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申诉和解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mail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申诉和解作为检察机关在开展民事行政检察活动中的创新监督方式,在减少诉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但因无法律的明确授权,而引起了理论界的争论,笔者在肯定申诉和解的可行性的基础上,进而提出这种监督方式的优越性,以期确立这种方式的合法性,从而推动民行检察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一、申诉和解的含义
  申诉和解是指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在检察机关作出抗诉决定之前,双方当事人存有和解意愿而在检察机关办案人的主持下,本着自愿、公平、公正的原则所达成的和解协议。
  申诉和解与相关制度的区别
  1.与诉讼程序中的调解,即法院主持的调解
  在诉讼程序中,调解是一个原则。婚姻案件的调解是一种必经程序,在其它案件中也应当贯彻调解原则,做好调解的工作。应当明确的是,在一审、二审程序中的调解,是审判权的体现,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过程。在诉讼过程中,任何人不得行使这种权力,否则就是对审判权的侵犯。在抗诉程序中进行申诉和解的工作,不是行使审判权,它是在审判机关对当事人权利、义务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做好当事人思想工作,使当事人自愿对他们之间的利益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不是干涉审判权,而是正当的检察监督活动。
  2、与执行和解
  执行和解是指在案件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经自愿协商达成协议,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有关执行内容后,经人民法院执行人员审查确认结束执行程序的制度。而申诉和解发生在判决生效以后,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和解是在检察机关办案人的主持下所达成的协议。
  3、与其它组织的调解
  其它组织的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即在诉讼程序开始之前,各种组织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使之达成调解协议,增进人民团结与社会稳定。申诉和解不是人民调解,是法院判决生效以后当事人不服判决向检察机关申诉过程中,在检察机关的主持下,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
  4、与诉讼外的当事人自行和解
  自行和解,是在诉讼进行过程中,当事人在诉讼之外自行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不再进行诉讼。对于这种和解,原告应当撤诉,法院认为和解协议不违反法律的,应当准许撤诉。而申诉和解发生在抗诉审查的程序之中,有检察官参与,并非在诉讼过程中的诉讼之外进行。
  二、申诉和解的可行性
  申诉和解到底算不算是一种检察监督方式,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申诉案件中到底可不可以采取申诉和解方式结案,因其无法律明文规定,故引起了法学理论界和法律实务工作者的争论:持否定意见者认为,任何司法形式都必须有法律明确授权,否则是无木之本,申诉和解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而且检察机关参与和解,是公权干预私权,违背了私权自治原则[1];持肯定意见者认为,未为法定不等于其不合法,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变化的,申诉和解不违背法律原则,遵循自愿原则,符合中国国情,因此是合法形式。[2]
  笔者认为,申诉和解是民事申诉案件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权利依法行使了处分权,使民事申诉案件处于事实上的终结状态。在此种情况下检察机关终结案件,既未违反法律规定,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法理之中。
  (一)它符合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当事人意思自治,是指民事案件当事人在不违反公共利益、不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处分本人民事上的实体权能和程序权能,而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这是民事案件区别于刑事案件的根本原则,也是当今世界通行的规则,我国当然也不例外。当事人的民事意思自治,是一种充分的自治,贯穿了案件的始终。作为民事检察抗诉程序,它既是民事诉讼的司法救济程序,也是民事诉讼的补充程序,它虽然不在法院环节上,但它仍然属于民事诉讼程序范畴。因此,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民事抗诉程序上应当同样适用。申诉和解,正是当事人这种民事自治权力在抗诉阶段具体运用的体现,所以它应是一种合法的办案形式。
  (二)它符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是宪法的定位,其职责是保障法律在全国统一、有效、正确地施行。根据法治理念,权力要用权力来制衡,失去制衡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是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民事检察的配置,是针对民事审判的制衡,是一种专门监督,其目的是防止民事审判权力的错用和滥用,具体形式是提起抗诉纠正错误的裁判和追究审判人员的民事枉法裁判行为。[3]而民事检察抗诉形式,能使原审裁判“发生的法律效力”处于“中止”状况,要由再审来重新确定,因此,它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权威的监督形式,已上升为法定形式。但申诉和解,在不启动再审程序的前提下,仅通过当事人的民事自治权利,对原审裁判做出一定的修正,达到了监督的目的,是一种自治的、间接的、有弹性的法律监督形式。从目的上说,二者目的一致、异曲同工,均服务于检察工作的根本职能,因此均应视为检察工作的业务形式。
  (三)它符合民事检察维护司法公正的价值取向
  民事检察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司法公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主要是抗诉。但是由于抗诉程序十分严格,一般是“上抗下审”,甚至有的要经过几级审查,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周期性长,况且在司法实践中,许多民事诉讼都不会有全胜的赢家,经过法院的终审判决后,民事申诉人对争取更大利益的希望已经不大时,自然会考虑这种和解的因素。同时赢得利益的一方当事人也面临着法院判决执行难的问题,若被执行人不配合法院的执行,其诉讼亦面临着“颗粒无收”的局面。故对这些当事人存有和解意愿的申诉案件,检察机关不能仅仅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抗诉条件审查案件、用抗诉这一固有的、单一的形式去实现这一目标。民事检察监督方式应提倡创新和多样化。申诉和解适应了这一要求,它操作简便,无需启动再审程序,通过同级司法机关和当事人的沟通,在短时间内便可以解决双方当事人的纠纷,使双方当事人都能够满意接受,同样能达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和维护司法公正的效果。它的特点与民事检察抗诉相得益彰,形成优势互补,因此理应成为民事检察抗诉的一种补充形式。[4]
  三、申诉和解的优越性
  社会效果是对司法质量的最高评价,解决民事纠纷的最佳方式是和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检察机关探索用“和解”方式解决民行检察中申诉案件的办案机制,不仅可以化解矛盾,更重要的是让申诉人不为同一件事再次踏进复杂诉讼程序,不再为同一个困惑而滑入缠诉的泥潭,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与强硬的诉讼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首先,从经济学角度看,有利于节约诉讼成本,符合诉讼经济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法律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耗费,不仅是司法活動应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设计、评价一项法律程序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民事行政诉讼监督受法定诉讼程序的限制,一件案件要经过数次的重复审查,特别是一些两审终审的案件,要经过基层检察院的初审,提出建议交市、地、州级人民检察审查后,提请省级人民检察抗诉,经省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后,向高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再由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再审。由于诉讼环节繁琐、办案周期长,这就使办案效率无法提高,同时也造成司法资源浪费。而采取申诉和解,只要当事人直奔主题在检察机关的主持下形成合意,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解决争端问题,就可以避免建抗、提抗、抗诉、裁定再审、再审裁判、再审强制执行等“曲折”程序带来的再次诉讼所牵扯的巨大人力、物力投入。从而节省有限的司法成本,减少经济消耗,实现司法资源的效用最大
  化。[6]
  其次,从法律效果看,有利于检法两院达成共识,共同维护司法公正。检察机关采用抗诉方式对法院进行监督,是一种直接、有效的监督方式,也必然硬性导致再审程序的启动。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检、法两院在执法上的理解不一,以及其他一些利益因素,这种方式往往会带来一些诸如检法两家对立,抗诉改判率不高或者抗诉再审后久拖不决等问题。毕竟抗诉是一种强硬的要求,这种强硬的方式对于法院来说是较难以接受的。如果检察机关采取较温和的申诉和解方式来进行监督,法院则易于接受检察机关的意见,从而有利于错案得到及时纠正。
  同时,在申诉和解过程中,由于检法两家常常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做当事人调解工作,因而彼此加强了沟通与交流,加深了了解与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法院的抵触心理,也避免了民行检察“软监督”的尴尬局面。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拓宽了渠道。而且一旦促成当事人和解,达到公平、公正、妥善处理好当事人之间的争端和纠纷的目的后,不仅维护了法院的司法权威,减轻了法院再审工作和执行工作的压力,对检法两家来说是“双赢”。
  再次,从社会影响看,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切司法工作者的目标,也是检察工作的重要一环。诉讼对于当事人来讲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而申诉人到检察机关申诉,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对符合抗诉条件的申诉案,检察机关提出抗诉后,申诉人的情绪一般会相对稳定。但抗诉不成功,或者原判决、裁定存在瑕疵或显失公平,由于种种原因,不符合抗诉条件,其合法利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当事人情绪就有可能波动。特别是那些社会反映强烈、侵害弱势群体利益和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得不到公正公平处理,就容易导致当事人反复上访、缠诉,使矛盾升级,甚至酿成恶性事件发生,从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
  参考文献:
  [1]高洪宾、朱旭伟《民事检察监督不宜强化》,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6月27日第3版。
  [2]张春生、李旺城发《民事检察调解可行性的法理分析和实践探讨》载于正义网;
  [3]盛瑾:《关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立法问题》载于《法律应用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4]金明焕主编:《比较检察制度概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第1版;
  [5]黄松有《对现行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法理思考》,載《人民法院报》2000年5月9日第3版;
  [6]李浩《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若干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
  (作者通讯地址:浙江省淳安县人民检察院,浙江 淳安 311700)
  
其他文献
一、案情简介  出于对A开设赌场营利的妒忌,E提议约A出来将A弄残,从而抢占A的赌场生意。多次未果后,另谋控制A的好友B,试图通过B把A骗出来。B被捆绑着从甲地押解到乙地。途中,E等六人商量好不打B。但到达B地后,由于B不老实,C用事先准备好的仿真枪顶B的头部吓唬他,另一人D则在B面前晃榔头,E见势将榔头夺去,对着B的头部敲下,B死亡(死亡时间未确定)。事后,E和C等人分坐两辆车逃离现场,C等问E
期刊
摘 要:在国家法律已经成为调整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手段、个体权利与生命价值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人们己经清醒地认识到,刑讯逼供不仅侵犯了少数人的权利,而且有碍实体真相的查明,还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家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给社会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而刑讯逼供现象还是屡禁不止,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将从当前刑讯逼供产生原因和对策角度作一诠释。  关键词:刑讯逼供;原因;对策  20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我国行政诉讼法所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目前在实践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本文就我国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法律地位,监督方式和范围以及抗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討。  关键词:法律地位;监督方式;监督范围;抗诉问题  一、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我们认为,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始终处于法律监督者的地位,而不等同于一般诉讼当事人,无论是提起诉讼还
期刊
作为基层检察院,建立健全内部自律机制、防范机制、惩戒机制等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检察人员执法行为的监督,是检察工作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本。近年来,我院大力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設,以强有力的举措构建队伍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我院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队伍素质普遍得到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各项检察工作的健康发展。具体做法是:  一、完善廉洁自律机制,治本抓源头工作进一步推进  一抓“责任意识”,确保廉政建设
期刊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司法能动主义在美国诞生,并且作为一种司法方法不断发展并趋于成熟。在我国,直至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才从多角度肯定了法官在举证责任分配、证据的审查判断、非法证据的排除、证明标准等方面的自由裁量权,从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司法的能动性特征。今年,中央政法委提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作为政法机关的“三项重点工作”。因此,人民法
期刊
摘 要:由于刑法条文的规定欠缺精准,准自首在司法实践当中的界定如主体的界定、司法机关的范围、还未掌握的准确状态、其他罪行的范围等一直缺乏统一的标准。虽然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明确、细化了对自首情节的界定原则和判断标准,试图指导准自首的准确界定,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只有从自首本质的角度去界定准自首,以符合实践需要为唯一标准,才能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指明一个方向。  关键词:自首;准自首;本质;主体;其
期刊
立功制度对于渴望得到从宽处理的犯罪人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正确运用该制度,能有效地分化瓦解一般犯罪人,惩办首要分子和主犯,从内部将其击破,从而有力地打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一、立功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一)立功主体界定模糊  现行刑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均将立功主体界定为“犯罪分子”。但是,我国的立功制度分为未决犯的立功和已决犯的立功两部分,将已决犯称为犯罪分子是可以接受的,将未决犯也称为犯罪分
期刊
环境犯罪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人类在开展科学技术革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与破坏日益突出,给人类自身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的环境犯罪现象十分突出,如何用刑法的手段来保护环境,杜绝环境污染,使生态免遭破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997年3月修订的新刑法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中,设专节规定了“破坏环境
期刊
撰写本文系因备受关注的“三鹿奶粉”赔偿事件。2009年11月30日,石家庄中院作出裁定,终结已无财产可支配的“三鹿”破产程序。裁定中显示,“三鹿”对普通债权的清偿率为零。[1]这意味着结石患儿将无法从“三鹿”获得任何赔偿。此次事件在无法完全追究民事责任的情况下,是否应该由政府承担起因其行政不作为而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本人这种观点,应当将行政不作为列入国家赔偿范围,在当事人求偿穷尽时承担相应的
期刊
摘 要:侦查是职务犯罪得以突破的最核心阶段,其具体体现无外乎是各项侦查手段和强制措施的使用。面对日益复杂的职务犯罪,侦查手段的单一和滞后在当前的反腐格局下尤为尴尬。  关键词:侦查;強制措施;技术侦查;秘密侦查    检察机关在作出立案决定以后,就进入对职务犯罪的侦查阶段。如果说在初查和立案阶段,只是检察机关在唱“独角戏”的话,那么在职务犯罪的侦查阶段,就是检察机关与犯罪嫌疑人双方行使各自的诉讼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