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潮如海歌不歇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li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袁冬苇先生的新著《云岭放歌》。大理白族诗人袁冬苇,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著有诗集十余部,不少诗作翻译到国外,并在国内多次获奖,选入多种选本,诗集《回归》获国家第六届文学骏马奖。袁冬苇先生退休后一直笔耕不辍,在艺术的道路上攀登不止,大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味道;正如他在诗集中写的:我举步/又开始了新的旅程/险阻与机遇/如影伴行。退休的生活是精彩的,但袁冬苇先生的退休生活似乎更为精彩。
  这本诗集,选萃于近五年来发表于国内各报刊的大量作品。诗风刚健奔放,借景抒情,富于诗意与哲理,表达了作者对滇西故土的痴情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读后让人耳目一新。正如名诗人张永权先生所言,在作者的笔端:“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活的灵魂,火一样的激情铸成了石中的坚钢”;而作者的笔触与创作风格更有一种朴素的地域之美,“这就是大理石的性格和色彩,这就是来自彩霞之乡的歌唱。”这无疑是很中肯的评价。
  精选的200多首诗作内容丰富、视野开阔,走笔于滇西的漫漫国土,增添诗集的力度与分量,这是很有益的尝试。要创作有生命的有魅力的好诗,必须源于故土源于生活。袁冬苇先生在创作手记中写到:“万山丛中的云岭西北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千里而来,在这里汇合后,又各择其道奔涌而去。闻名遐迩的南诏、大理故都、香格里拉、怒江大峡谷坐落其间。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深郁的民族文化。让云岭享誉中外,本书寻踪这些亮点而歌。”我认为这些“亮点”就是最美的诗眼,必然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另外我还喜欢书中的那部分哲理诗。袁冬苇先生很擅长写这类生活哲理诗,它不但给人精致的美感;更给人以启迪和智慧。他对诗的理解是:“风雨泥泞中/落下脚印深深浅浅,浅的,是诗/深的,是哲理。”面对炎凉世态的权术变幻,他抨击黑暗,“因为敢拼敢杀/才有一代代棋王/但一局棋定了/你不过是手中玩物。”一些生活中不经意的场面,他能够透过浮躁,捕捉到隽永的诗意,让我们会心一笑:“那怕熙熙攘攘的人流/谁也不能互相取代/别人的眼睛在你后面/你的眼睛也在跟踪别人”《标记》。真是独俱禅心,妙不可言。把哲理触于诗情,作者手段非常高明,既抽象又具像,往往让读者回味无穷,就像他写的《茶道》那样:“不像酒那么威猛,不像糖那么甜蜜,不像辣椒那么刺激”,是什么呢?让读者慢慢地回味,这便是诗,真正值得细读的好诗!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一个退休老人,我除了喜爱袁冬苇先生的这本新著外,还为他老当益壮,心潮如海歌不歇的精神深深感动。他的歌是时代之歌,民族之歌,在我们心中久久回荡。希望这本别具特色的优秀诗集拥有更多的读者!
其他文献
大理之蓝    哪里才会有这种蓝色  尤其是在冬天  这致命的蓝色  不是压下来  是要将我直接洗涤然后吸引  再然后融化的样子  在大理这蓝色就像灵魂  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早就说不清了  只是大块大片大面积的  将天空覆盖    连那阳光似乎也是蓝色的  洱海当然也蓝深蓝  因为将天空深深地收藏在心底了  在海边走或者泛舟海上  我当然就成为天地之间的蓝宝石  镶嵌在光影婆娑的梦幻中  照亮那
期刊
巍宝山是中国现存的一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它的产生与发展乃至衰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教义宗旨颇具独特性,可谓集中华民族传统宗教观念大成的中国道教,在它长期生长和流传的土地上,大概不会在短期内消亡。事实上,我们已切身感受到,道教文化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深深渗入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过或正产生着深刻
期刊
一代诗人田间走了,他离开我们大概已有十多年了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永远不会回来了。所幸者是,诗人曾经在大理洒下过凝重的足迹,在苍山洱海间徜徉伫立,流连忘返。苍山洱海间“山花的幽思”锻成他心中的诗句,“风吹不走,水沉不掉”。他说:“大理,……给我以启示,以感发,以豪兴,给我以民族的语言,或则某些故事的梗概(而这是多么的不易啊)》至于诗意,即使是难忘的大理情景,也不过是诗意的一部分
期刊
如今偶尔逛街看到大街小巷中一些大大小小的、装修讲究环境幽雅的“茶室”、“茶座”,我不禁联想起记忆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大理古城的那几家古朴雅致的茶馆或茶社(按照当地习俗,应叫“茶铺”)来。    我童年时曾跟随进城赶街的外公多次进过那几个茶馆,对它们还保留着一些较深的印象——记得常去的有古城复兴路上四牌坊和鱼市口这两处的茶馆,与现在这些装饰华丽环境优美的、其环境氛围更具现代酒吧和咖啡屋之类异域情调
期刊
1、隔世的忧伤      星子们旋转的秋夜   一缕愉悦的风拂过我心的古井   掀动我恍若隔世的忧伤   这是一掬清洌的甘泉   一路弹奏着叮咚的月光之琴   轻灵的足音   叩击着今世最后的痴情   欢悦的青春旋律   唤醒了我无知无觉的生存   你的顾盼与凝眸   如气韵生动的幽兰   灵动的碧绦舞动黄昏的空谷      有暗香浮动   穿过我生命的旷野   灰色的寂寥缠绕着我滞涩的   血液
期刊
文学作为审美化的“人学”,必须从人的生态去审视人,而不应该只是从意识形态去看人。只有这样,才能从人类生命存在和人性生成的根本去把握文学的生命意蕴和文学内涵。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探究人性的最捷径的路,也是人性从本原到崇高的理想之路。而在今天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似乎太缺少生态与文学关系的发现。文学首要关注的是人性生态,尽可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挖掘出崇高的东西。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给文
期刊
高原水乡鹤庆是著名的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北进大理的门户和通衢。鹤庆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汉以前属昆明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至唐初,曾属云南、东河阳等郡,南诏、大理国时期建蒙统郡、府,元以降称鹤州、鹤庆至今。   鹤庆古城是国家级环境优美城镇,城内独具特色的白族古民居鳞次栉比。在古城中央隆然高耸着一座古建筑,这就是名冠滇西北的云鹤楼。钩沉鹤庆沧桑,据明代著名的白族翰林李元阳撰《鹤庆军
期刊
遥望的山峰   轮廓分明——那是雄奇   绵延的俊秀   苍翠茂盛——那是魅力   仰着思想的光波顺着情感   的脉线   我虔诚如佛   来到山顶   触及这诱人的高度   近了山的微笑无痕   淡如松风   近了山的怀抱虚空   皎若玉光   秀峰的平面如此荒凉   才发觉有些风景   遥望就够了   有些孤寂和寒冷   不属于人间      山 民      飞瀑浪漫处   山民的脸色红黑如
期刊
在山歌里泡大的彝族作家纳张元,新近出版了文学作品专集《走出寓言》。作为彝族作家,纳张元一方面用娴熟、纯正的汉语写作,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寻找突破,在语言上找到自己的个性。从《走出寓言》,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纳张元在“汉化”的同时也在回归。   尽管纳张元从小受到汉文化的薰陶,但是,由于他从小就在古朴苍凉的民歌中泡大,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打上了“诗”的烙印。对偶一般整齐的句式,古老的彝族韵文,如诗如歌,充
期刊
2005年9月28日,大理州第九届洱海歌手“华兴杯”大奖赛圆满落下帏幕,而那悠扬动听的旋律还久久回荡在苍洱上空。洱海歌手大赛,从1988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至今已有18个年头,举行了九届,它是一个文艺活动的平台,同时又是一方培育新人和发现新人的沃土,为白州艺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人才,走向全省、走向全国,为白州“三个文明”建设浇灌出一朵朵艳丽奇葩,奏出美丽的乐章……      政府高度重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