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与“高效课堂”在高三数学教学的实践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kgu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介了“问题解决”模式与传统模式的优势,以及在高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收获。
  关键词:问题解决;高效课堂;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中国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4-003 -02
  
  今天的教材(课改后)已完全改变过去对数学知识呈现的方式,在不失学科知识本体逻辑的基础上,扩大了知识的广度,降低了知识的深度,注重了教学内容的生活性、现实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预留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指向,明确在达标过程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数学教学尤其是高三数学教学所持有的基本观念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数学知识的获得,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题;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接受、模仿与理解记忆”,并进行大运动量的解题训练。现在随着“新课标”的推广,我对教学所持的观念有所转变。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要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是“主动、探究、合作。”现代教育应是开放性教育,师生互动的教育,探索发现的教育,充满活力的教育。
  可是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由于高考数学考核的内容太多,而且考的也越来越细致、灵活、巧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高,所以迫使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和补充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保证学生展开思索和反应的时间。这样的现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最终只能是累了教师、苦了学生,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并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以前我在教学过程中迫于升学的压力,课堂任务完不成的担心,总是顾虑重重,不敢大胆尝试,畏首畏尾,放不开,走不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的多,学生被动的听、记、练,教师唱独角戏,师生互动少,这种形式单一的教法大大削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成绩无法大幅提高。自从我们学校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之后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发言机会、板演机会,创造条件,使得学生总想在老师面前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让学生到前面来讲,促进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的相互交流。 我所教的两个文科班级,每个班级都是60名左右的学生,但一个是史政类,一个是史地类,他们的认知水平是不同的。开始时我在授课时基本一视同仁,新的教学模式在全校推广后,学生敢于变现自己,在课堂上我才发现问题的种种,及时做了教学内容调整,不同类别的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不同的教案。教法设计关注全体学生,课堂问题的设计不能只关注部分优生,要让大部分学生,甚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发言的机会,容忍不同意见,容忍学生犯错误,甚至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教学,听不到不同声音的课堂是不正常的课堂,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不要怕耽误时间,影响进度,因为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这样才能促使全体学生共同成长。
  为了真正贯彻落教育改革,大幅度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彻底改变目前学生被动听课的现状,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学习过程,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和体味知识,并且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考试和完成作业去学习和思考,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科教育和兴趣培养,我想,这也许应该是目前和今后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吧。
  学生学习方式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有这样的困惑:“平时老师讲的我都能听懂,可就是自己做题一做就不会”,或是“我平时也没少做数学题,怎么一考试就完”,我想这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够,对那些只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打的较牢,但数学思维能力、应用意识较弱,解题时碰到能力型试题就不会迁移,难于完成。
  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下针对这些学生,在课前有计划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鼓励他们多动手进行探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那些上课自主性较强,思维较活跃,解题运算不细,好马虎,推理不严谨,形成一看就会,一动手就失分的学生,课前为他们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他们课上进行巩固性训练,提高运算能力,减少失误丢分。
  “问题解决”及“高效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高三同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独特性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等多项优良品质,让学生从我要学出发,建立我能学的自信,使学生的学习赋予了新的生命价值。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除了全面、系统、整体地进行教学设计外,还应突出某些细节的设计与谋划,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获得更有效率、更有效益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效;体育课堂教学;细节  一、新颖活力的准备活动  体育课堂教学应首先着力通过准备活动的“新、趣、活”,即通过新颖化的活动内容、趣味化的活动过程,活力化的练习方式等,给学生营造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身体活动或游戏等,激发学生的新感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生多方面发展,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而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入充分发挥了该效用。我们必须切实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学史教育。  关键词:物理学史教育;现状;意义;教学方法探索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8 -01     物理学历史集中体现了物理学家们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它包含着探索者的艰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感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作了总结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0 -01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我精心准备了许多学生生活中常见而又新奇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
摘 要: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就必须立足课堂这个主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把嘴巴动起来。  关键词:英语课堂;学习动口;能力培养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6 -01     英语是一种语言,而语言只是一种载体。掌握语言的目的就是要用它进行交流,最主要的应该是口头交流。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摘 要:本文以教学案例介绍了“活动单导学”在政治课中的应用,简述了师生们的对其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反思。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评价反思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3 -01   “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是针对老师讲的太多而学生自己学的太少的现状而提出的一种智慧型课堂模式。“活动单模式”特别强调老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助学”、“互学”
摘 要:总之,课堂评价语言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技巧性、艺术性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能让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能让学生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评价语言上不断思考探索,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使用评价语言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发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摘 要:本文从唱、念、做、打四个方面探讨了高中音乐教学思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循序渐进,把基础打扎实,学生的音乐素养才会提高。  关键词:音乐教学;唱;念;做;打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48-01     视唱考试是高校音乐各专业招生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视谱即唱的方式,考察考生的视谱、音准、节奏及音乐的表现力,并通过视唱了解考
摘 要: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还原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知、情、行统一,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礼仪;课堂教学;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77-1  在教学《礼仪展风采》这一课时,笔者认为必须要抓住一条主线:什么是礼仪,礼仪的重要性,怎样做好生活中的个人礼仪、社交礼仪。礼仪
《机械基础》是职业中学机械类工种的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部分侧重于教会学生正确识读零件图的方法;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则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常见金属材料的型号、热处理方法及应用;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着重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运动特点及其应用;略去了理论要求较高的设计部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合理地使用、维护各种机械设备打下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既符合职业中学学生的身心特点,文化基础特点,又
摘 要:以QQ群和网络讨论版为基本聚集载体的网络草根式教研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补充了新的含义。好的网络草根式教研具有持续、有效、方便、自愿等特点,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剂。  关键词:草根式教研;网络学习共同体;校本教研;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06-1  以多媒体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