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想象飞起来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奇思妙想》有两句口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让想象飞起来!”这两句话对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大的鼓动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儿童年龄越小,好奇心越强,条条框框越少,培养创新思维素质效果会更显著。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必须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要有接纳孩子不同意见的雅量和态度,尊重儿童,给儿童自主选择的自由和权利。
  在教学中我们应提倡教学民主,提倡“科学的看,科学的说,科学的听,科学的动”,不能让“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古训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捆绑了我们的学生。经常听到这样的评语:教师讲得太多,没有放开让学生自由思考。的确,我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往我们设计好的答案一步步走去,否定学生自由个性的意见或不予理会,结果学生可能被我们领到所谓的山顶,却体会不到真正成功的喜悦。据说有一位老师在试卷中出了一道填空题:“多难 ________”,大多数学生都填“兴邦”,有位小朋友则填“为情”,老师加以扣分,并讥笑这位学生说:“你有多难为情啊!”这位学生隔天把家里的报纸、辞典拿到学校来,告诉老师辞典和报纸上都有“多难为情”的例子。可老师恼羞成怒,大吼一声:“那你回家学报纸好了,不必来上课!”害得这位学生伤心地哭了,从此,再也不敢在老师面前提意见了。
  独立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思维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非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我们可采用以下措施: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教师适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教学低年级《小猫种鱼》一文,“农民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小猫看见了,把小鱼种在地里。它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收到很多小鱼。”课文的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思考和想象的余地。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小猫种的鱼能收到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动脑想,动嘴说。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提高了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不能立刻解决的,需向学生说明。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在自我发现中发展,在自我教育中创新。
  这是发生在一个语文老师与她的学生之间的故事:课堂上,当老师和其他同学都陶醉在夕阳给人们带来的无限美景之中时,有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问:“老师!夕阳下去之后是什么?”老师和同学都愣住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夕阳下去之后将是黑夜的到来。老师思索了一下道:“是黑夜!”这位同学接着问:“既然夕阳带给人们的是黑夜,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觉得它美呢?我不喜欢夕阳!”老师似有准备地反问:“那么黑夜之后又是什么呢?”其他同学都纷纷回答:“是黎明,是白昼,是光明……”第二天,那位同学在周记上这样写道:“老师,前段时间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闷,觉得那徐徐下落的夕阳仿佛我正在下降的成绩。但现在我也觉得夕阳很美了。谢谢您,老师。我会努力!我能行!”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采用多种形式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可用三种设疑方法:
  ①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知识的启蒙上设疑引思。低年级的学生,对日常生活发生的事,总是存在着积极的兴趣,从而更容易激起思维的火花。
  ②呈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在知识的扩展上设疑引思。这种方法是从满足学生渴望成功、渴望表扬的角度出发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③提供数型结合的图像,在寻求规律上设疑引思。这一点实质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同时操作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设疑引思是用知识本身强大的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思维,又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地方,以知识为中介,在教学伊始设置疑问,激发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前提。
  曾听过这么一件事:国外有个教育代表团访问我们的一所小学后,对我们的试卷中出现的“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作答“雪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却被判错大惑不解,我们的老师告诉来访者:“标准答案应该是‘水’。”采访者表示异议:学生作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更说明这个学生想象力丰富,要是在他们学校,肯定会得到更多的表扬。然而,在我们的小学里,孩子是不允许有这种丰富的想象力的。
  要激励学生质疑问难,相信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小孩子只有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时注意提问的科学性、艺术性,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要鼓励学生自由争辩,特别是要不畏权威,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完善自己的认识,感受民主和谐的愉快;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相互评价,相互激励,而不随大流,不受人左右。
  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学生的呼声,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如果站在老师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任性、不成熟;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天真无邪、勇于叛逆,而这种性格深受小学生喜爱。创新意识正是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萌发的。
  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才能真正体验教学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悟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教育工作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作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学生喜欢竞赛,即使是任何奖品都没有的竞赛,比起来也热火朝天。少年儿童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向上心理,这是一种心理优势,也正是教师可以调动发挥的有利因素。只有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使学生有所建树,有所创造。温故而知新,注重积累性。
  孩子的思维之所以格外富有创造性与不同寻常,不就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最少清规戒律吗?他们的答案之所以那么丰富多彩,不就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天马行空似地能展翅高飞吗?今天,对小学生的教育,已不能再局限于知识的简单传授,更多的应培养他们充满想象提出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成为一种各取所需、有滋有味的精神会餐。
  为了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应该“让想象飞起来!”■
  参考文献:
  1.阎 立.关于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
  2.赵振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山东教育.2000年第6期.
  3.黄玉清.开放式作文.从课文飞出的想象.中国教师报.2003-05-05.
  4.王建奇.从综合实践活动看作文教学新天地.中国教师报.2003-04-29.
其他文献
阅读,只有读进去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读进去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方法得当,轻车快马,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劳神费思,事倍功半。缺少方法或方法欠妥,便难以在书山自由驰骋,从容“游刃”。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阅读的突破呢?    一、“走近”题目:细嚼慢品得其神韵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精气神居于此,全部的美呈现于此,走近题目,感受她的魅力、感受她的精彩,领略其“回眸一笑”的丰姿,她会《为你打开一扇门》
期刊
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一派草色入眼,我们听到一片蛙声入耳;从“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丝竹之乐,享受到季节的欢快;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中,我们意会了那欢快的歌唱,幸福的喜悦,在诗词里聆听蛙鸣,让人好不动情。  而“蛙声”不过是引子,那隐在“蛙声”中的情感,那节奏才是我们要把握的,而“蛙声”要在阅读里被感
期刊
课本,是一座富矿,是一口深井,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会被自然地激发,久而久之,水平也会自然地提高。因此,平时我们在讲解语文课本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与写作联系起来。现在,就两者的关系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心是课文的灵魂,立意是作文的关键    意,就是文章的主旨。立意,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来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写文章就是
期刊
近几年,新材料作文占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平时的作文训练和考试作文都是这类作文。  新材料作文本身有别于命题作文的局限和话题作文的无边无际,所以在审题立意上比较难把握,稍不留意,就有偏题跑题之嫌。对此学生们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材料的内涵来立意。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命题意图,选准切合题旨的最佳角度立意呢?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掌握剖析材料的方法和技巧。作文的时候,看到材料,让
期刊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它把我领入古诗的海洋。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凝练含蓄,绚丽生动,感情丰富,节奏鲜明,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诗歌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古典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良好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
期刊
摘 要:意象是诗人情感意绪的载体,它有“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明确“月”的意象特征,也就抓住了咏月诗的意境、风格及蕴含的作者感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诗词鉴赏 月亮 意象     所谓意象,《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据前人解释:“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
期刊
曹操于建安元年将汉献帝迎到许昌。从此以后,他“奉国威灵,仗钺征伐”,南征北讨,为恢复国家统一竭力尽智。《短歌行·对酒当歌》一诗当写于赤壁之战前后,此时的曹操已是烈士暮年,自然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为不能有更多的贤士来帮助他完成统一大业,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中巧用比喻,反复倾诉了一位政治家求贤若渴的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心曲。其特色有下面三点。    一、引中含喻,意蕴丰富    曹操对
期刊
随着山水意识的演进,在审美经验积累、文学体裁开拓的基础上,山水游记至唐代获得了真正独立的文体生命。唐宋八大家之中,柳宗元、欧阳修、苏轼都留下了不少颇有影响的山水游记,且此类作品多创作于贬谪外放之时,但同样徜徉山水,他们的文笔却摇曳出不同的风情。本文拟以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前赤壁赋》为个例,从作品的时空处理、物我关系、言说方式、情感轨迹四个方面探析三人山水游记的差异。   
期刊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是夏完淳《南冠草》中的第一首诗。写于作者在故乡云间(今上海松江)被清军逮捕后,诗人即将被清兵押往南京,临别故乡,写下这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这是一首用血和生命谱写出来的诗篇,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末路的悲哀淋漓尽致的展现给我们,极具艺术震撼力。    一、它是一首志
期刊
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和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并没有因为距离今日社会的日渐遥远,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今天阅读《诗经》,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它是活着的。一直以来,它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且构建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我们今天学习《诗经》,固然要回到《诗经》描绘的世界,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走出来,从中汲取力量、汲取营养,让古老的文明放射出现代的光辉,照亮现代人的心灵世界。  其中,《卫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