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开始,让学习走向深入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qingxia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对学生而言,单单获得一个结论,并不意味着他们掌握了知识。真正有效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笔者对“3的倍数特征”再思考,试着从关注儿童问题的角度思考这节课。
  一、初教学:触于“表”难及“里”引发的问题
  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特征”这一课中,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素材,如百数表(图略),先找到相应的3的倍数,再通过观察从个位上看不出3的倍数特征,引导学生猜测并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总结出3的倍数特征。
  再如计数器(图1):先拨出3的倍数,再数出所用算珠总数,以此抽象出各个数位上数字和的特点。
  由于部分学生课前已有知识基础,很快就记住了3的倍数特征。这时候,有个学生突然问道:“为什么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啊?”
  课后,笔者思考:当新知与之前学习2和5的倍数特征不一致的情况下,学生会出现思维的“盲点”,他们很难通过“根据一个数的各位上数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进行判断,而且并不理解3的倍数特征为什么是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那么,有没有必要回到思维的原点,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来回答那个学生的问题呢?特级教师贲友林在《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这本书中提出:对数学内容的理解,有“工具性理解”与“关系性理解”两种模式。“工具性理解”是对数学对象的表层理解,只知道做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而“关系性理解”是对数学本质的把握,“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理由”。因此,数学研究只知道“是什么”是不够的,我们要沿着教材脉络大胆地进行再探究。
  二、再出发:研究问题,由浅入深,触及本质
  师: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为什么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个问题,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来进行研究。
  (学生自主探究后汇报)
  生:我是通过画小棒图来研究的,如图2,画了14根小棒,一捆是10根,拆开3根3根地分,还会剩下1根,这剩下的1根和其余的4根合在一起,可以看成1加4等于5,5不是3的倍数,所以14不是3的倍数。
  生:如果是24根小棒,也是同样的道理(如图3),可知24是3的倍数。
  生:用字母a,b,c表示出了一个三位数(如图4),百位上的a表示a个百,十位上的b表示b个十,个位上的c表示c个一,把这个三位数拆分就可以写成100a+10b+c。99和9是3的倍数,100a分成99a+a,10b分成9b+b, 99a和9b肯定是3的倍数,只要看a+b+c是不是3的倍数就行了。
  师:今天研究的是3的倍数特征,用这样的方法还能找到其他数的倍数特征吗?比如说4的倍数特征。
  ……
  原本只是解决那个学生提出的问题,结果衍生出了后续这么多的精彩问题。所以,问题不是壁垒,更不是终点。相反,问题是内驱,是动力,也是研究的方向,问题终将引领我们走进更美好的数学课堂。
  三、再思考:從学生的问题开始,让学习走向深入
  关注学生的问题,其实就是为学生深入学习知识本质提供了契机。那么,在教学时如何应对学生的问题?
  1.重视学生的问题,顺问引导。笔者在初次教学时忽视了学生的问题,以浅显的发现和个别学生的答案代替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实大部分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这一知识并不理解,只是简单套用公式,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于是,在经过思考后,笔者重新出发,重视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由浅入深,触及本质。理解并掌握了“3的倍数特征”后,引发学生思考“4的倍数特征”“6的倍数特征”等问题。这样教师的引导会让问题更丰富,让数学课堂更丰实。
  2.深入研究学生的问题, 顺问学习。在上述再出发的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学生的问题“为什么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要看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展开深入研究,充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辨。我们也看到学生由直观的举例,自然地过渡到抽象的字母表达式,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3的倍数特征”这个概念确实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借助直观的画图、举例、对数的拆分,触及知识背后的本质,学生就能真正理解与掌握知识。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
  投稿邮箱:405956706@qq.com
其他文献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12年了,可有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也正是那件事让我成熟,让我真正明白了教师做榜样示范的重要性。  那是在一节语文课上,有个学生新剪了个发型,看着特别可爱,我心血来潮,就随意地说:“你的发型真有趣,好像一颗玉米呢。”顿时,全班哄堂大笑,大家指指点点,好不热闹,而被我唤作“玉米头”的学生很不情愿地摸着头,把头埋得低低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可以看出,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学情,基于“高观点”整体教学视角,研读课程、学段、年级、单元、课时等不同层面的教学资源,分析教学内容及价值,重构原有单元教材编排,突破单一知识的局限,形成适应学生实际学情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生实际学情,
期刊
《海上日出》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属散文类文体。课文依次写了天空晴朗时、天空有云堆时和天空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教学时,汪老师重点关注、落实“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的阅读要素。在汪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聚焦课文第2、第3自然段,借助文本语言的理解、品读、感悟,读懂了景物变化的顺序,即从太阳还没有出来,到太阳出现了小半边脸,再到整个太阳跳出了海面。教学中,汪老师注重学生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主持人/王从华  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作为工匠的教师是靠“模仿”与“修炼”学习的,而作为专家的教师是靠“反思”與“研究”学习的。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职教师培训需求越来越大,培训内容和方式也逐步和国际接轨,校本研修、课例研究和工作坊研修等培训模式引入后,正逐步成为在职教师培训的主要方法和模型。传统拼盘式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虽发挥了一些作用,
期刊
摘 要:依托小学语文教育名家工作室建设,借助“语文学科素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推进路径,通过深度调研、创新课例研修制度、优化课例研修方式,构建基于课堂诊断的主题行动研究路径,逐步形成“跟进式校本课例研修”的基本模式,促进教师个体、学科团队、区域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堂诊断;跟进式主题行动研究;课例研修;教师专业发展  一、缘起:如何走出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校本研修是教
期刊
语文课一定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扎扎实实地把听说读写教好,学生的语文能力、核心素养才会不断地提升。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著名特级教师李吉银老师以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始终带着问题思考、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思辨性很好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我们学习。  【片段一】  师:我发现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三个句子——  (出示:  早晨,从山坡上,
期刊
笔者听了特级教师许卫兵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后,受益匪浅。为什么要由具体的数走向概括的字母表示?大家进行不断探索的动机是什么?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简思维。也正是如此,教学中,许老师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激发学生不断求简的欲望,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跨越。从开始的字母表示概括的数,到着力体现数量关系,到最后的简写规则的学习以及用字母表示公式,一脉相承,体现了整体建构的教学魅力。  【片
期刊
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杨传冈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受益匪浅。杨老师在教学中一是巧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正确算式,自然地探究新知;二是有效激活学生已有数学经验,适时提问引导,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合作,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片段一】巧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钢笔是每支16元。  生:计算器是每个1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短短几百字的“前言”中十余次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2016年6月,在“全国第二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陈先云理事长从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列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清单。此次研讨会主题为“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下面笔者结合《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小学生学
期刊
为了消除语文教学读写分离的尴尬,统编语文教材除了在常规单元中利用语文要素将单元的阅读与习作构成有机的整体之外,还创造性地设置了习作单元,举全单元资源为习作助力。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1.阅读层面,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着中心意思来写的;2.表达层面,从不同方面或者选择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阅读要素与习作要素一脉相承,由读到写的实践转化体现了教材编写的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