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课堂效率,教师应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联系教学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正面情感反应,形成强烈的求知心理,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课堂实践,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立足于新课程标准,制定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打造更为高效的教学课堂,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生生活;教学情境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标志着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时代。立足于核心素养的部编教材,无论是知识还是书本,都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为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结合课程标准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一、植根生活实践,凸显学生本位
在教学中情境是知识的载体,通过情境不仅传递知识,还可以为知识营造丰富的氛围,将生硬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情境可以通过故事、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形成,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皆须源于学生生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的体验更具有说服力。
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体,用学生自身产生的经验作为情境,可以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基于学生实践的教学情境,需要呈现递进式关系,抽丝剥茧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可以是在课上,也可以是课外形成,两种方式形成的实践也各有长处,可依据自身教学情况具体选择。选择的实践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积极向上。
某位教师教学“关爱他人”时,主要运用课外实践与课内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本課,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制作相关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课外实践
1.视频导入。
视频片段“即将初三毕业,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为什么?”学生答:“最想感谢的人是父母,我体育不好,他们每天陪我跑步,最后我在体育中考得了满分。”“最想感谢的是我的班主任,在我失去信心的时候鼓励我,支持我。”
思考:通过观看视频,说一说触动你的地方,并谈一谈你对关爱的理解。
使用拍摄的学生视频来作为这一课的导入,瞬间抓住课堂上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愈加集中。
2.图片与课堂实践结合。
图片内容为实拍“教师指导学生问题,家长背着孩子的书包送孩子上学”。
分享你的故事:说说自己在家、学校、社会生活中被他人关爱及关爱他人的事例,谈一谈这些关爱他人的行为给他人、自己分别带来了哪些影响?
图片不仅要真实,还要源于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打动人,有感而发。
(二)课内实践
情境设定与课堂模拟。
情境一设定为在繁华路口遇到摔倒的老人,你会怎么办?情境二设定为在偏僻的路口遇到摔倒的老人,你会怎么办?学生分角色进行扮演。
思考:在关爱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麻烦?面对以上麻烦,我们如何化解?
课堂现场模拟更具有直观性,易形成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也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把握情况。
无论是哪一种活动形式,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只有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一节优质课,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才能活起来。有些课堂忽视学生参与,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恶感和疏离感。一节好课应从学生出发,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打破学生与课堂之间的“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效理解教材。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经验中学,寓教于乐,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
二、运用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从教材名称就已知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贯穿始终,凸显教材立德功能,其中社会先进典型便是最好不过的立德载体,通过载体表达情感,学生产生共鸣,树立正确价值观,达到树人的目的,先进典型应具备积极向上、真实动人、影响深远等特点,才能在学生心里播下情感的种子,生根发芽。
三、汲取文化营养,坚定文化自信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均源于中华文明。”培养有文化的公民,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价值。因此,在教学情境中需要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既有利于加强学生文化底蕴,又能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明确自己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责任担当。教学情境创设可以就地取材,挖掘本土资源。本土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宝贵财富。多角度开发乡土资源能够突出地方特色,并有利于对本土文化传承和保护。
四、直击社会热点,承担社会责任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融入热点时事的课堂改变了以往的枯燥、单一、无趣,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情境选择热点时事,还有利于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和抽象性,促进他们运用辩证思维探究身边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正确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中考不仅有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还具有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的特点。中考的与时俱进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运用时政热点,这也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五、结语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情境创设开展教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最佳途径。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才是生动的、切合的,才能发挥出教学情境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脚手架”和“孵化器”功能。教学情境的创设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生生活;教学情境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标志着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时代。立足于核心素养的部编教材,无论是知识还是书本,都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为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结合课程标准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一、植根生活实践,凸显学生本位
在教学中情境是知识的载体,通过情境不仅传递知识,还可以为知识营造丰富的氛围,将生硬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情境可以通过故事、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形成,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皆须源于学生生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的体验更具有说服力。
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体,用学生自身产生的经验作为情境,可以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基于学生实践的教学情境,需要呈现递进式关系,抽丝剥茧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可以是在课上,也可以是课外形成,两种方式形成的实践也各有长处,可依据自身教学情况具体选择。选择的实践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积极向上。
某位教师教学“关爱他人”时,主要运用课外实践与课内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本課,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制作相关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课外实践
1.视频导入。
视频片段“即将初三毕业,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为什么?”学生答:“最想感谢的人是父母,我体育不好,他们每天陪我跑步,最后我在体育中考得了满分。”“最想感谢的是我的班主任,在我失去信心的时候鼓励我,支持我。”
思考:通过观看视频,说一说触动你的地方,并谈一谈你对关爱的理解。
使用拍摄的学生视频来作为这一课的导入,瞬间抓住课堂上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愈加集中。
2.图片与课堂实践结合。
图片内容为实拍“教师指导学生问题,家长背着孩子的书包送孩子上学”。
分享你的故事:说说自己在家、学校、社会生活中被他人关爱及关爱他人的事例,谈一谈这些关爱他人的行为给他人、自己分别带来了哪些影响?
图片不仅要真实,还要源于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打动人,有感而发。
(二)课内实践
情境设定与课堂模拟。
情境一设定为在繁华路口遇到摔倒的老人,你会怎么办?情境二设定为在偏僻的路口遇到摔倒的老人,你会怎么办?学生分角色进行扮演。
思考:在关爱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麻烦?面对以上麻烦,我们如何化解?
课堂现场模拟更具有直观性,易形成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也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把握情况。
无论是哪一种活动形式,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只有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一节优质课,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才能活起来。有些课堂忽视学生参与,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恶感和疏离感。一节好课应从学生出发,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打破学生与课堂之间的“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效理解教材。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经验中学,寓教于乐,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
二、运用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能量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从教材名称就已知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贯穿始终,凸显教材立德功能,其中社会先进典型便是最好不过的立德载体,通过载体表达情感,学生产生共鸣,树立正确价值观,达到树人的目的,先进典型应具备积极向上、真实动人、影响深远等特点,才能在学生心里播下情感的种子,生根发芽。
三、汲取文化营养,坚定文化自信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均源于中华文明。”培养有文化的公民,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价值。因此,在教学情境中需要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既有利于加强学生文化底蕴,又能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明确自己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责任担当。教学情境创设可以就地取材,挖掘本土资源。本土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宝贵财富。多角度开发乡土资源能够突出地方特色,并有利于对本土文化传承和保护。
四、直击社会热点,承担社会责任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融入热点时事的课堂改变了以往的枯燥、单一、无趣,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情境选择热点时事,还有利于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和抽象性,促进他们运用辩证思维探究身边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正确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中考不仅有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还具有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的特点。中考的与时俱进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运用时政热点,这也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五、结语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情境创设开展教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最佳途径。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才是生动的、切合的,才能发挥出教学情境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脚手架”和“孵化器”功能。教学情境的创设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