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权理解新视角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r9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民事诉讼中,正当当事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对正当当事人的理论进行研究中我们必然会碰到管理权的问题。但是,对于管理权理论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理解的自我限制。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管理权的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于管理权的新的理解和阐释。
  关键词:正当当事人;管理权;诉讼实施权
  
  一、管理权的来源
  
   在民事诉讼法中,谈到管理权的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诉讼实施权,进而推知,便是当事人理论中的正当当事人或当事人适格理论。传统的正当当事人理论认为正当当事人应当是具有以管理权为基础的诉讼实施权的当事人[1]。德国诉讼法学者黑尔威格(Hollwig)曾试图从一般的观点中找到统一的正当当事人的判断标准[2]。由于当时当事人争执的权利基本上都是财产权,实体法上的权利主体对作为争执标的的财产一般都享有管理权或者处分权。因此黑尔威格认为,实体法上的权利主体对财产权的内容享有的管理权或者处分权就成为诉讼实施权的基础。如该财产权是由多数人共同管理的,其诉讼程序也应由该多数人共同行使。因此,正当当事人就是对作为诉讼标的的法律关系具有管理权或者处分权的当事人。在德国普通法末期,学者们还对管理权理论进行了修正,诉讼实施权的概念,专门适用于第三人对于他人实体法上的权利或者法律关系有权进行诉讼的场合,它成为确定法律关系外的第三人能够成为正当当事人的标准。至此,管理权的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进而开始了对管理权的研究和谈论。
  
  二、管理权含义的新解和分类
  
   笔者认为,在民事诉讼中,管理权一词可以这样理解,是指当事人对于自身实体权利或者对于他人实体权利的一种支配权能和对他人程序权利进行照管和料理的一种资格。基于此种定义,我们可以对以管理权为基础的诉讼实施权和正当当事人理论进行新的推解。
   我们对管理权进行一个分类,即将其分为两个大类:一是指实体权利上的管理权,该种管理权包括对自身实体权利的管理权和对他人实体权利的管理权;二是程序权利上的管理权,或者可以将其称为管理资格,该种管理资格仅仅指诉讼以外的第三人对于他人之诉讼拥有开启并持续进行诉讼的权能,其实质上指的是一种对于他人之诉讼进行照管和料理的权能。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可能第三人对他人之诉讼进行管理不仅仅是源于程序权利上的管理权,而是基于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两方面。但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若第三人能够基于实体权利上的管理权而进行诉讼,那么他必然就会获得了程序上权利上的管理权,因为归根到底,程序是为实体服务的。如此理解后,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区分,若是第三人获得了对他人实体权利的管理权,那么就不需考虑他是否获得了程序权利的管理资格,但若是他并没有获得实体权利的管理权,那么我们就需要知道他是否拥有程序权利的管理资格来判断他是否是正当当事人。同时,应当注意一点,这里对管理权进行的新释和分类是有一个大前提的,即是指该种管理权是包含了处分权在内的广义的管理权。
   基于上述的新释和分类,我们可以理解一下诉讼担当、诉讼承担和诉讼代表人,并可以将其进行一下分类。诉讼担当是指实体法律关系以外的人,以自己的名义为了他人的利益或者代表他人的利益,以正当当事人的资格提起诉讼,主张一项他人享有的权利或诉讼的法律制度[3]。通过对诉讼担当几种情形的分析可以得出,诉讼担当人是基于对他人的实体权利拥有管理权而开启并持续进行诉讼的正当当事人。诉讼承担是指在诉讼进行中,一方当事人发生了法定事由,将其诉讼权利转移给了诉讼外的第三人,由该当事人承担远当事人已经开始的诉讼[4]。对于诉讼担当和诉讼承担来讲,其实质都是基于对他人实体权利拥有管理权,进而获得了对程序权利的照管和料理权或叫做管理资格,只是在该种权利的获得时间上存在一些差别,诉讼担当是在诉讼开始前就获得了,而诉讼承担是在诉讼进行过程中因法定事由的发生而获得的。诉讼代表人,是指人数众多的一方当事人推选出的代表,为维护本方的利益而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当然,诉讼代表人一般也是该案的实体的法律关系主体。对诉讼代表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诉讼代表人制度中,其实存在着两种管理权,一是实体权利的管理权,二是程序权利的管理资格。具体分析如下:因为诉讼代表人本身是实体法律关系主体,因此对于他自己来讲他是基于对自己的实体权利的管理权而进行的诉讼;同时,对于该方的其他当事人,他是基于对其他当事人的程序权利的管理资格而进行的诉讼,其并不必然引起其他当事人的实体权利的直接变更,而只是能够在诉讼中代为进行诉讼事务的照管和料理。但是,该种说法也会受到质疑,如纠纷管理权说最受学者质疑的就是该说对于直接遭受侵害人(实体权归属者)与纠纷管理权人之间的关系,学者认为,无视实体权利归属主体的意思而让无关的第三人进行诉讼的做法容易形成对他人权利不当介入或多余干涉的结果。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解决的。具体的阐释如下,在本文对管理权的第一种分类中,若是第三人基于实体权利的管理权而进行的诉讼,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真正的实体权利人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将其实体权利交给管理人的,那么就不能说是不当介入或干涉,在诉讼担当和诉讼承担中便可以这样理解;在第二种分类中,第三人基于对程序权利的管理资格而进行诉讼,那么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案件的实体结果并不能直接对实体权利人产生效力,而应当经过实体权利人的同意才能进行实体权利的变更,在诉讼代表人制度中存在这种情况,因此,实体权利的变更经过了实体权利归属者的同意也就不能叫做不当介入和干涉了。
  
  三、管理权在正当当事人理论中的适解
  
   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正当当事人理论已经渐渐开始弃管理权理论而采诉的利益理论,其原由就是管理权理论具有局限性,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诉讼,如将来给付之诉和确认之诉,正如前文所说,管理权理论的局限性并非真的是管理权理论自身的局限,而是因为我们在理解管理权的时候对其加以了限制。在之前对管理权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分类之后,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这两种诉讼类型中对管理权进行适当的解释。
   首先,我想对正当当事人进行一个简单的理解。实体权利人可以是正当当事人,他可以基于自己对实体权利的管理权而享有诉讼实施权,进而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和方法权利。其次,第三人也可以是正当当事人,第三人可以基于对他人所涉之诉的管理权而享有诉讼实施权,进而提起诉讼来维护他人的合法权利。在这种情形下,管理权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实体权利上的管理权,一种是单纯的程序权利的管理权。这种对管理权的理解是在打破了原有仅从实体权利的层面上理解管理权的前提下进行的,将管理权从实体权利的“人身依附性”中解放出来,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管理权。在诉讼代表人制度中存在着该种情形,诉讼代表人对于其他当事人程序权利的照管和料理就属于单纯的程序权利的管理权或称管理资格。
   然后,笔者就将来给付之诉和确认之诉来进行一下分析,以期来对管理权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在将来给付之诉中,原告主张的权利还没有得到法院的承认,但是原告可以基于其自身的期待管理权而提起诉讼,主张对这一权利拥有可期待的管理利益,进而成为该案的正当当事人;而在确认之诉中,当事人可以其潜在管理权的存在而要求提起诉讼,主张之所以提起该诉讼是因为对于该案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拥有潜在的管理权,也可以说是一种管理利益的存在。因为,通过对该法律关系的管理,当事人可以获得许多其他的可以预见的利益,这其中就包括相应的法律关系得到确认之后而可以获得的实体上的利益,基于此,当事人也是可以提起诉讼而成为正当当事人的。
   当然,目前来讲,就管理权在正当当事人理论中的应用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此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将有关管理权的问题重新提出,并寄希望于在对管理权的含义进行重新理解和阐释的基础上,能够得出新的结论,让大家能够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下来对管理权进行一个再理解,使得管理权的理论能够继续得以发展和完善。当然,最终的目的还是期望能够为正当当事人理论的完善和理解增砖添瓦。
  
  注释:
   [1] 当事人适格是当事人针对具体的诉讼,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或应诉的权能,这种权能又称为“诉讼实施权”或诉讼追行权、诉讼遂行权。引自张卫平:《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对抗——外国民事诉讼研究讨论》,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115页。
   [2] 于海生:《民事诉讼当事人适格问题研究》,载于《北方论丛》,2004年。
   [3] 江伟:《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 江伟:《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江伟:《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肖建华:《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于海生:《民事诉讼当事人适格问题研究》,载于《北方论丛》,2004年。
   [4]肖建华:《正当当事人理论的现代阐释》。
其他文献
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刑法意义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   如今,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背景性调查已经被联合国少年司法准则所确认,并最终影响到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处理结果。从世界范围来看,庭前社会调查是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独特程序,是区别于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显著特征。庭前社会调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未成年被告人最恰当、最合理的保护。在
期刊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电信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随着手机的逐渐普及和短信服务的行业化,手机短信诈骗犯越来越猖獗。所谓手机短信诈骗犯罪是指,犯罪人为非法占有他人的合法财物采用向他人手机、小灵通或其他短信息接收设备发送虚假信息,以图使对方在轻信虚假短信内容后自愿将其财务交付给犯罪人的行为。短信息诈骗犯罪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其传播速度、区域及受害人的数量都远远超过了传统诈骗犯罪,与传统诈骗犯罪相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15日公布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产生思考,是建立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时对《解释》的适用而产生的。   《解释》第1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在分清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对于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解释》第2条就构成本罪犯
期刊
超期羁押现象是由于办案单位在诉讼活动中没有遵守法律规定的期限而违法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超期羁押所造成的违法现象。近几年来,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权,对超期羁押的违法现象多次进行清理整顿,专项治理等监督工作,超期羁押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或部分地域遏制。但是根据本人在监所检察部门三年的工作实际中感到,单纯依赖阶段性的整治手段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超期羁押问题的,刑事诉讼过程中超期羁押现象
期刊
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面对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大发展的大好形势,无可避免地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检察保密工作同样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保密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保密工作必须服从党和国家大局,服从改革、发展、稳定的指导思想,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抓住机遇促发展,充分发挥保密工作“保安全、保发展”的作用。
期刊
摘 要:法律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法律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升华。本文从法律职业道德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法律道德缺失的表现及其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律职业道德;法律职业者;缺失;根源;建设     影片《魔鬼代言人》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里面的主角Lomax在质问Satan为什么拿法律下手时,Satan说“因为它与最接近生活,它是通往
期刊
近年来,随着吸毒人数的不断增多、打击毒品犯罪的难度加大,增设吸毒罪成为必要。借鉴外国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设立吸毒罪是切实可行的。司法机关担负着打击毒品犯罪最具体、最实际的工作,增设吸毒罪能为司法机关打击毒品犯罪带来较大实效。   青年鲁某吸毒成瘾,无法戒除,其父母将其送到公安机关请求强制戒毒。在和其谈话过程中,公安机关发现鲁某吸食的毒品绝大部分从吸毒人员王某处购得,遂以涉嫌贩卖毒品犯罪对王某立
期刊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是指故意帮助参与诉讼活动的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困惑,本文试图对以下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本罪客观行为方面的认定问题     1、本罪实施时间的认定。实践中有人认为本罪的实施时间仅仅限定于发生诉讼过程中,其理由是,刑法第307条第2款使用了“当事人”概念,而当事人一般只存在于诉讼过程中。但是本文认为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
期刊
案情:某省属铜矿要在矿所在地的一居委会地域内改建一段主干道路,居委会所在地的村民吴某、华某、余某获悉后便去该矿企业的工程部联系道路改建承包事宜。因协商未果,三人便找到时任道路所处地段的居委会书记张某和居委会主任王某,协商共同承包该道路改建工程承包事宜。五人口头协议①:五人合伙,所获利润五人平均分配。②:由张某、王某两人出面协调工程承接事宜。③:以合伙人华某挂靠建筑公司与矿签定合同。后,张某、王某去
期刊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民事诉讼;但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于现实中仅仅造成被害人精神损害的犯罪行为并不多见,而被害人对自身权利的意识程度还不到位,导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支持精神损害的矛盾暂时并不十分突出,但显然这一情况有悖于法律的公平正义,并且随着民众法治意识的提高,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