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问题学生”的心理咨询,发现许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源于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即忽视对学生育人的教育。本文提出育人的重要性及注重育人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学生心理问题;育人的重要性;育人的方法
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盛赞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确,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行为的示范者,而且教师高尚的品德、优良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学生人生的引导者,正所谓教书育人。然而,在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多年的今天,有多少教师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素质教育呢?笔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接触了一些来自于中小学的“问题学生”。透过他们的心理问题,笔者发现,现在许多中小学教师仍然采用单纯教书的应试教育模式来教育新世纪的学生,给一部分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此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育人比教书更重要。
1咨询案例
1.1案例一某男,小学二年级学生。因突然不愿上学而来咨询。该学生上课积极发言,爱动脑,但生性好动,经常忘记学校及班主任老师制定的规章制度而犯错误,如在走廊乱跑、在班级说话等,老师批评几次效果不佳,后老师告诉全班同学不要理他,谁也不许与他交往。
1.2案例二某男,初中一年级学生。因经常与老师发生冲突、不想上学而来咨询。该学生喜欢绘画,偏爱历史课、地理课、体育课,愿效仿歌星、影星来装扮自己,如留长头发、穿超肥长裤等。班主任因此不让他做间操,怕影响班级整体形象,有时强令翻他的书包。一次他在上课时看课外书被老师没收,无论他怎样检讨保证老师坚持不还书,一气之下用拳头砸碎了班级的玻璃。从此后,对老师恨之入骨,经常与老师发生冲突,考试会的题也不答,为的是把班级总分向下拉,影响老师得奖金。现已休学在家。
1.3案例三某女,高三时辍学。因迷恋上网、辍学而来咨询。她在高一以前学习一直名列前茅,高二时开始偶尔上网交网友并有书信来往。班主任注意到信件私自拆看后,没有找她谈,而是在家长会时当着全体家长的面点名批评了她,从此她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上网吧的次数增加直至逃课、在网吧包宿,最后辍学在家。
2分析
笔者咨询的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自身的,但令笔者心情沉重的是有1/3的原因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方法。从以上三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学生固然有自我约束力差、心理承受力低下等其自身的缺点,但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处理方法很不足取,它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及反抗心理,也是导致学生偏科、學习成绩下降、厌学、辍学的主要原因。如案例一中经常听到教师说:“谁也别理他,他是坏孩子”。其实,世上本没有坏孩子,坏孩子就是这样被说出来的。因为他有爱与归属感的缺乏,渐渐地,他孤僻、情感冷淡、有报复心,情绪不稳,容易有冲动行为而形成恶性循环。有位教育家曾说过:落后学生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在此笔者也有同感:重视育人方法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培养比单纯传授知识注重学生分数更重要!
3讨论
3.1注重育人的重要性
3.1.1育人为教书打基础。教师的育人方法影响或决定了学生是否接纳教师,是否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否愿意遵守这个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和制定的规章制度等。所以,有效的育人能赢得学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活动才会卓有成效。
3.1.2育人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生。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完善的人格,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容忍学生的缺点错误并予以正确处理的管理方式等等都将影响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反之,不恰当的育人方法会伤害学生,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3.1.3育人能树立教师的威信。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的使学生感到尊严及信服的精神感召力。教师除将渊博的知识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应以高尚的品德、优良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高超的教育艺术等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信任和敬重感,从而成为有威信的教师。教师威信一旦在学生中形成,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作用。如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课感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处罚,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以教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教师威信的确立对教学和育人起促进作用
3.2育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2.1掌握师生沟通的技巧。与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一种教育能力[1]。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同感的建立。同感是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2]。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能建立同感,就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感受对方,同时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将这些感受反馈给对方,对方就会感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这种感觉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首要条件。②接纳与尊重对方。教师只有尊重和接纳学生,才会发生有效的沟通。例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使学生感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这样师生之间很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为教师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正如“沟通者的誓言”所述:“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重你,给予你说出它的权力,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它,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的与你交换。”③真诚待人。教师应以坦荡的胸怀、真挚的感情、纯洁的交往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样,才会把人际关系的纽带系得更紧。
3.2.2对每一位学生都报以希望。心理学家罗森塔和雅布森曾做一实验:在一所小学为学生做智力测验后,随机抽取几名学生,但告诉教师经测试他们是很有发展潜力的。结果,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成绩确有提高。这被心理学家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表明:给人以期望和鼓励,是使其确立自信、走向成功的良好动力。教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就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而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轨迹向前行进。
3.2.3挖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被心理学家称之为马太效应[3]。许多教师不由自主的出现这种效应,即学习好的学生即使有缺点也看不到,缺点也是优点,给予他们各方面的方便,如教室中前排中间的位子留给了他们;而看到淘气的、学习不稳定学生的都是缺点,班级中出现问题首先想到是他们干的,教室后排旁边的位子留给了他们。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她的关注和爱均匀地撒给每一名学生,如果说有所倾斜的话,应该倾斜给“问题学生”,因为由于老师的关爱、关注、引导、鼓励、恰到好处的批评,一定会使“问题学生”回归到好学生的队伍中。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肯定,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绩、建立自信心的最佳动力。
3.2.4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不同批评和处罚方法。学生和成人一样有尊严,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同与谅解。学生犯错误,教师可以在给予学生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处罚学生。处罚不是目的,只是教育方法,选择适合不同特点学生的不同的处罚方法,一方面使学生接受处罚时心服口服达到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也照顾到学生的心智发展而不至于造成心理伤害。
教师给学生的永远是真诚、是尊重、是信心、是希望,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团结、进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使学校成为学习的乐园,学生快乐的天堂。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
2.汤宜朗,许又新,《心理咨询概论》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4
3.汤笑,《心理效应解读》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10
【关键词】:学生心理问题;育人的重要性;育人的方法
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盛赞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确,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行为的示范者,而且教师高尚的品德、优良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学生人生的引导者,正所谓教书育人。然而,在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多年的今天,有多少教师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素质教育呢?笔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接触了一些来自于中小学的“问题学生”。透过他们的心理问题,笔者发现,现在许多中小学教师仍然采用单纯教书的应试教育模式来教育新世纪的学生,给一部分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此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育人比教书更重要。
1咨询案例
1.1案例一某男,小学二年级学生。因突然不愿上学而来咨询。该学生上课积极发言,爱动脑,但生性好动,经常忘记学校及班主任老师制定的规章制度而犯错误,如在走廊乱跑、在班级说话等,老师批评几次效果不佳,后老师告诉全班同学不要理他,谁也不许与他交往。
1.2案例二某男,初中一年级学生。因经常与老师发生冲突、不想上学而来咨询。该学生喜欢绘画,偏爱历史课、地理课、体育课,愿效仿歌星、影星来装扮自己,如留长头发、穿超肥长裤等。班主任因此不让他做间操,怕影响班级整体形象,有时强令翻他的书包。一次他在上课时看课外书被老师没收,无论他怎样检讨保证老师坚持不还书,一气之下用拳头砸碎了班级的玻璃。从此后,对老师恨之入骨,经常与老师发生冲突,考试会的题也不答,为的是把班级总分向下拉,影响老师得奖金。现已休学在家。
1.3案例三某女,高三时辍学。因迷恋上网、辍学而来咨询。她在高一以前学习一直名列前茅,高二时开始偶尔上网交网友并有书信来往。班主任注意到信件私自拆看后,没有找她谈,而是在家长会时当着全体家长的面点名批评了她,从此她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上网吧的次数增加直至逃课、在网吧包宿,最后辍学在家。
2分析
笔者咨询的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自身的,但令笔者心情沉重的是有1/3的原因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方法。从以上三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学生固然有自我约束力差、心理承受力低下等其自身的缺点,但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处理方法很不足取,它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及反抗心理,也是导致学生偏科、學习成绩下降、厌学、辍学的主要原因。如案例一中经常听到教师说:“谁也别理他,他是坏孩子”。其实,世上本没有坏孩子,坏孩子就是这样被说出来的。因为他有爱与归属感的缺乏,渐渐地,他孤僻、情感冷淡、有报复心,情绪不稳,容易有冲动行为而形成恶性循环。有位教育家曾说过:落后学生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在此笔者也有同感:重视育人方法注重学生整体素质培养比单纯传授知识注重学生分数更重要!
3讨论
3.1注重育人的重要性
3.1.1育人为教书打基础。教师的育人方法影响或决定了学生是否接纳教师,是否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否愿意遵守这个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和制定的规章制度等。所以,有效的育人能赢得学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活动才会卓有成效。
3.1.2育人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生。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完善的人格,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容忍学生的缺点错误并予以正确处理的管理方式等等都将影响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反之,不恰当的育人方法会伤害学生,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3.1.3育人能树立教师的威信。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的使学生感到尊严及信服的精神感召力。教师除将渊博的知识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应以高尚的品德、优良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高超的教育艺术等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信任和敬重感,从而成为有威信的教师。教师威信一旦在学生中形成,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作用。如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课感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处罚,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以教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教师威信的确立对教学和育人起促进作用
3.2育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2.1掌握师生沟通的技巧。与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一种教育能力[1]。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同感的建立。同感是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2]。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能建立同感,就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感受对方,同时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将这些感受反馈给对方,对方就会感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这种感觉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首要条件。②接纳与尊重对方。教师只有尊重和接纳学生,才会发生有效的沟通。例如,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使学生感到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这样师生之间很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为教师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正如“沟通者的誓言”所述:“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重你,给予你说出它的权力,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它,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的与你交换。”③真诚待人。教师应以坦荡的胸怀、真挚的感情、纯洁的交往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样,才会把人际关系的纽带系得更紧。
3.2.2对每一位学生都报以希望。心理学家罗森塔和雅布森曾做一实验:在一所小学为学生做智力测验后,随机抽取几名学生,但告诉教师经测试他们是很有发展潜力的。结果,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成绩确有提高。这被心理学家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表明:给人以期望和鼓励,是使其确立自信、走向成功的良好动力。教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就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而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轨迹向前行进。
3.2.3挖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被心理学家称之为马太效应[3]。许多教师不由自主的出现这种效应,即学习好的学生即使有缺点也看不到,缺点也是优点,给予他们各方面的方便,如教室中前排中间的位子留给了他们;而看到淘气的、学习不稳定学生的都是缺点,班级中出现问题首先想到是他们干的,教室后排旁边的位子留给了他们。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她的关注和爱均匀地撒给每一名学生,如果说有所倾斜的话,应该倾斜给“问题学生”,因为由于老师的关爱、关注、引导、鼓励、恰到好处的批评,一定会使“问题学生”回归到好学生的队伍中。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肯定,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绩、建立自信心的最佳动力。
3.2.4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不同批评和处罚方法。学生和成人一样有尊严,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同与谅解。学生犯错误,教师可以在给予学生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处罚学生。处罚不是目的,只是教育方法,选择适合不同特点学生的不同的处罚方法,一方面使学生接受处罚时心服口服达到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也照顾到学生的心智发展而不至于造成心理伤害。
教师给学生的永远是真诚、是尊重、是信心、是希望,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团结、进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使学校成为学习的乐园,学生快乐的天堂。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
2.汤宜朗,许又新,《心理咨询概论》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4
3.汤笑,《心理效应解读》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