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陈竹隐 患难与共见真情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tpa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从日卧申中可以分辨出相爱的两个人。
  那么,从日卧申中能否找出可以相守一生的两个人呢?
  1931年4月,北平,大陆春饭店。
  33岁的朱自清,在朋友的介绍下,与28岁的女学生陈竹隐相识。
  那时,朱自清的夫人武钟谦去世一年多。朱自清19岁那年和武氏完婚,虽是父母包办,但是婚后夫妻二人感情很女子'相依相伴走过了十余年的岁月。夫人的突然离世,令朱自清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
  武氏去世后,留下6个孩子,最大的才10岁,最小的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朱自清每日周旋在孩子和工作中,无暇顾及其他,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身边的朋友不忍他也的生活继续这样狼狈下去,极力劝他续弦,但是每一次都会被他婉拒。他打定主意,终身不娶。
  这次的见面,是朱自清的一位老友,清华大学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安排的。朱自清不忍驳好友的颜面,勉强答应了这次相亲。
  陈竹隐比他小5岁,毕业于北平艺术学院,是齐白石、溥西园的弟子,研习国画,也精通昆曲。出身贫寒的她16岁那一年父母双亡,是一个朴实、善良、落落大方的女子。
  也许是缘分,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 初次见面,两个人对彼此的印象都很好。然而,陪同陈竹隐一起前往的同学对朱自清那天的装扮极为不满,回到宿舍后,对她说:“哎呀, 穿一双‘双梁鞋’,土气得很,要我才不要呢!”
  她却不以为意。她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借此表露自己的心迹:“我不仰慕俊美的外表、华丽的服饰,更不追求金钱及生活享受。我要找一个朴实正派可靠的人……佩弦是个做学问的人,他写的文章我读过一些,我很喜欢。他的诗歌与散文所表现的深沉细腻的感情,所描绘的一幅幅恬静、色彩柔和的画面以及那甜美的语言,也都使我很受感动,我敬佩也。”
  他请她吃饭,看电影,她也大方地接受,每次都欣然赴约。她认为,能写出这样优美文章的男子,必定是超凡脱俗的。她仰慕他的才华,寻着他的文字而来,其中有崇拜,有欣赏,也有爱。
  自然而然的,他们相爱了,爱得热切、浓烈。
  他开始不断地给她写信,情书写了一封又一封。
  他说:“隐弟,这一回我们的谈话似乎有一点和以前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已渐渐地不大矜持了。”
  他说:“隐: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力量。”
  他说:“亲爱的宝妹,我生平没有尝到这种滋味,很害怕真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
  一年多的时间,71封情书,从最初的互生情愫,到最后炙热的爱恋。很多人说,陈竹隐是被朱自清的情书打动了。无论事实究竟是怎样,一直以来崇拜的男子,折服于自己的脚下,有哪一个女子能抵制得住这样一份感情呢?
  然而,当激情退却之后,谈及婚姻,她还是退缩了。她无法想象,婚后要当6个孩子的继母会是何等的境况。她,还只不过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少女,不知道怎样做一个母亲,怎样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情书中文字萦绕出来的浪漫,远远无法冲淡现实带来的恐惧感。
  想到以后的婚姻生活,她开始刻意地冷淡他,不再赴他的约会,不再回他的信件。 面对陈竹隐突如其来的态度转变,朱自清没有放弃。他的情书,如疾风骤雨一般,携着不顾一切的勇气和热情向陈竹隐席卷而来。 他说:“竹隐,这个名字几乎费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独处的时间。我不能念出,整个儿人看报也迷迷糊糊的!我自信是个能镇定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现在是怎样的扰乱啊。”
  终于,陈竹隐抵制不住内心相思的煎熬,以飞蛾扑火的姿态不顾一切地奔赴这场爱情的盛宴。
  1932年,在上海杏花村酒楼,朱自清和陈竹隐举办了简单而隆重的结婚仪式。
  婚后,陈竹隐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不再外出写生,也不再去戏院听戏,全部身心都放在了丈夫和6个孩子身上,用心经营着这个家。婚后,她育有3个子女。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竹隐携孩子离开了北平,随朱自清去西南联大任教。然而,昆明的生活极其窘迫,微薄的收入,使得三餐都难以为继。为了解除朱自清的后顾之忧,让他安心于教学,陈竹隐带着孩子回到了家乡成都,一个人承担起抚育孩子的重任。
  “都说乱世莫说儿女情,其实乱世儿女情更真。”困顿的生活,纷飞的战火,并没有使他们的爱情褪色,反而愈加执著、笃定。分离的日子,他依旧给她写信,而她也依旧认真地回复。每逢假期,他都会赶回成都与妻子、儿女团聚。远方真情的守候,温暖了千里之外游子的心。
  1948年,朱自清因胃病,逝世于北平。
  陈竹隐悲痛欲绝,写下挽联:十七年患难夫妻,何期中道崩颓,撒手人寰成永诀;八九岁可怜儿女,岂意髫龄失怙,伤心此日恨长流。 此后,她一个人带着9个子女,把他们培养成人。
  1990年,在独自走过42年的人生旅程后,陈竹隐撒手^寰,享年87岁。 她去世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与朱自清合葬在一起。只是,不知道,九泉之下的他是否依然身穿长衫、手持情书,守候着他挚爱的宝妹的到来。
其他文献
《新少林寺》    雨妖:  在中国电影史上,《少林寺》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翻拍这样的经典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即便囊括了华语电影圈最重量级的主创阵容,所有人都想当然地给它打了不及格的分数。但事实上,《新少林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烂,在动作戏方面,抛去时代因素,不拿它跟前作比较,至少可以算是最近几年同类影片中的扛鼎之作。文戏更是值得称道,刘德华、范冰冰、谢霆锋等^的表演都颇具亮点。虽然已经荣膺
期刊
(一)    那年系统汇演,我们跳韵律操,得了第一名,头儿很高兴,回来的路上商量好了给我们庆功,不去外边,就在单位顶楼会议室举,从餐馆里叫了好多菜,依次摆了满满一圈儿。  那天头儿夫人正好从外地赶来,大家喝得高兴,中途起来跳舞,放的是我们参赛的曲目,动感十足,震耳欲聋。大家都很兴奋,他醉了,混在队伍里面,跳得歪七扭八。我和另一个女同事站在边上,笑笑的看。她不跳是因为腿痛,我不跳,是害羞,有他在,我
期刊
放下《八小时以外》编辑的电话,我的心一时还无法平静,真的要去采访啦!再也不是校园里拿个小本到处听会议记录的校园小记者啦!再也不是只能自己码字自己看、独自倾诉谁人知的文学小青年啦!再也不是只能默默看着杂志却苦于不能参与其中的小读者啦!怀着一份激动一份忐忑,一份喜悦一份紧张,我走近这群活跃在我们身边的民间艺术爱好者——老年空竹健身队。    冬日午后的阳光静谧、安详,相信不少老人正躺在藤椅上品茗,享受
期刊
“订票电话永远打不通,售票窗口前永远是如龙的长队,春运期间想排队从售票窗口买到卧铺票的几率等于0,而进出火车站的入口处,永远有人低声向你询问:‘要票吗?要票吗?’”  网络上不无调侃的嘲讽是对春运这颗民生心脏一针见血的刺痛。每每到春节期间,除了铺天盖地大红大紫的喜庆盛宴,大概就属挤得人仰马翻的火车站最惹人眼球了吧。我倒要去瞧个究竟,这春运到底有多难?  来到杭州火车南站,环顾四周,三四位交警正在处
期刊
其实人都有两面性,就像我们小时候看到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要么很莽撞,要么很忧愁,当人清醒的时候可能“不高兴”,当人高兴的时候可能会“没头脑”。  ——曾锡文    但凡是企业领导,在微博上要么大谈企业管理,要么长篇大论发一些营销策略,140字的限制完全没能挡住他们口若悬河的热情。曾锡文是企业家,在其微博上看到最多的却是两个可爱的小熊。这是两个退了役的“广告模特”,是联合利华公司在“奥妙”洗衣
期刊
究竟什么叫幽默,怎样才能冥思苦想出值得为之一笑的段子,这是长久以来困扰众人的问题。谁不想笑口常开或者让别人笑口常开呢?其实真正的幽默无非是生活中最不经意的小事儿,也许在它发生之时,你并没有留意,但在事后却又无法忘怀,每每想起还能从心里笑开花儿,这就是幽默,篡改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幽默,而是缺少发现幽默的眼睛。  某天金磊突然约大家到家中吃饭,时间定在周日。热情似火,不好推脱。待小编们到他家时还
期刊
《乐坛风云》    赵南坊:  这是一个重组的时代,国外无数昔日大牌乐队分久必合了,国内的大爷级乐手们就别再矜持了。其实这种重组发片的行为基本上是话题性大于音乐性,温拿也不例外。像纵贯线一样,打造一两首新歌表作,其他就都靠“复古”与“怀旧”了。当然,温拿发行《乐坛风云》无疑是“温拿迷”们的福音,人家专辑封面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为歌迷服务。《乐坛风云》中加入了诸多时下流行的音乐元素,又很好地保留了温
期刊
感叹,成人动画渐成气候    动画诞生初期,只是做为床前故事的替代品,是小孩子的专利。初登陆大银幕,也只是一些短片,附在正规电影前放映,只是一道开胃菜,博君一笑。《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之流是其代表。成人看这些动画,纯粹是为了履行“超级奶爸”、“无敌奶妈”的义务,陪着小孩子玩过家家,身心得承受双重煎熬。因此,让小孩子看了高兴,让成人看时又不觉无聊便成了动画的当务之急。  从小孩子说好才提真
期刊
你是兵乓球高手?
期刊
御姐型  有如日中天的事业,有多如牛毛的粉丝,有招财进宝的手腕。男人是她的附属,她是男人的归属。不以结婚为目的地恋爱,婚姻的游戏如随时可以推倒重来的牌局;不以金钱为基础地风流,感情的浪潮恰似随行就市的股票。  代表人物:刘晓庆,梅艳芳。  不娶理由: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空房的贤妻;每个成功女人的背后,往往有一群贪吃软饭出卖色相的男人。如此,御姐身边的男宠一般都得竞争上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