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工业领域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产业扶贫则是重头戏。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要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把特色产业扶贫放在脱贫攻坚八大重点工程之首。山东省委、省政府也把特色产业扶贫摆在脱贫攻坚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产业扶贫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扶贫方式、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在产业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特色产业就是这种开发式扶贫中的关键和核心,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攻方向,其中以轻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特色产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二、轻工特色产业集群扮演的角色
近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推动下,山东省各市县立足发挥本地优势,积极引导和培育特色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轻工业因具有投资门槛低、吸纳就业能力强、布点灵活等优势,成为特色产业主要的分布领域。山东省轻工联社系统有鄄城发制品、博山琉璃、临沐柳编、宁津家具、乐陵建筑五金、惠民塑料绳网、沂南制鞋、卜庄草编等136处省级以上特色经济区域和特色产业集群,涵盖工艺美术、家具、塑料、五金、皮革、家电、体育健身器材等行业门类。
(一)县乡经济的支撑者
轻工领域的特色产业大多具有投资较少、进入门槛较低、就地取材、布点灵活等优势,在县或乡镇区域内便可以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在上述统计的136处特色产业集群中,依托县区发展的有57个,依托乡镇(街道办)发展的有55个。特色产业为“一镇一品、一乡一业”提供了产业载体和依托,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强大动力。如宁津县的家具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1区7镇180村”的产业布局,以县家具产业园区为龙头,带动起7个专业乡镇、180个家具生产专业村、3078处加工点,从业人员达到4.7万人。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占全县工业的23.4%,利税11.4亿元,占全县工业的21.5%。家具产业已发展成该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特色技艺的传承者
轻工特色产业的发展大多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承接历史传统和人文资源逐步壮大起来,这种特有的资源、文化和产业禀赋主要依靠当地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代代相传,并在传承中不断创造每个时代的灿烂文化。特别是产业门类和品种巨多的山东工艺美术行业,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精湛的工艺技术、鲜明的地域特色、卓越的文化成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余个)和大量的技艺传承者(拥有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3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名、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艺术大师13名、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286名、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375名)已成为齐鲁文化的代表、对外交流的使者。
(三)群体就业的吸纳者
由于轻工特色产业集群多数集中在县或乡镇区域,特别是以传统手工业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技术操作简单、进入门槛低和工作地点灵活等优势,对劳动者有最大的宽容性,甚至沒有年龄、性别限制,即使残疾人士也可以经过简单培训就能参加就业。特别对于农村地区那些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因年龄或身体原因不能再从事田间作业等重体力劳动,也不具备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的能力的老弱残群体可以就地就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终生就业。如沂南县制鞋产业按照“就近就地就业、增加贫困户及贫困村村民收入”的原则,充分利用贫困村因照顾孩子无法外出就业的妇女劳动力资源,发挥制鞋产业鞋帮加工等工序可以外放并适合妇女劳动力和高龄人员就业这一特点,2016年在全县建立制鞋加工点87个(占全县加工点总数的82%),利用新建扶贫车间36个(占全县新建扶贫车间的69.2%)吸纳当地妇女劳动力和高龄人口5000余人附近就业增收,其中贫困人口3000多人。
(四)居民收入的提高者
轻工特色产业的发展,在初级加工原料上生产周期短、投入产出比高,在终端消费产品上品种丰富、花样繁多、质量优良、市场空间大,均能直接或间接促进当地产业上下游从业者尤其是贫困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民生价值十分突出。如博兴县草柳编、老粗布等工艺美术产业,依托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出现了闻名全国的“淘宝村”“淘宝镇”,从事草柳编、老粗布及其他工艺美术品销售的电子商务淘宝户突破1万户,直接从业人员3万人,间接带动周边10.3万人就业。2015年电商交易额达到320亿元,其中农村电商突破10亿元,从业农民年均增收5600元,带动4100户低收入户增收、68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惠民李庄镇绳网产业基地组织100家企业包村联户,破格录用236名贫困人口的进厂务工(含残疾人34名);在20个村建立了扶贫加工车间,吸纳妇女和老年人就业684人,人均月收入突破4000元,有效促进了群众脱贫和致富增收。鄄城县人发产业实现就业近6.5万人,人均月收入2800元,实现了2.1万人脱贫。
三、轻工特色产业集群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
轻工业以其独特的行业特点(原材料以农副产品为主,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以大众消费为主),决定了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地位。2016年以来,山东省轻工联社把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加强规划引导,注重品牌培育,提升发展质量,增加就业吸纳能力,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调度,目前136个省级以上特色产业集群已吸纳480万人就业,其中农民工占78%以上,农民工中低收入困难群体占22%左右,累计解决了8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脱贫问题。 (一)维护社会稳定
手工生产可把劳动力吸引在当地,实现当地就业,甚至在家工作,避免了人口大幅流动,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因势利导加以开发,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能为本地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获取稳定经济收入,使其不再需要为了生存和致富而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一方面,当地农民能够建立勤劳致富的自信心,既可以获得不错的经济利益,又能在家赡养老人、抚育子女。另一方面,能有效缓解城市就业、住房、交通、治安等方面压力,减少不稳定因素。
(二)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植物秸秆等农业剩余物已不再是农民生活用燃料,富余的植物秸秆如何处理已成为农民的负担。而轻工领域中的草柳编、人造花、木刻、根雕、石雕、泥塑、毛皮、绳网等手工特色产业大多利用农副产品、植物秸秆、工业边角料等为原料,生产方式多以手工为主,或辅以简单的小型加工设备,水电等能源消耗很少。这些原材料绿色环保无污染,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三)创新扶贫模式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特色产业扶贫路径,积累了不少经验,概括起来主要遵循“分散生产降低成本,集聚生产形成规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合作社加农户、龙头企业加农户、产业园区聚集等多种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模式,成为各级政府和产业集群管理部门打造产业扶贫新引擎,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如鄄城县人发产业探索出一条以扶贫车间为载体、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核心,“四送、四有、四赢”的扶贫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就是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的“四送”措施,达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良策、人人有岗位、兜底有政策”的“四有”目標,实现“群众赢、集体赢、企业赢、产业赢”的“四赢”目的。鄄城的就业扶贫作为12个精准扶贫案例之一,被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参阅。全国及山东省脱贫攻坚现场会先后在鄄城召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就更加突显了产业扶贫的作用。利用轻工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色”的产业布局,实现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根本转变,真正兑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
(作者单位: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工业领域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产业扶贫则是重头戏。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要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把特色产业扶贫放在脱贫攻坚八大重点工程之首。山东省委、省政府也把特色产业扶贫摆在脱贫攻坚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产业扶贫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扶贫方式、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在产业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特色产业就是这种开发式扶贫中的关键和核心,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攻方向,其中以轻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特色产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二、轻工特色产业集群扮演的角色
近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推动下,山东省各市县立足发挥本地优势,积极引导和培育特色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轻工业因具有投资门槛低、吸纳就业能力强、布点灵活等优势,成为特色产业主要的分布领域。山东省轻工联社系统有鄄城发制品、博山琉璃、临沐柳编、宁津家具、乐陵建筑五金、惠民塑料绳网、沂南制鞋、卜庄草编等136处省级以上特色经济区域和特色产业集群,涵盖工艺美术、家具、塑料、五金、皮革、家电、体育健身器材等行业门类。
(一)县乡经济的支撑者
轻工领域的特色产业大多具有投资较少、进入门槛较低、就地取材、布点灵活等优势,在县或乡镇区域内便可以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在上述统计的136处特色产业集群中,依托县区发展的有57个,依托乡镇(街道办)发展的有55个。特色产业为“一镇一品、一乡一业”提供了产业载体和依托,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强大动力。如宁津县的家具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1区7镇180村”的产业布局,以县家具产业园区为龙头,带动起7个专业乡镇、180个家具生产专业村、3078处加工点,从业人员达到4.7万人。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占全县工业的23.4%,利税11.4亿元,占全县工业的21.5%。家具产业已发展成该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特色技艺的传承者
轻工特色产业的发展大多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承接历史传统和人文资源逐步壮大起来,这种特有的资源、文化和产业禀赋主要依靠当地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代代相传,并在传承中不断创造每个时代的灿烂文化。特别是产业门类和品种巨多的山东工艺美术行业,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精湛的工艺技术、鲜明的地域特色、卓越的文化成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余个)和大量的技艺传承者(拥有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3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名、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艺术大师13名、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286名、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375名)已成为齐鲁文化的代表、对外交流的使者。
(三)群体就业的吸纳者
由于轻工特色产业集群多数集中在县或乡镇区域,特别是以传统手工业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技术操作简单、进入门槛低和工作地点灵活等优势,对劳动者有最大的宽容性,甚至沒有年龄、性别限制,即使残疾人士也可以经过简单培训就能参加就业。特别对于农村地区那些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因年龄或身体原因不能再从事田间作业等重体力劳动,也不具备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的能力的老弱残群体可以就地就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终生就业。如沂南县制鞋产业按照“就近就地就业、增加贫困户及贫困村村民收入”的原则,充分利用贫困村因照顾孩子无法外出就业的妇女劳动力资源,发挥制鞋产业鞋帮加工等工序可以外放并适合妇女劳动力和高龄人员就业这一特点,2016年在全县建立制鞋加工点87个(占全县加工点总数的82%),利用新建扶贫车间36个(占全县新建扶贫车间的69.2%)吸纳当地妇女劳动力和高龄人口5000余人附近就业增收,其中贫困人口3000多人。
(四)居民收入的提高者
轻工特色产业的发展,在初级加工原料上生产周期短、投入产出比高,在终端消费产品上品种丰富、花样繁多、质量优良、市场空间大,均能直接或间接促进当地产业上下游从业者尤其是贫困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民生价值十分突出。如博兴县草柳编、老粗布等工艺美术产业,依托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出现了闻名全国的“淘宝村”“淘宝镇”,从事草柳编、老粗布及其他工艺美术品销售的电子商务淘宝户突破1万户,直接从业人员3万人,间接带动周边10.3万人就业。2015年电商交易额达到320亿元,其中农村电商突破10亿元,从业农民年均增收5600元,带动4100户低收入户增收、68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惠民李庄镇绳网产业基地组织100家企业包村联户,破格录用236名贫困人口的进厂务工(含残疾人34名);在20个村建立了扶贫加工车间,吸纳妇女和老年人就业684人,人均月收入突破4000元,有效促进了群众脱贫和致富增收。鄄城县人发产业实现就业近6.5万人,人均月收入2800元,实现了2.1万人脱贫。
三、轻工特色产业集群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
轻工业以其独特的行业特点(原材料以农副产品为主,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品以大众消费为主),决定了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地位。2016年以来,山东省轻工联社把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加强规划引导,注重品牌培育,提升发展质量,增加就业吸纳能力,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调度,目前136个省级以上特色产业集群已吸纳480万人就业,其中农民工占78%以上,农民工中低收入困难群体占22%左右,累计解决了8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脱贫问题。 (一)维护社会稳定
手工生产可把劳动力吸引在当地,实现当地就业,甚至在家工作,避免了人口大幅流动,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因势利导加以开发,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能为本地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获取稳定经济收入,使其不再需要为了生存和致富而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一方面,当地农民能够建立勤劳致富的自信心,既可以获得不错的经济利益,又能在家赡养老人、抚育子女。另一方面,能有效缓解城市就业、住房、交通、治安等方面压力,减少不稳定因素。
(二)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植物秸秆等农业剩余物已不再是农民生活用燃料,富余的植物秸秆如何处理已成为农民的负担。而轻工领域中的草柳编、人造花、木刻、根雕、石雕、泥塑、毛皮、绳网等手工特色产业大多利用农副产品、植物秸秆、工业边角料等为原料,生产方式多以手工为主,或辅以简单的小型加工设备,水电等能源消耗很少。这些原材料绿色环保无污染,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三)创新扶贫模式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特色产业扶贫路径,积累了不少经验,概括起来主要遵循“分散生产降低成本,集聚生产形成规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合作社加农户、龙头企业加农户、产业园区聚集等多种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模式,成为各级政府和产业集群管理部门打造产业扶贫新引擎,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如鄄城县人发产业探索出一条以扶贫车间为载体、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核心,“四送、四有、四赢”的扶贫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就是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的“四送”措施,达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良策、人人有岗位、兜底有政策”的“四有”目標,实现“群众赢、集体赢、企业赢、产业赢”的“四赢”目的。鄄城的就业扶贫作为12个精准扶贫案例之一,被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参阅。全国及山东省脱贫攻坚现场会先后在鄄城召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就更加突显了产业扶贫的作用。利用轻工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色”的产业布局,实现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根本转变,真正兑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
(作者单位: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