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指向写作”,就是指向文本的言语形式。在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教授学生运用比较法,让思维更清晰;运用聚合思维,让思维更深刻;运用发散思维,让思维更灵活。
关键词
阅读 写作 文言文阅读教学 《〈世说新语〉二则》
一直以来,读与写的关系是语文教学探讨的重点。阅读是学生深入研究表达技巧和方法的过程,写作则是迁移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的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找到读与写之间的结合点,让学生“阅读得其法,写作能力也随之增长”,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做一些尝试。笔者认为,设计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或许是一条新路径。
一、厘清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指向写作”是什么意思?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阅读,区别于普通的阅读,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看文本“写了什么”,另一只看“怎么写的”。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第二只眼睛关注文本“怎么写的”,研究作者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所以,“指向写作”,就是指向文本的言語形式,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语用”。
2.为什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
无论是现代文阅读教学,还是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师都可以把“指向写作”作为阅读策略。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一定程度上更具有重大的教学价值。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所以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时,要找到“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这样的关键点,建立和“所言志,所载道”的关系。
基于文言文的特质,教师选择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尝试,不失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很好选择。
3.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不是通常所说的“读写结合”?
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不是通常所说的“读写结合”。一般认为,“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教师通过读引导学生写,在读中学习写作。而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核心是阅读。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语言和表达的角度关注文本,理解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如何设计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文本当作纯粹的语言知识学习材料,或者脱离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大谈文化意义。在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是核心。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塑造了大量生动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称赞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二则》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是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如果教师仅仅只是让学生把这两篇小短文当作两个小故事来读,那么《世说新语》入选教材的价值就大打折扣。教师应该从写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指向写作的意识,教会学生一些思维方式。下面,笔者以《〈世说新语〉二则》为例,分析如何在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1.运用比较法,让思维更清晰。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解读方法。按照对象,比较可以分为同类事物和不同类事物的比较;按照形式,可以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按照角度,可以分为横向比较、历史比较、流派比较、风格比较等。比较的方法很多,角度不同,延伸出的内容自然也不同。《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两篇小短文,其中可以拿来比较的点也很多。
比如,谢朗和谢道韫分别把大雪纷飞的情景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两种比喻进行对比,并说一说哪一种比喻更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质感、美感等角度进行分析。“俄而雪骤”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久,雪就下得又大又急”。如果单从质感的角度来讲,可能用“撒盐空中”这个比喻来形容雪下得很大是准确的。但是,如果从美感的角度来讲,“柳絮因风起”就更胜一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联系生活常识,通过比较,得出自己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使用比较法,还发展了思维。
2.运用聚合思维,让思维更深刻。
聚合思维,是一种能够把散碎的语言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归纳和提炼,以用于特殊表达需要的能力。最经典的聚合思维例子要属王国维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几句经典诗句中提炼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要经历的“三种境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时,同样也可以运用聚合思维,引导学生聚焦“魏晋风流”。友人去找陈太丘,太丘不在,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而听了元方一番陈述之后,“友人惭”。友人为什么前后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元方批评友人“无信无礼”。教师如果止步于此,学生就无法读出文章的精髓。这时候,教师可以将元方父亲、元方、友人三个人聚合在一起,让学生思考这三人之间共同的精神特质。同时,教师可以整合《世说新语》里另外两个小故事《人琴俱亡》和《王子猷雪夜访戴》,学生就会明白“个例”背后的“群像”精神,就能理解元方父亲、元方以及友人的行为了。这就是整个魏晋时代的名士风流,天真率性。通过这样的“聚合”,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深度和高度,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元方或者友人是否无礼的争论上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比较、聚合的方式阅读《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感受两位小主人公不同的智慧。教师要抓住语文学科教学最核心的部分,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读进去,走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运用发散思维,让思维更灵活。
聚合思维是散点聚焦,而发散思维是由此及彼,是一种从信息原点进行多向度联想、迁移和延展的能力。发散思维有利于开阔阅读者的视野,丰厚其情感和思想深度。以《〈世说新语〉二则》为例,教师可以就人物形象、某个精妙的修辞手法运用、文化常识等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
比如,笔者让学生讨论谢道韫、陈元方与《世说新语》中其他聪慧机敏的儿童的形象。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已经对《世说新语》里的小古文略有接触,又喜欢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儿童故事,如有着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的王戎,通过道边的李树硕果累累,分析判断出因为李子苦才导致无人采摘;杨氏子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回应孔君平,智慧委婉,不失体面;说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孔融儿子,小小年纪,便能看透世事,拥有从容不迫的气度。学生对这些小故事感兴趣,便很容易参与到讨论中。
讲到“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句时,笔者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思考在古诗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精妙的描写雪的比喻句。学生调动所有积累,最后想出了许多描写白雪的比喻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使东川·南秦雪》中的“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对雪二首》中的“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成就感,体会到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世说新语〉二则》里的称谓很有意思,课后“积累拓展”中也对古代敬辞和谦辞进行了介绍。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信息原点,引导学生尝试了解、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综上所述,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言文作品的美,也才有可能把这种精妙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初级中学)
“指向写作”,就是指向文本的言语形式。在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教授学生运用比较法,让思维更清晰;运用聚合思维,让思维更深刻;运用发散思维,让思维更灵活。
关键词
阅读 写作 文言文阅读教学 《〈世说新语〉二则》
一直以来,读与写的关系是语文教学探讨的重点。阅读是学生深入研究表达技巧和方法的过程,写作则是迁移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的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找到读与写之间的结合点,让学生“阅读得其法,写作能力也随之增长”,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做一些尝试。笔者认为,设计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或许是一条新路径。
一、厘清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指向写作”是什么意思?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阅读,区别于普通的阅读,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看文本“写了什么”,另一只看“怎么写的”。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第二只眼睛关注文本“怎么写的”,研究作者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所以,“指向写作”,就是指向文本的言語形式,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语用”。
2.为什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
无论是现代文阅读教学,还是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师都可以把“指向写作”作为阅读策略。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一定程度上更具有重大的教学价值。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所以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时,要找到“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这样的关键点,建立和“所言志,所载道”的关系。
基于文言文的特质,教师选择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尝试,不失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很好选择。
3.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不是通常所说的“读写结合”?
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不是通常所说的“读写结合”。一般认为,“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教师通过读引导学生写,在读中学习写作。而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核心是阅读。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语言和表达的角度关注文本,理解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如何设计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文本当作纯粹的语言知识学习材料,或者脱离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大谈文化意义。在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是核心。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塑造了大量生动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称赞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二则》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是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如果教师仅仅只是让学生把这两篇小短文当作两个小故事来读,那么《世说新语》入选教材的价值就大打折扣。教师应该从写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指向写作的意识,教会学生一些思维方式。下面,笔者以《〈世说新语〉二则》为例,分析如何在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1.运用比较法,让思维更清晰。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解读方法。按照对象,比较可以分为同类事物和不同类事物的比较;按照形式,可以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按照角度,可以分为横向比较、历史比较、流派比较、风格比较等。比较的方法很多,角度不同,延伸出的内容自然也不同。《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两篇小短文,其中可以拿来比较的点也很多。
比如,谢朗和谢道韫分别把大雪纷飞的情景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两种比喻进行对比,并说一说哪一种比喻更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质感、美感等角度进行分析。“俄而雪骤”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久,雪就下得又大又急”。如果单从质感的角度来讲,可能用“撒盐空中”这个比喻来形容雪下得很大是准确的。但是,如果从美感的角度来讲,“柳絮因风起”就更胜一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联系生活常识,通过比较,得出自己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使用比较法,还发展了思维。
2.运用聚合思维,让思维更深刻。
聚合思维,是一种能够把散碎的语言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归纳和提炼,以用于特殊表达需要的能力。最经典的聚合思维例子要属王国维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几句经典诗句中提炼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要经历的“三种境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时,同样也可以运用聚合思维,引导学生聚焦“魏晋风流”。友人去找陈太丘,太丘不在,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而听了元方一番陈述之后,“友人惭”。友人为什么前后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元方批评友人“无信无礼”。教师如果止步于此,学生就无法读出文章的精髓。这时候,教师可以将元方父亲、元方、友人三个人聚合在一起,让学生思考这三人之间共同的精神特质。同时,教师可以整合《世说新语》里另外两个小故事《人琴俱亡》和《王子猷雪夜访戴》,学生就会明白“个例”背后的“群像”精神,就能理解元方父亲、元方以及友人的行为了。这就是整个魏晋时代的名士风流,天真率性。通过这样的“聚合”,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深度和高度,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元方或者友人是否无礼的争论上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比较、聚合的方式阅读《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感受两位小主人公不同的智慧。教师要抓住语文学科教学最核心的部分,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读进去,走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运用发散思维,让思维更灵活。
聚合思维是散点聚焦,而发散思维是由此及彼,是一种从信息原点进行多向度联想、迁移和延展的能力。发散思维有利于开阔阅读者的视野,丰厚其情感和思想深度。以《〈世说新语〉二则》为例,教师可以就人物形象、某个精妙的修辞手法运用、文化常识等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
比如,笔者让学生讨论谢道韫、陈元方与《世说新语》中其他聪慧机敏的儿童的形象。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已经对《世说新语》里的小古文略有接触,又喜欢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儿童故事,如有着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的王戎,通过道边的李树硕果累累,分析判断出因为李子苦才导致无人采摘;杨氏子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回应孔君平,智慧委婉,不失体面;说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孔融儿子,小小年纪,便能看透世事,拥有从容不迫的气度。学生对这些小故事感兴趣,便很容易参与到讨论中。
讲到“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句时,笔者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思考在古诗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精妙的描写雪的比喻句。学生调动所有积累,最后想出了许多描写白雪的比喻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使东川·南秦雪》中的“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对雪二首》中的“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成就感,体会到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世说新语〉二则》里的称谓很有意思,课后“积累拓展”中也对古代敬辞和谦辞进行了介绍。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信息原点,引导学生尝试了解、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综上所述,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言文作品的美,也才有可能把这种精妙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