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头柜上的纸条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ing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晚上,清理女儿的换洗衣服,从她口袋里发现了一张折叠得很整齐的小纸片。我仔细地打开,两行工整的钢笔字赫然跳出来:琦彩,我和你是好朋友,我和小文也是好朋友,为什么你非要让我和她绝交呢?
   我心“咯噔”一下:琦彩和小文应该是女儿的同学,他们之间有什么瓜葛?我真想马上把女儿喊过来,问清楚,再讲道理;或者干脆不允许她再和这两个同学玩;或者和她班主任联系……
   但这样贸然干涉女儿的交往,她会反感吗?以后她还会和我说实话,和我倾心交流吗……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我一下没了主意。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面谈到了自己的育儿经:因为工作原因,她与儿子几年没有朝夕相处,再见时,儿子已长成了大小伙子,母子间有了隔阂。她为了让从小接受美国文化的18岁的儿子——安德烈接受自己,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和儿子通信,最后,相差30岁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都重新认识了对方……我手里拿着那张小纸条,冷静地思忖着。透过书房的玻璃窗,可以看见10岁的女儿正专心地做功课。女儿一向学习认真,成绩也不错,一直都让我很省心。我每天忙于自己的教学,顾及她的时间不多,自从她上了四年级以后,和她的交流便更少了。是的,我很爱女儿。但是,爱,不等于认识。爱,在许多人心中包括我自己,其实是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
   不,我必须从这个误区里走出来!
   我怎样才能进入10岁女儿的世界?怎样才能让这个已经开始有主见的女儿对我敞开心扉呢?
   我一言不发地把小纸条按原来的印痕折好,放在她房间的床头柜上,并给她留了一张纸条:好朋友之间不可以厚此薄彼;朋友是酒,越沉越香。
   第二天早上,我坐在已摆好早饭的餐桌旁等她。女儿的脚步似乎少了些昔日的欢快,只见她用充满疑惑的眼神怯生生地看了我一眼,然后一声不响地吃着饭。我想,昨晚女儿一定看到了我放的纸条。当她再次抬头看我时,我对她微笑着,并且给她一个肯定的“V”手势,女儿愣了一下,然后若有所悟地笑了笑。
   晚上,我意外地在自己的床头柜上发现了一张折好的纸条。我有些小兴奋,多么熟悉的笔迹:琦彩还是要我和小文绝交,不然,她就和我绝交,看来我要失去一个好朋友了。(另:我以为你会骂我。)
   看来,女儿接受了这种交流方式,我们之间的桥梁在慢慢地建起。
   我想,这是孩子之间的纠纷,我直接插手不合适。但这件事却使10岁的女儿苦恼、纠结,并束手无策。作为妈妈,我应该帮她选择一个恰当的方法。
   于是,我写道:沉默是金,不做选择。(另:我没有骂你的理由。)
   我把纸条还是放在女儿房间的床头柜上。
   第二天晚上,我收到回信:今天琦彩来问我很多遍,我都沉默,但她一直追问我,我感到很厌烦。怎么办?
   我回道:既然在你心中都觉得她厌烦了,为什么不远离她?
   我想让女儿懂得,和同学交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同时也要顾及自己的情绪。
   就这样,一天一张或几张诉说心情、表达感受的纸条在我们母女之间传递着,纸上书写着自己的高兴、苦闷,后面还常常画有各种表情、心情的符号。我越来越庆幸自己当初做出的这个选择:没有当面问孩子,而是传送纸条,这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回信,避免当面回答的仓促和尴尬;而且,传送纸条对孩子来说如同游戏,趣味十足,能够轻松愉悦地接受大人的教育;简短的留言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概括能力。
   一周后,我收到女儿的回信:琦彩不和我玩了,虽然少了个朋友,但我觉得更轻松了。谢谢妈妈!(笑脸、飞吻)
  2
   暑假即将结束,我带着女儿从四川老家回来上班。在我们离开的前一周,家中的老父老母常常一言不发,神色忧伤,开始时欢乐相聚的气氛已被浓浓的离别情绪所代替。我几次在深夜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父母房间的台灯还亮着,我知道,这是他们在我每年离开前的例行失眠……这一切,都被女儿敏锐地觉察到了,她也舍不得离开外公外婆,但当她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我时,我总是轻描淡写地转移话题,从不和她公开讨论。
   送别的清晨,在检票口前,年迈的父母把手中的行李交给我后,我轻松地与他们道别,牵着女儿上了车。坐在座位上,透过车窗和候车大厅玻璃仍能看见父母倚扶栏杆,翘首送别的身影。开车前,女儿想拉我站到车前再次和外公外婆道别,我拒绝了。她便自己离开座位,跑到驾驶员旁边的窗户那里,和外公外婆挥手再见。终于,车子启动了。她回到我旁边,默默无语,我一低头,瞥见了她眼里有忍住的泪光。
   回到家的第三天,我收到女儿的纸条:你不爱公公婆婆。
   我一惊,回道:我很爱他们!!!
   女儿回:在我们离开四川时,大家都很难过,就你不难过!!!
   哦,女儿那么小,还不理解。我应该让她明白。
   于是,我回:感情就像一个很重的包裹,你和我都能够背得起。但,年老的公公婆婆却不行!所以,我们要为他们减负,要淡化伤心!
   女儿回:好吧,我每周六都给他们打电话,为他们减负!
   当初,我只有一个念头:透过这种方式,或许可以进入10岁女儿的世界。我没想到,这种方式也让10岁的女儿开始学会认识并关心自己的父母和家人。
   我和女儿这大半年的纸条传递,承载了母女之间的爱意,为我们筑起了一条认识并理解对方的桥梁,我希望自己能如同龙应台一样,用理智的爱目送孩子渐渐长大的背影。
其他文献
焦晓骏,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校长,苏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著有《教师的智慧》等。他多年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两个女儿是他最为自豪的“成果”。大女儿焦蒙是东南大学优秀毕业生,现在澳洲留学;小女儿焦苏园读初三,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品学兼优好少年。   作为一名教师,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以“幸福的普通人”作为成长目标。因为从概率的角度来讲,绝大部分孩子都会成为普通人,所以,教会孩子如何做好一个普通人,并学会
期刊
兜兜上幼儿园中班时的一次家长会让我记忆犹新。   班里的一个孩子学号排得很靠后,却迫切希望可以当一天班长为小朋友服务,于是从学号为1号的孩子当班长的那天,就开始问老师“我什么时候才能当班长”,不曾想轮到他的那一天他却生病了没有上学。于是这个孩子就只能继续等,等到下一轮排到他学号的时候才如愿以偿。   我不知道这个足足等了60天的孩子是谁,但是听完后心中一阵酸楚,其他家长都只是一笑了之,对孩子的
期刊
很多父母经常抱怨说,最近自己的孩子不喜欢搭理人,甚至还不如小时候。有时父母带孩子上下楼,即使让孩子向邻居问好,孩子也带答不理的,或者干脆假装没听见,令父母感到很尴尬。孩子到底怎么了?这是不少父母心中的困扰。  别愁,孩子不搭理人是有原因的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某些年龄阶段,儿童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此时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内心世界最关心的事情上,因而会忽视外部世界的存在。一般来说,只要经
期刊
我以为,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和孩子一道分享有意思的生活,然后在有意思的生活中感受快乐的过程。   分享有意思的生活,从引导孩子分享美食开始。有这样的想法,是有原因的。二十多年前,到一亲戚家吃饭。饭桌上有一碗蒸牛肉,特意放在亲戚家的孩子前面,如果其他人搛上一块,那个孩子马上又哭又闹,他家人随即安慰:我们都不吃,留着你一个人吃,好不好?饭桌上还有鸡,鸡腿、鸡翅、鸡胸都要给这个孩子留着……二十多年
期刊
具体规范:  3-6岁幼儿园阶段  1.升国旗时,立正站好、目视国旗、不说话。  2.知道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  3.会向师长说祝福的话语。  7-12岁小学阶段  1.升国旗时脱帽、注视国旗行队礼,唱国歌声音响亮。  2.参加入学仪式、成长仪式、入队仪式、毕业仪式等活动时,着装整洁,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或队徽。  3.仪式活动中按规行礼,肃立倾听,不随意交流、走动。  4
期刊
如何引导孩子认识色彩?   安徽马鞍山一读者来信咨询:我儿子1岁3个月,感觉他对颜色不敏感,明明要黄色他却拿红色的。请问如何帮助孩子认识色彩呢?   答:家长所说的红色、黄色、黑色……是谁规定的?我可不可以将绿叶说成是红色呢?实际是可以的,如果天下的人统一口径,认为叶子的颜色就应该以“红色”这个词为符号,那叶子是红色的这句话就是对的。   我们所说的某个东西是什么颜色,只是为交流方便而创造出的
期刊
孩子为什么报喜不报忧?   浙江杭州一读者来信咨询:我儿子上小学,成绩一般,回来后总是报喜不报忧。其实我很希望孩子能说说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帮助他进步。我该怎么办?   答:孩子报喜不报忧往往是父母的态度造成的。如果孩子报忧的时候,父母用简单的警告、训诫、批评、责备、命令等回应孩子,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情绪,从而让他觉得自己报忧是不被接受的,于是渐渐就不愿意报忧了。还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很高,总
期刊
孩子在校摔伤谁担责?   江苏盐城一读者来信咨询:我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孙女一直由我照顾,她在一所寄宿制小学上二年级。一次,孩子在学校洗澡时,与同学佳佳打闹玩耍,不小心摔倒了,脸部被划伤,缝了5针。请问学校有没有责任?   答:你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
期刊
不久前,我带儿子小撒去某知名早教班,参加他们的免费公开课。代课老师是一个漂亮的女青年,据说毕业于美院,画画技巧非常棒!  但是,在听她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教学存在一个问题。她总是强调让宝宝们“大家看我”“大家仔细看”“看看老师手上拿着什么?”……在一节公开课上,她这样的话语重复了几十遍。  这位老师展示出一幅图,然后她一遍遍问宝宝们:“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当宝宝们给出各种答案时,她并没有
期刊
对于3—4岁的宝宝来说,这个世界充满着新鲜感,一切都是那么奇妙。平时,因为家庭生活的需要,父母不可能只带宝贝去公园或游乐场,还会带宝贝去银行、医院等各种地方。那么,如何帮助宝贝轻松面对等待一刻呢?  镜头一:   在公交车上,小凯不停地问妈妈:“我们去哪儿?到那儿干什么?什么时候到?多久才能回来?”  轻松等待:   你可以提示宝贝观察马路上各种各样的标记,如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注意儿童标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