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柴院·昨日重现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nping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劈柴院,依稀活在几代青岛人的心里。在青岛人眼里,劈柴院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符号,就如同老天桥于北京,夫子庙于南京,大观园于济南那样,承载着青岛百年的市井文化。
  


   儿时的我,常常牵着爸爸的手走进劈柴院,穿过中山路上黑暗的门洞进入其中,每每给我别有洞天的感觉。走在湿腻的光滑石板路上,我轻轻地嗅着散发食物鲜美味道的空气,那一缕缕水煮海鲜的鲜香,仿佛来自脚下的石板路和两侧墙壁,时光的浸染让这里的建筑也有了滋味,弥漫在整个劈柴院里。一间挨着一间的窄小店铺食客熙攘,通明的灯火照亮着狭长的巷子,那些剥落的墙皮和旧时用红油漆手写的店面门头,丝毫不会影响食客们的胃口,眼前的陈旧和过时与桌上的地道美食一起,勾勒着人们对老青岛的遐想或回忆。
   在劈柴院的历史上,有两个年份非常重要,1947年和2008年。前者给劈柴院带来过灾难性的毁灭,而后者,则让这块百年之地涅槃重生。
   1947年的一场大火,把劈柴院里原本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十几个院子烧得所剩无几。也是在这场大火之后,劈柴院的建筑开始用砖瓦搭建,存在着安全隐患、影响居住环境的违章建筑开始在里院的空地上“蔓延”,破旧不堪的楼梯和砖石遮掩了古老建筑原有的细致的木楼梯、雕花的檐头和山花、形状各异的山洞以及古朴的回廊。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十几户人共用一个水龙头、挨号上厕所的生活片段是劈柴院居民的共同记忆。
   2008年岁末,经过1年改造的劈柴院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人们用“惊艳”来形容改造后的劈柴院,就连一向爱护“老东西”、排斥翻新改造的老青岛人,也感叹劈柴院死而复生。复业的劈柴院,不仅保护了曾经的历史风貌,改善了居住的环境,从更深的角度讲,它在一定程度上振兴了中山路商业老街。
   再次走进劈柴院,低头看路,脚下是复原的青石板;抬头看天,眼前尽是老字号,与两侧古朴的门窗和灰色的清水砖墙形成视觉的走廊;探身一窥,院里是木质的楼梯和回廊;侧耳倾听,传来婉转悠长的戏曲和戏迷们的声声叫好……细细欣赏眼前“修旧如旧”的劈柴院,会发现,它的灵魂仍在。有形的,无形的,劈柴院的传统特色仍然活现在各个角落里……为了重现当年的风貌,来自建筑、设计、规划、文史、文物保护等方面的7位专家参与到劈柴院的改造中,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劈柴院市井文化。因此,我们看到了由内而外,从细节之处散发独特魅力的劈柴院。修复后的劈柴院保留了原有的空间尺度,街道的宽度和材质、建筑的基理结构和选材都与以前一致,身在其中有老街翻新的感觉。实际上,焕然一新的不仅是劈柴院的“外壳”,它的“里子”也升级换代:给水、排
  

水、电力、电视、网络等管网的重新铺设,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的应用和室内报警器、喷淋等消防设施的安装,让整个劈柴院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完善和提高。而最为重要的精髓——劈柴院的传统特色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还原和丰富,劈柴院里已经开始经营的餐饮铺面有40多家,其中,原本从这里发迹的18家餐饮老字号也纷纷回到复业后的劈柴院,吸引来无数的品鲜食客和怀旧的青岛人,再现当年小吃云集、吃饭排队的火热场面;劈柴院的发源地——原江宁路10号院改建成以戏台文化为主的江宁会馆,置身于露天大厅或者茶馆雅间里看着眼前轮番上演的京剧、戏曲、相声、评说……真是天天有戏、场场精彩,仿佛回到解放前的老青岛;以大院场景为原型的风情客栈,让房客们尽情体验了一把地道老青岛里院的生活,而上千平方米的风情馆再现了青岛的老街概念、里院文化和欧陆风情,4D影院的存在更让整个劈柴院“足不出院尽享娱乐休闲”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劈柴院,有着老青岛的感觉!”走在劈柴院,我想起了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商业旅游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锡南的这句话。
   喝过豆腐脑,吃完热锅贴,匆匆跑进江宁会馆,占上前排的好位子,和不期而遇的票友比肩而坐,香茶、瓜子、相声段子……我如此打发着一个闲散的下午,就像60年前我爷爷那样。
  
  链接:
   劈柴院是民间的俗称,它的官方路名“江宁路”一直不为人所熟知。德国占领青岛后,在1902年修建了这条“人”字形的路:东端连着中山路,北边连北京路,西边通河北路。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江宁路成了步行街,劈柴院也从其中一个院子的名字变成整条街的名字。
   解放前的劈柴院云集着元惠堂、李家饺子楼、增盛楼、天兴楼、协聚福、异美斋等饭肆酒楼,一些书场和游乐场则分布其间,其中以江宁路10号的娱乐大院最为闻名。相声演员马三立、评书演员葛兆洪、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曲艺世家刘泰清等都曾在此登台。新中国成立后,劈柴院中的艺人和摊贩相继离去,这里逐渐成了居民区。不过,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依然还是青岛的小吃云集之地。
  


   如今,重新复业的劈柴院已开院纳客。“岛城劈柴院”申请并成功注册了商标,涉及45大类3000多个品种。目前,已经有“岛城劈柴院”系列烧饼、干果、酱货、茶叶、白酒、黄金酒等产品在劈柴院中销售。
  
   In the eyes of the Qingdao locals, Pichaiyuan is both a place name and a symbol. Like the Old Overpass in Beijing, Fuzi Temple in Nanjing and Daguanyuan in Jinan, Pichaiyuan symbolizes Qingdao's hundred years of street culture.
   Pichaiyuan is a folk name of a street in Qingdao. However, the formal name, Jiangning Road, is known to few. In 1902, after occupying Qingdao, the German people constructed this 人-shaped road and namedit Jiangning Road. In the mid-1920s, Jiangning Road became a pedestrian precinct, which was then named Pichaiyuan after the name of a courtyard located on the street.
   Before 1949, Pichaiyuan featured a large number of restaurants offering Shandong style cuisine. Some storytelling booths and gaming booths were distributed here. Among these, the storytelling booth at Jiangning Road No. 10 was the most famous. Many famous artistes used to give performances here. After New China was founded in 1949, the artistes and vendors at Pichaiyuan began to disappear. Gradually, Pichaiyuan was turned into a residential area. However, until the 1990s, Pichaiyuan was still the most bustling area providing snack services in Qingdao.
  


   In the history of Pichaiyuan, there were two very important years-1947 and 2008. In 1947, Pichaiyuan suffered a destructive attack. In 2008, it obtained rebirth.
   In 1947, a fire disaster burned ten or so wooden-structure courtyards in Pichaiyuan to ashes. Since then, all of the buildings at Pichaiyuan have been constructed with bricks and tiles.
   At the end of 2008, following a whole year of renovation, the mysterious appearance of the new Pichaiyuan was unveiled. People described the new Pichaiyuan as being gorgeous. Even the Qingdao locals who love old buildings and hate renovated ones acclaimed the rebirth of Pichaiyuan. The new Pichaiyuan not only resumes the former historic appearance and improves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but also, to some extent, reinvigorates the commercial street of Zhongshan Road
其他文献
江西婺源,一个充满了诗意的名字。当你尚未与其谋面时,或许就在心底对她做过种种遐想。而当你在某个黎明或者黄昏有幸一睹她的芳容后,相信就不得不惊叹:这里的确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  徜徉十里水乡,问询千年古木,谛听断桥残垣,迎迓古道沧桑……这是每一个行走在婺源青山碧水间的旅人当有的梦想。婺源的山不高,隐隐地起伏,温柔地把村庄拥在怀里:婺源的水不深,潺潺地流出山谷,委婉地环绕着村郭;婺源的村庄小而宁静,
期刊
在尹延新先生的笔记《砚边拾零》中,记述着他绘事的心得:“余自少时临习白石牵牛花,之后多画小写意,文革又改西画,之后又画小写意,50余年之后方敢提笔画白石翁”;“十年种树成林易,学画成材一世难。直到发白瞳欲瞎,赏新墨笔有几家”;“凡事只求过得去,只有丹青应较真”;“一生只做丹青事,甘苦却在画之中”。有人说尹延新先生在绘画艺术上执著的创新精神正如他的名字,“延新延新,延续创新”,一直在创新。在艺术创新
期刊
尽管收入在增多,可人们钱包里的钞票越来越少,各种银行卡却越来越多。信用卡方便了我们的世界。让我们“一卡在手,畅购全球”。这里面折射出现代化文明的风行。    “卡”世纪到来    科技改变生活。  当我们打开钱包,发现里面躺着各种形色的银行卡时,科技和现代真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如果你年龄较大,或者思想较为传统,总也有一张银行卡吧——它是我们购物、应急等不可缺少的媒介。  而这在20世纪80年代乃至
期刊
⊙作者简介:芬德利·尼科尔,1997年来到济南,在山东经济学院教授课程   Findlay Nicol,arrived in the city to teach English in 1997 in 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      The other day I had a wonderful experience for maybe the first tim
期刊
我少年时对油画的直观认识就是从看王立志老师的作品而获得的,当自己也懂得一点绘画的奥妙时,开始发现王老师的画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他中年后更多的持毛笔而不是油画笔,更重要的是他基于自己的创作体验,在画面上对中西绘画因素的融合求索。其表现为:以西画的八世情感,抒东方的哲理情思;以国画的笔墨情致,合西画的状物之功;以当代人对“美”、“丑”的经验体察,重释中国传统艺术的和谐意境。  我不知道自己对老师
期刊
神牛奋蹄,笔耕翰墨新华章;  丹青溢彩,抒写画坛好风景。  2009年己丑牛年,著名画家吴泽浩先生新近绘出笔精墨润的系列卡纸逸品《神牛耘天》,恰是印证着画家常常深思并身体力行的“笔墨当随时代前行”的艺术观念——新作幅幅仅方寸之地,却令人耳目一新;在极小空间内展现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吴泽浩先生于此彰显其昂扬丰沛的艺术表现力、画面感染力和笔墨魅力。《神牛耘天》系列小品新作,30余幅作品妙趣天成,各有特
期刊
在生活节奏飞速运转,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慢慢渗透进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枝节,利用互联网进行购物已经成为许多网民首选的购物方式。庞大的网民人数,带给了网络无限的商机;形形色色的购物网站,扩充了网民的购物空间。作为一种近几年才兴起的购物方式,如此迅猛的发展,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与此同时引来的许多争议也在情理之中。支持上网购物的网民认为,用互联网来完成购物不仅节省时间,免除了舟车劳顿,还有机会买到
期刊
被誉为“黄海明珠”的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港口、旅游和海洋科研城市,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和残奥帆赛项目的举办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的发展不断呈现生机与活力。担负着青岛七区五市供电任务的青岛供电公司,为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着电力支持。  开放的视野,活跃的经济,给青岛供电公司电力服务工作带来更为前沿的思考。和谐发展,谋求共赢,这是青岛供电公司的选择,也是我们在采访中得到的最深感触
期刊
赶集,是北方的说法,在南方则叫赶场。在很多人的童年回忆里,那些最好吃、最好玩、最好看的东西,都出现在过年时的大集上。虽然现在的城市里已经有很多超市,但是赶大集带给人们的乐趣,却是无法取代的。    在李村大集外,青岛正月里的萝卜会、糖球会,更像是一幅幅现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集市的摊位上摆放了乡村才有的供奉祖先的家堂画,还有一串串火红的大对联,祖母家才有的“双鱼卡花”、“福寿卡花”……平时在城市
期刊
这件器物高2.9厘米,口径19.3厘米,底径11.9厘米。菱花口呈十六瓣形,盏托内底心凸出以承托杯体;圈足,细砂底,足内无釉,器底边缘粘有铁黑色一圈;器底刷一层黑红色浆料,呈现出火石红痕迹。器物外壁的肩部双线描轮廓,内有16朵如意云纹;边缘勾线形成首尾相连的回字纹。此件盏托造型独具特色,胎体精细,釉汁莹润光洁,釉里红色调艳丽纯正,给人以温润柔和之感。  釉里红与青花起源于唐代长沙窑。那时的釉里红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