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机制分析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62298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呼吸道疾病,临床常见,其主要特点为高死亡率以及患病率。该病好发于老年人群中,因老年人身体机能不断减退。当前临床主要使用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例如左氧氟沙星、多索茶碱等。左氧氟沙星属于甲氧基氟喹诺酮类药物,适用于治疗非典型微生物、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抗酸菌以及厌氧菌等,具备广谱抗菌活性。本文主要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的药物机制。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机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呼吸道系统慢性疾病,临床常见,有较高的病死率与发病率,该病主要特点为易复发、病程长以及痛苦大,主要特征则为肺功能进行性发展以及呼吸道气流不完全受限等[1]。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言,经过急性发作期后肺功能也在不断恶化,且受到外环境有害因素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影响致使发展反复并诱发各类心肺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与劳动能力有严重影响。当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本文现探讨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机制,综述如下。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肺部慢性疾病,主要诱发因素为慢性肺气肿或者支气管炎致使气流受限,还会损害肺外器官。气流受限具有可逆性,不完全,发展时呈进行性。当前临床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关联于过敏、感染、职业性粉尘、有毒物质、吸烟以及大气污染的长期吸入,同时还有机体内在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营养状况等,均会诱发支气管慢性炎症,导致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坏死或者变性,导致粘连、纤毛倒伏以及变短甚至脱落等,进而致使鳞状上皮化生、纤维组织增生以及肉芽组织等,诱发支气管或者气管管腔狭窄,形成疤痕或者重塑气道壁结构,诱发气道高反应,最终导致气流受限。当前临床尚未阐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多认为关联于细胞凋亡、抗氧化失衡、蛋白酶失衡以及慢性炎症等,而该病主要发病环节为受到细胞因子与炎症介质介导的气道慢性化炎症反应[2]。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环境的不断恶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死率与发病率逐年提升,据调查,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位列第四,在40岁以上人群中其发病率约为8.2%。在该疾病中主要感染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细菌感染为其急性发作首要因素,其中有30%的新菌株在持续寄殖细菌抗原变异产生,不敏感于局部免疫机制,病毒感染则为第二因素。因此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一定要尽早治疗,并对感染与急性发作期予以积极控制,同时注重心肺功能的改善。但是确诊该病患者需要较长时间,且在发病初期主要依据经验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确诊病原体后再予以调整,因此发病初期需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将疗程缩短,改善症状。
  2 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机制
   临床上主要使用多氨茶碱与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前者为常见甲基黄嘌呤衍生物,可当作支气管扩张剂,因此在支气管治疗中效果明显,可对支气管平滑肌予以有效松弛,但是其最大疗效的发挥需要在机体中保持一定药物浓度。左氧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使用频率较高,属于氧氟沙星左旋异构体,广谱抗菌性优良,且可有效对抗厌氧菌,属于新型光学活性喹诺酮抗菌剂,可有效杀害非典型微生物、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抗酸菌以及厌氧菌等[3],且与多索茶碱联合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排泄、药物分布与吸收以及代谢等产生影响,机体中多索茶碱可迅速分布与吸收于机体中,肺部浓度较高,且尿液可在12h中将其排净,因此使用左氧氟沙星时需将多索茶碱血药浓度考虑在内。临床经研究后证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疗效明显,联合使用于多索茶碱后可将多索茶碱血药浓度提升,但是效果欠佳,有较高安全性。左氧氟沙星优势主要如下:
   2.1 抗菌广谱且高效
   该病主要抗菌机制为抑制蛋白质与RNA合成、细菌DNA旋转酶活性等[4],可高效对抗呼吸致病菌,特别是革兰阴性菌与阳性菌,生物利用度较高。总而言之,左氧氟沙星的主要特点为可有效抗菌、抗菌谱广等,可有效对抗伤寒沙门菌属、部分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等,亦可优良对抗葡萄球菌、衣原体、流感杆菌以及肺炎链球菌等。
   2.2 药代动力学优良
   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优良,患者口服后药物吸收速度快,血药浓度较高,可于各组织中均匀分布,且药物有效浓度维持时间较长。研究细胞渗透性后得知,相较于氧氟沙星更容易渗透进机体多核白细胞中,故而药物浓度较高,且细胞中有较高活性。若细胞外左氧氟沙星药物浓度为5至10mg/L时,其在细胞内浓度则可高出细胞外7倍。除此之外,左氧氟沙星在组织培养的纤维细胞与上皮细胞中也更易渗透。
   2.3 耐受性优良,不良反应少
   左氧氟沙星可选择对哺乳动物与细菌拓扑异构酶I的抑制作用,二者差别在1400倍以上,因此安全性较高。相较于其他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具有毒性小、肝肾毒性与血液毒性不明显的优势,还不会延长心脏QT间期。该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厌食以及便秘等消化道反应,且发生率较低,有优良的一般耐受性,尤其是光毒性出现少。国外有学者观察3460例年龄层次不一的患者,发现出现光毒性不良反应的患者仅有1例。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左氧氟沙星使用范围广泛,可高效且广谱抗菌,且药代动力学优良,良好耐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患者用药后不适感程度较轻且疗效确切。因此,左氧氟沙星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优良,经济实惠,药物浓度高且药效维持久,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小虎,刘晓菊. 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06(33):694-699.
  [2]陈志锋. 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2,27(26):489-490.
  [3]赵群祥. 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54例疗效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09,05(18):121-122.
  [4]武正洲. 左旋氧氟沙星与头孢呋辛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2011,09(24):39-4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贫血的患病特点及患病率,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400例门诊儿保健康检查的儿童,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检测无名指末梢血,对血红蛋白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6个月、7-12个月、1-2岁、2-3岁、3-6岁五组儿童贫血检出率分别为32.69%、41.67%、43.30%、39.47%、21.96%,3-6岁儿童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其它年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高危人群的综合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选择周边地区暗娼、注射吸毒各100例,给予所有研究对象综合干预,包括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及医学咨询、实施同伴教育及推广使用安全套,比较综合干预前后,研究对象AIDS知识知晓率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暗娼人群AIDS知识知晓率70.0%高于干预前51.0%,注射吸毒人群64.0%高于干预前38.0%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小剂量红霉素用于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随机的形式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喂养困难的新生儿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给予两组患儿综合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另外给予观察组患儿小剂量红霉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喂养耐受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及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喂养耐受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及总有效率分别为(1.78±1.31)h、(1.9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常规器械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的可行性及方法、疗效;方法:应用国产GYY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12例;结果:手术时间、出血量较常规手术明显减少,椎体高度恢复,可早期下地行走,未见早期手术并发症;结论:微创经皮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术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优于常规切开手术。  关键词:常规器械;经皮;内固定;脊柱骨折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骨
期刊
摘要:目的:建立一个稳定的,易复制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 SSST) 的动物模型。 方法:将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对照组(n=30),假手术组(n=30);大鼠脑静脉结扎与上矢状窦注入Activated Cephaloplastin Reagent相结合为观察组,传统的上矢状窦结扎方法为对照组。在术后6h、24h、72h 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分级,测定脑水含量及HE染色。结果: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锁定板(locking plate,LCP)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扩大“L”形外侧入路,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31例,男30例(单侧29例,双侧1例),女1例,供32足,年龄18~50岁,平均32岁,骨折采用Sanders分型,32足均为闭合骨折。结果: 2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5例失访。术前B?hler角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减少毛细支气管炎(毛支)后反复喘息和哮喘发病率的作用。方法:将60例具有特应性体质的急性毛支临床缓解后患儿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250μg/次,1次/d,疗程6个月治疗,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治疗,观察至1年时两组患儿的喘息发生情况、哮喘发病率、血清总IgE的变化,同时观察干预方法对生长的影响,以及药物的局部副作用。结果:随访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采用一体化急救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外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中选取9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措施,观察组应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急救情况及患者存活情况;结果:观察组检查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及转入手术室时间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短,观察组患者死亡率、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对照组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速激肽HK-1类似物 HK-1(1-7), HK-1(1-8), HK-1(1-9)HK-1(1-10)对人精子活力的影响研究及构效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专科医院志愿者精液为实验材料,加入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组,加入肉碱为阳性对照组,加入速激肽HK-1类似物[HK-1(1-7),HK-1(1-8),HK-1(1-9),HK-1(1-10)]为实验组,通过计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对烧伤患者采用保守治疗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烧伤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划分,对照组30例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为7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