,视唱练耳若想促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各种“微”技术展开线上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符合“微”时代下的发展标准。基于此,本文直接分析了“微”时代下视听练耳的教学现状,继而指明“微”时代下视唱练耳线上教学的开展意义与途径。  关键词:“微”时代;视唱
“一带一路”背景下,滇西北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进入世界视野。许多译者试图将这块文化瑰宝翻译成英文作品。如何将这种特别的文化“源语言”转化为恰当而又得体的英语“目标语”,是需要译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语言学家Ronald W.Langacker的认知翻译理论出发,通过分析旅游文本《滇西北秘境》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语料,探讨其翻译策略的可行性,为中国文化能够有效地“走出去”提供新的理论与实践思路。
风格是作家和艺术家的艺术特色,也是作家和艺术家成熟的标志,具有多样性、模糊性和独特性的特点。一篇译作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再现原作风格。本文以风格标记理论为指导,以张白桦《初秋》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个维度探究译文对原文的风格还原和再现。
摘 要: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教学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两者的融合使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的综合发展成为可能,使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保持稳定发展。基本乐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必须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视唱练耳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在音乐学习中进行自我提升。虽然这两门学科的特点非常明确,但要想真正提高学生对不同音乐的理解以及把控能力,就必须将这两门学科的教学渗透到实践教育中。
摘 要:针对当前“向己”型或功利型的外语人才培养问题,在国家倡导下各大高校纷纷进行英语课程思政改革。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突出问题,本文以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基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三平台、四教师、五课程”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新型路径。  关键词:跨界;融合;实践路径;课程思政;商务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9.3;F7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摘 要: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提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无法满足中国现阶段的教育需求。为了促进中国教育的更好发展,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在大学教育管理中,通过活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效率,还能确保教育质量,实现大学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并促使教育资源做出更加科学、妥当地分配和利用。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教育;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服饰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对源于生活的服饰感悟和认知会有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各自的语言体系中,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服饰文化。本文以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词语为例,来分析探讨汉英服饰类词汇异同的文化内涵,为跨文化交际和中国文化外宣研究提供翔实素材。  关键词:中英服饰;词汇;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136.4;H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