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机器人》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数据与数据结构、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智能系统初步、算法初步等多个模块内容,而且又与机械制造、物理学、电子学与微电子学、控制论、计算机、生物学、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等多个学科有密切联系,具有知识性、实践性和启发性等特点,是STEAM教育的最好载体,对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探索中前进
黄冈中学决定开设《智能机器人》选修课程之际,恰逢首届全国中学生“登峰杯”学术作品创新大赛启动,比赛里又正好有关于机器人的比赛项目,于是学校派我参加“登峰杯”机器人培训,看能否与学校的机器人选修课程结合起来。
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登峰杯”机器人大赛非常符合现代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理念,它不提供成品套件,也不推荐成品套件,鼓励所有零部件由参赛者原创。其实,为了降低难度,也可以找到公司提供初级套件。这些套件虽然能完成比赛,但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而这种模式入门上手不是特别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创新,鼓励多学科融合,非常适合机器人教学的需要。于是,我们决定结合“登峰杯”大赛来推进学校的《智能机器人》课程建设与实施。
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选择机器人教学的切入点,如何开发课程,如何组织教学?
目前,国内已开设机器人课程的学校,其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有的学校直接购买成品的机器人套件,只需教会学生进行编程,这种课程实施方式操作起来最容易,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有限;有的学校购买积木类机器人,然后教学生进行拼装和编程,这种方案相对于第一种方案实施难度有所提高,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一定锻炼;還有的学校购买开源硬件板、传感器、电机等零件,教学生自主设计开发,这种方案实施难度最大,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都比较高,同时所需教学课时也比较多,但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比各种课程实施方案之后,我们决定从拼装机器人做起,逐步深入,争取做到让学生有能力利用开源硬件进行自主开发。
我的教学原则有三条。一是由浅入深,激发兴趣。在教学初期,讲述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基本构成,拼装简单的机器人,利用Scratch进行简单编程,并讲授一定的C语言编程知识。二是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期,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比赛规则,列举完成比赛的几个简单思路,并分析其中的算法和程序,让学生对比赛有大致了解。随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设计,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完成比赛任务。三是分组教学,个性指导。在教学后期,将学生分组,并让各组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对机器人进行调试和改进,并设计、修改程序。由于不同的小组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利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完全不同的,老师就没办法统一指导了,这就需要对不同小组进行个性化指导,个别沟通,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
在前进中反思
为保障教学,学校采购了较为充足的机器人设备,特别是积木类机器人MakeBlock套件。MakeBlock是一个包含金属积木、电子模块、软件工具等几百种零件的工程积木平台。借助Makeblock,你可以快速搭建高性能机械结构或者独一无二的机器人,将脑中的奇思妙想变为实物。
我们让学生从安装螺丝开始,一步步进行拼装。刚开始时,有的学生说:“这就是机器人吗,太简单了吧,不就是照着图纸拼吗,和我们玩过的乐高是一样的,看我的,分分钟搞定。”结果一次课下来还没拼到一半。拼装时,一个小错误就会导致后面的工作无法继续,甚至要重新拼装。要完全拼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更需要细心。整套积木的零件多达上千个,不仅要关注每一个部件的特点,找到与之配套的部件,在拼装时更要对准,一个孔位的误差往往也会导致拼装失败。
就这样,我们的智能机器人课程迈开了第一步。
拼装积木类机器人相对而言还不是很难,学生经过半学期的学习基本都能掌握,但要利用开源硬件进行开发,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硬件底层协议需要学习,各端口的功能需要学习,编程和代码写法需要学习,一个学期短短36个课时,怎样才能学得完学得好呢?经过反复的研究,我决定尽量将复杂知识简单化、科普化。
为此,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首先,对开源硬件的底层协议进行了初步定义,确定好各端口的用途,学生只需要知道如何使用即可。在我讲授完程序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利用程序控制机器人之后,学生很快就能上手实验了。看着自己的机器人能够做出各种体操动作,看着自己的小车能在赛场上驰骋,孩子们体味到莫大的快乐。
即使对机器人进行了改造,要做到用程序控制机器人,也很不容易。这既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需要专注和耐心。选修《智能机器人》的同学,有一些是出于好奇,学习时力不从心,遇到搞不懂的问题就轻易放弃;学习过程中,调好一个参数或一个动作耗费半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有的学生缺乏耐心,专注度也不够,往往进行到一半就主动放弃,当起了旁观者。对于这样的学生,我采用分层教学法,降低对他们的考核要求,为他们设置适合的课程目标。
这样的学情也触发了我的反思。通过培训学生参加“登峰杯”机器人大赛来推进《智能机器人》课程的实施,是我们的课程实施策略,必须要精选参赛种子,让真正有意愿、有实力、有潜力的同学参加到比赛中来。最后我们面向全校精心遴选了13名种子选手。
在反思中提高
日子一天天过,课程也在一步步推进。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我也和学生们一样,感到自己也在不断提升,对机器人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入,课堂教学也越发得心应手。
学生也在逐步成长。刚开始,只要我没调试出来的人形机器人动作,或是车型机器人路线,孩子们很难自己做出来,只有老师成功了,孩子们才会有所突破。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不仅能完成老师没有调试出来的环节,还开始了自己的创新,开始摸索着把自己的设想变成现实。
“登峰杯”机器人竞赛“车型搬运”项目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将随机抽取的3个物块搬到对应颜色的区域,但由于这3个物块的颜色是随机抽取的,而且会挡在搬运的必经路线上,也就是说,很多物块在开始时是无法直接搬运的。我最初的思路是将3个物块中的2个搬运到临时区域,将路线清空,再逐个搬运。后来,孩子们发现可以先进行判断,如果有物块可以直接搬运的就直接搬运,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搬运时间,而且该物块运走后它所挡的路也通了,一举两得。这种方案非常好,但程序就复杂多了。经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3个小组全部克服了这一难题。
到了比赛准备的后期,学生开始研究规则。竞赛项目的第二个环节,要将两个区域的共计10个物块送到最终点,但比赛要求时间越短越好。我最初的设想是逐个搬到终点,但孩子们研究规则后发现,并没有要求一个一个地搬到终点,可以先搬一个放在中间区,再把同一颜色物料一起搬过去。
初赛的结果比较理想,黄冈中学5个机器人小组全部获奖,其中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3人中有9人进入决赛。至此,结合“登峰杯”大赛来推动实施《智能机器人》选修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积累不少经验,孩子们也收获良多。许多学生在毕业总结时写道“选修《智能机器人》课程学到的东西真不少,3D打印、微型机床、焊接设备应有尽有,能够选到这门课真是太值了”,有的同学写道“我原以为机器人多么高深多么神秘,经过学习,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还有的同学写道“机器人课真是太有趣了,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想我今后会继续从事相关的专业和学习”。
(责任编辑 徐世兵)
在探索中前进
黄冈中学决定开设《智能机器人》选修课程之际,恰逢首届全国中学生“登峰杯”学术作品创新大赛启动,比赛里又正好有关于机器人的比赛项目,于是学校派我参加“登峰杯”机器人培训,看能否与学校的机器人选修课程结合起来。
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登峰杯”机器人大赛非常符合现代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理念,它不提供成品套件,也不推荐成品套件,鼓励所有零部件由参赛者原创。其实,为了降低难度,也可以找到公司提供初级套件。这些套件虽然能完成比赛,但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而这种模式入门上手不是特别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创新,鼓励多学科融合,非常适合机器人教学的需要。于是,我们决定结合“登峰杯”大赛来推进学校的《智能机器人》课程建设与实施。
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选择机器人教学的切入点,如何开发课程,如何组织教学?
目前,国内已开设机器人课程的学校,其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有的学校直接购买成品的机器人套件,只需教会学生进行编程,这种课程实施方式操作起来最容易,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有限;有的学校购买积木类机器人,然后教学生进行拼装和编程,这种方案相对于第一种方案实施难度有所提高,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一定锻炼;還有的学校购买开源硬件板、传感器、电机等零件,教学生自主设计开发,这种方案实施难度最大,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都比较高,同时所需教学课时也比较多,但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比各种课程实施方案之后,我们决定从拼装机器人做起,逐步深入,争取做到让学生有能力利用开源硬件进行自主开发。
我的教学原则有三条。一是由浅入深,激发兴趣。在教学初期,讲述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基本构成,拼装简单的机器人,利用Scratch进行简单编程,并讲授一定的C语言编程知识。二是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期,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比赛规则,列举完成比赛的几个简单思路,并分析其中的算法和程序,让学生对比赛有大致了解。随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设计,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完成比赛任务。三是分组教学,个性指导。在教学后期,将学生分组,并让各组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对机器人进行调试和改进,并设计、修改程序。由于不同的小组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利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完全不同的,老师就没办法统一指导了,这就需要对不同小组进行个性化指导,个别沟通,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
在前进中反思
为保障教学,学校采购了较为充足的机器人设备,特别是积木类机器人MakeBlock套件。MakeBlock是一个包含金属积木、电子模块、软件工具等几百种零件的工程积木平台。借助Makeblock,你可以快速搭建高性能机械结构或者独一无二的机器人,将脑中的奇思妙想变为实物。
我们让学生从安装螺丝开始,一步步进行拼装。刚开始时,有的学生说:“这就是机器人吗,太简单了吧,不就是照着图纸拼吗,和我们玩过的乐高是一样的,看我的,分分钟搞定。”结果一次课下来还没拼到一半。拼装时,一个小错误就会导致后面的工作无法继续,甚至要重新拼装。要完全拼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更需要细心。整套积木的零件多达上千个,不仅要关注每一个部件的特点,找到与之配套的部件,在拼装时更要对准,一个孔位的误差往往也会导致拼装失败。
就这样,我们的智能机器人课程迈开了第一步。
拼装积木类机器人相对而言还不是很难,学生经过半学期的学习基本都能掌握,但要利用开源硬件进行开发,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硬件底层协议需要学习,各端口的功能需要学习,编程和代码写法需要学习,一个学期短短36个课时,怎样才能学得完学得好呢?经过反复的研究,我决定尽量将复杂知识简单化、科普化。
为此,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首先,对开源硬件的底层协议进行了初步定义,确定好各端口的用途,学生只需要知道如何使用即可。在我讲授完程序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利用程序控制机器人之后,学生很快就能上手实验了。看着自己的机器人能够做出各种体操动作,看着自己的小车能在赛场上驰骋,孩子们体味到莫大的快乐。
即使对机器人进行了改造,要做到用程序控制机器人,也很不容易。这既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需要专注和耐心。选修《智能机器人》的同学,有一些是出于好奇,学习时力不从心,遇到搞不懂的问题就轻易放弃;学习过程中,调好一个参数或一个动作耗费半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有的学生缺乏耐心,专注度也不够,往往进行到一半就主动放弃,当起了旁观者。对于这样的学生,我采用分层教学法,降低对他们的考核要求,为他们设置适合的课程目标。
这样的学情也触发了我的反思。通过培训学生参加“登峰杯”机器人大赛来推进《智能机器人》课程的实施,是我们的课程实施策略,必须要精选参赛种子,让真正有意愿、有实力、有潜力的同学参加到比赛中来。最后我们面向全校精心遴选了13名种子选手。
在反思中提高
日子一天天过,课程也在一步步推进。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我也和学生们一样,感到自己也在不断提升,对机器人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入,课堂教学也越发得心应手。
学生也在逐步成长。刚开始,只要我没调试出来的人形机器人动作,或是车型机器人路线,孩子们很难自己做出来,只有老师成功了,孩子们才会有所突破。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不仅能完成老师没有调试出来的环节,还开始了自己的创新,开始摸索着把自己的设想变成现实。
“登峰杯”机器人竞赛“车型搬运”项目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将随机抽取的3个物块搬到对应颜色的区域,但由于这3个物块的颜色是随机抽取的,而且会挡在搬运的必经路线上,也就是说,很多物块在开始时是无法直接搬运的。我最初的思路是将3个物块中的2个搬运到临时区域,将路线清空,再逐个搬运。后来,孩子们发现可以先进行判断,如果有物块可以直接搬运的就直接搬运,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搬运时间,而且该物块运走后它所挡的路也通了,一举两得。这种方案非常好,但程序就复杂多了。经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3个小组全部克服了这一难题。
到了比赛准备的后期,学生开始研究规则。竞赛项目的第二个环节,要将两个区域的共计10个物块送到最终点,但比赛要求时间越短越好。我最初的设想是逐个搬到终点,但孩子们研究规则后发现,并没有要求一个一个地搬到终点,可以先搬一个放在中间区,再把同一颜色物料一起搬过去。
初赛的结果比较理想,黄冈中学5个机器人小组全部获奖,其中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3人中有9人进入决赛。至此,结合“登峰杯”大赛来推动实施《智能机器人》选修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积累不少经验,孩子们也收获良多。许多学生在毕业总结时写道“选修《智能机器人》课程学到的东西真不少,3D打印、微型机床、焊接设备应有尽有,能够选到这门课真是太值了”,有的同学写道“我原以为机器人多么高深多么神秘,经过学习,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还有的同学写道“机器人课真是太有趣了,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想我今后会继续从事相关的专业和学习”。
(责任编辑 徐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