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来源 :玉龙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ss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在我生命的旅途上,纳西女人在我的心上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充满秘境奇情的纳西古王国有“象形文古国”、“世界殉情之都”等别称,同时,又被时下有些风雅之士称为“天边女儿国”、“雪域女儿乡”等。纳西女人,是雪乡的一泓清泉、一股清风、一团烈火,是玉龙雪山下一道人间永恒的奇丽风景。纳西族在国内外以文化科技人才、专家教授众多而名重于世,且这些俊杰人才以男性居多。然而,托起他们的事业和人生光彩的,却是那些包括很多过去因没有机会读书而不识字的纳西女子柔弱而坚实的肩膀。她们肩担日月、力扛家园的重负,成就了纳西男人生命的辉煌。
  在纳西族传统民居“母房”(正房)中,有一棵象征纳西族神话中顶天镇地的“居纳什罗”神山的“顶天柱”,撑着整座房子,纳西语称之为“美杜”。纳西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犹如这“顶天柱”,撑起家园的一片天。
  20世纪30年代初在丽江调研的王图瑞先生记曰:“丽江风俗的特色,就是妇女能够谋得经济的独立,妇女界向来没有缠足的陋俗,所以,身体强壮,能忍苦耐劳,一家的家事盛衰成败,与妇人有密切的关系。”王先生并慨叹曰:“我常说丽江妇女,倘再能受得着一个新时代教育的机会,那可要成为世界上新妇女之楷模咧!”①
  由于纳西女子的勤劳能干,过去,想娶一个纳西女子是丽江周围地区很多男人的一个梦想。因此,以前在远近地区广泛地流传着一句俗话:“娶得丽江婆,赛过骡子驮;娶得丽江婆,终生不用愁”。在20世纪40年代留居丽江8年之久的俄裔作家顾彼得对此也深有感受,他说:“由于纳西族妇女事务繁忙,常常要背负沉重的货物从家里到商店,或从一个集市到另一个集市。纳西族妇女锻炼出强壮的体魄,高大结实,胸部丰满,手臂强壮。她们自信、果断而大胆。她们是家庭的智囊,是家庭繁荣昌盛的依赖。与一个纳西女子结婚就相当于有了人生的保险,使人可以闲适舒服地度过余生。”②
  在我的眼里,我母亲也是一个肩担日月、背负青天、普通而又杰出的纳西女子。
  母亲于1930年2月10日出生于与丽江古城毗连的思吉村(serjjiq,20世纪50年代以前叫文明村,现在叫红星村)一个农户家庭。
  


  母亲出身贫寒农家,从小就养成了极能吃苦耐劳的品格,而且胆子很大,年轻时就敢在天还没亮时从家里背着麦子,独自一人穿过树林和田野,去好几公里之外的吉坞村磨面。
  纳西族妇女历来是赶集、赶街的主力。“展支久”和“支乎”就是她们赶街做生意的两种传统方式。“展支久”是纳西语,意思是“跑城街”,主要跑的是邻县永胜、鹤庆以及丽江县的石鼓等热闹街子天,以跑鹤庆县辛屯街集市者多。妇女们背着丽江特有的货物,到这些热闹的街市上出售,又买回当地的特产或价钱比丽江集市便宜的米面副食品、日用品等,靠两地的差价赚一点点利润。
  母亲和祖母一样,在少年和青年时常常做这种小本生意。母亲跟着外祖母或者约上几个同伴跑辛屯集市,她跑城街主要是买米卖米。从40多公里外的鹤庆县辛屯街买回米,背到丽江古城,卖给老主顾(称为“扣八”),从中得一点小利润。跑一趟辛屯街往返需要3-4天,背着沉重的背子翻山越岭,长途跋涉。
  1954年,母亲与父亲成婚。1955年9月她生下我不久,城里开始了合作化运动。上面要求所有古城里经营传统小吃的家户要联合起来办合作社,我祖母属于做丽江粑粑的家庭,因此也在参加“合作小食店”之列。母亲在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上面要求她来具体负责组织这个“合作小食店”。
  母亲很快就牵头将古城各个著名的传统名小吃私家店铺联合起来,成立了“大研镇合作小食店”。这个合作小食店的成员除了一两个男性外,都是清一色的纳西女人。都是丽江古城著名小吃的一帮“女大腕”。其中有闻名遐迩的“丽江粑粑司令”李仲兴的传人、其儿媳妇阿妈凤仙、“面条女大王”阿妈六,还有一个流落丽江、人称“汤圆王”的四川籍陈姓驼背老人等。最初只有7个成员,后来逐渐发展出20多个成员,母亲被推举为经理,率领一班纳西女人创业。在古城里开了四五个店铺,卖各种纳西传统小吃,除了白天卖小吃,晚上还卖宵夜。
  她们做的火烤和油煎这两种丽江粑粑远近闻名,特别是那先在平底锅上双面煎,然后在一个鹅卵石上慢慢地用松木火烤的“丽江干粑粑”,因价廉、味美、保存期长而深受藏族马帮的喜爱。我常常在母亲的店里看着头戴宽沿毡帽、腰插长刀的藏族赶马者把一大摞一大摞的干粑粑装进藏式褡裢里,兴高采烈地赶着马挥鞭而去。据说这种粑粑保留十多天都不会坏,因此一直为跑“茶马古道”的藏客所青睐。丽江古城喜欢钓鱼的人,也爱带上这种干粑粑去当野餐的主食,在河边佐以铜火锅里煮的新鲜鱼和豆腐,那美味使人垂涎。如今,丽江街道已经见不到这种地道的火烤干粑粑了,很多丽江人和吃过这种粑粑的外地人都很怀念这种独特的纳西小吃。
  这帮纳西女人闯荡风雨人生路数十年,在很多人都吃上了“国营”的“大锅饭”之后,这个由数十个纳西女人组成的合作小食店一直坚持自负盈亏。由于这几个小店里集聚着一帮有名的纳西小吃“大腕”,技艺高强,在本地和外界颇有名声。有的外地人出差到丽江古城,一来就找那著名的大石桥小食店来一饱纳西小吃的口福。丽江古城大石桥旁边的小食店是母亲她们最大的一个店,生意很好。
  母亲独立管理着这个在古城有七八个分店的传统小食店,她遇事有胆略,当机立断,在店里和街坊邻居中很有威望。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几乎全是纳西女人的店里气氛十分融洽。大家紧张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便定期相约穿上纳西妇女的传统盛装,到黑龙潭等风景名胜区去游玩、野餐,她们是一群极能吃苦又会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纳西女人。
  


  这些纳西女人们很富于同情心。当时古城里有个著名的疯子,出生在古城附近一个有名望的读书人家庭。听说原来在军队的文工团当音乐指挥,很有些名气,但因为失恋而得了精神病。这个疯子衣衫褴褛,平时不叫不闹也不惹人,每天静悄悄地走在街上,也算是个斯文疯子。看来他是摸准了规律,这些小食店里能干的女人们一穿上盛装风风光光地出去,必定有好吃的,因此就尾随而来。好几次,当母亲她们摆好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他便会冷不防地过来,飞快地将一碗盛满好吃饭菜的碗拿走,躲去一边大嚼起来。母亲她们只是笑一笑,说,他也怪可怜的,随他去吧!
  母亲从小以胆子大而为乡邻所称道。她们店里有个在40年代就流落丽江卖汤圆的四川籍陈老人,终身过着独身生活。他后来也加入了古城合作小食店。一天夜里,他起来走到屋后的河边小解,睡意朦胧中一不小心跌到三四米以下湍急的河里,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时他已经被淹死在河里,人们赶紧去叫我母亲。母亲火急地赶到河边,连鞋也不脱就跳下河去,从冰冷的水中把老人的遗体抱到岸上。然后又忙着张罗丧事,亲自去古城北面的北门坡附近为这位老人物色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坟地,让这位异乡老人长眠在山清水秀,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丽江。
  我小时候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是盼着每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和“骡马交流会”,这两个盛大的民间集会在农历三月和七月举行。那时,数百顶白色的帐篷在会址平地搭起,其中就有母亲她们店里搭的帐篷。
  在这些大帐篷中,有一种茶馆帐篷,那是我喜欢去的地方,因为这里每天有说书和说故事的人。我乐滋滋地听说故事的高手讲古道今,一些讲故事的高手讲的一些绝妙笑话,一直在古城的很多民众中流传。
  母亲努力经营这个传统小食店数十年,最后用店里多年的积蓄在城郊建盖了一幢4层的楼房。现在,那些老店员的退休工资全靠着这一幢楼房的租金。
  


  母亲是一个典型的纳西女人,除了当女经理在社会上忙碌,在家里,她也是一根顶梁柱。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除了少数比较殷实的家庭买柴外,丽江古城的很多市民主要以自己上山砍柴的方式解决日常的能源需求。上班劳累了一个星期,一到星期天,她就约上几个邻居,清晨四五点起床,走十多公里的山路去砍柴。她那时力气很大,能背很大的一捆柴,比同去的伙伴们都背得多。街坊邻居一看到她穿着草鞋,背着一座小山样的柴捆回来,就啧啧称赞不已。
  母亲在家里是贤妻良母,在社区生活中也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她古道热肠,喜欢帮助人,街坊邻居和亲戚家每每有人去世,母亲便积极地去为之张罗丧事,为死者洗身、换衣服;帮助死者家属为奔丧和帮忙的人做饭等。
  母亲平时就有乐于为人说公道话、为人排难解忧的好名声。因此,街坊邻居有了纷争,无论男女,都喜欢来请我母亲当调解人,直至她退休以后,还常有闹矛盾的街坊邻居来请她出面评理。母亲能体谅人,也善于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问题,常常使纷争的双方心悦诚服。我后来研究纳西历史文化,常看到多种史籍记载古代纳西族“少不如意,辄相攻杀,两家妇人和解乃罢。”《滇南夷情集汇图·麽些图》中说:“……乡有斗争,妇排解之。”我想,母亲身上体现的这种善于为人排解纠纷的本领应该是这种纳西古风的遗存吧。
  每年母亲最难过的时候,是当她辛辛苦苦地喂大的年猪要被宰杀的那天。明知养猪是为了宰杀,但一年的喂养,使她将猪也自然地看作了家里的一员,听着猪临宰前悲痛的叫声,她总要掉很多泪。
  在丽江古城,你可不会看到纳西人当乞丐的。纳西人宁可饿死也不会去要饭,这成了一个相沿甚久的传统。但另一方面,丽江古城又是个外地乞丐的乐园,因为纳西人乐善好施,只要有人要饭要到家里,都要尽量多给一些食品或钱。古城南门桥出去一段路,河边有一些岩洞,过去是外来乞丐的栖身之地。我听老人讲过,那时由于纳西人乐善好施,不少乞丐过得顶阔绰,岩洞里有些乞丐垫的是氆氇等当地名贵的产品,吃得也蛮不错。乞丐群中还产生了“丐帮帮主”,有个有名的乞丐头叫张生,常常在古城人家帮忙做一些杂活。有时碰到古城里的人家有丧事,他会组织一帮常年驻扎在丽江的乞丐来帮忙抬棺材。
  外地的乞丐常常会在街上或直接来家里讨吃的,我记得,只要有人讨饭到我家,母亲都客客气气地给他们吃的,特别是碰到老弱病残的乞丐来要饭要钱时,她都要多给一些。
   母亲年纪大了,我每次探亲回家,看到母亲日渐苍老的容颜,心里十分酸楚,只能默默地祝福母亲身体好,在家时尽量地和母亲多待在一起。我在外谋食,为自己不能每天厮守在她身边而难过。我感到,对母亲恩德的感念和心底里的惆怅和歉疚,将永远伴随为子的一生!
  采访手记:
  Q: 形容您身边的纳西女人。纳西女性最突出的特点是?
  A: 我觉得普遍而言,纳西女性最突出的特点是朴实、纯厚、吃苦耐劳,对家庭和亲人的责任心强。不太喜欢张扬炫耀、出风头。
  Q: 从上辈到现在的年轻一代,您看到的不同时代的纳西女,有没有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A: 在吃苦耐劳和温柔朴厚方面,比上辈可能要弱一些,但在眼界的开阔、知识的丰富、个人独立性的增强等方面,又是上辈人没法比的;
  Q: 形容一下您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或者说,一个真正的女人,您觉得应该具有那些品质和特征。
  A: 每个男人眼中的理想女性会有较大差异,但我认为以下品质是会有共同性的:善良、正直、温柔、通情达理、有同情心、有责任感,对亲人好。
  
  ①王图瑞:《云南西北边地状况纪略》,载《边地问题研究》上卷,昆华民众教育馆民国22年版。
  ②顾彼德:《被遗忘的王国》, 李茂春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其他文献
仍记得《鲁般鲁饶》首演的夜晚,高原的无边夜幕下,那个爱与青春的永恒国度。我记得心动、记得缠绵,看过战争、爱与仇恨、生命与永恒。我记得经久未息的掌声、发自内心的快乐拥抱,以及,周芳的眼泪。    《鲁般鲁饶》  作为《鲁般鲁饶》的总策划、总制作,这个名字包涵了关于周芳的所有关键词。故乡、家庭、记忆、梦想、坚持,她把所有的这些变成了《鲁般鲁饶》。“《鲁般鲁饶》注定是东巴文化上的一个里程碑,没有人这样做
期刊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天生的梦想家,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梦想中的家园。在他们梦想中的家园里,青山绿水、莺歌燕舞,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若然这个梦想能够成为现实,你会为实现这个梦想做些什么呢?    “创建园林城市,构建和谐丽江。”在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之后,2007年3月19日,随着丽江市创建园林城市动员大会的召开,丽江市创建园林城市的工作终于全面启动了。  创建园林城市对于丽江来说,它
期刊
摘 要:针对管理者自利对企业投资价值的影响问题,本文基于2013~2017年间沪深两市A股327家上市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管理者自利对企业投资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自利对R&D创新效率和企业投资价值都有显著的负影响;R&D创新效率在管理者自利与企业投资价值间具有中介作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其管理者自利对R&D创新效率和企业投资价值的影响更加明显。该研究结论从实践角度丰富了管理者自
期刊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  月亮歇歇么,歇得呢;  女人歇歇么,歇不得。  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  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  刺柯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  ……  天上不有个女人在着么,天就不会亮了;  地下不有个女人在着么,地就不长草了;  男人不有个女人陪着么,男人就要生病了;  山里不有个女人在着么,山里就不会有人了。   ——《云南映象》里最令人
期刊
2008年2月3日,丽江市黑龙潭公园的文化馆内展出了丽江市本土书法家王法先生的书法作品。由王法通过数月精心创作的近40件书法艺术作品从2月3日展出至2月23日,且公开展出结束后,还将举行慈善义卖捐赠活动,所得全部款项将作为慈善救助基金。    王法,纳西族,1963年出生于云南丽江石鼓镇一个乡土文化家庭,十余岁倾心书法篆刻艺术,二十余岁求教于天津著名书法家、诗人吴玉如门下,得吴门高足陈云君等授教。
期刊
她叫张桂梅,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女人,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尽管在她的人生里有着太多的不幸,但她却没有因为这些不幸就此倒下,而是傲然挺起自己瘦弱的身躯与这些逆境面对面地抗争,与生活给予的不公搏斗。她瘦小的肩膀承载了太多的故事,让人难以从她身上转移视线。  195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张桂梅,上个世纪80年代跟随姐姐到云南支边,在大理喜洲一中任教时与丈夫认识并步入婚姻的殿堂,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
期刊
人生不能没有梦想。  ——题记    一、万里征程    2007年11月22日晚,一辆满载着乘员和物资的黑色丰田“沙漠狼”越野车在昆明的明亮灯火中出发了。车上贴满了招贴广告,中英文对照的内容说明了车行的方向和目的:“无手车王”何跃林挑战马来西亚雨林赛。  车上五人,正开车的就是被称为“无手车王”的丽江车手何跃林,副驾上坐的是他此次参赛的副驾兼翻译周瑞洪。五人中,只有周到过马来西亚,也只有他走过这
期刊
我是在母亲的诚信道德教育下成长的,所谓言教、身教,感触深,受益大。下面写记难忘的几件往事。  1962年,我在昆明市第二中学上初中。母亲与右派朋友们一起在大理宾川的一个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七月份她给我一封回信,讲了两个关于诚信的故事,一个是古人的,一个是自己的。第一个故事是她接受启蒙时,她的三外公讲给她听的:一天,战国楚文王梦见槁骨对他说,“盼以王礼葬我”,他答应了。醒来后,派人查看,果有槁骨,令以
期刊
大研镇的周围是大地和村庄,昔日,从田野上可以一直走进大研镇。现在大地已经后退了许多,但还没有后退到令人绝望,再也想不起来的地步。大研镇出去两公里,是黄山乡。如果顺着乡村公路进去。你不会对这村庄留下什么美好的印象,但是如果你继续深入,甚至住下来,才会发现这是真正的、美丽的、鸡鸣狗吠的乡村,与大研镇完全是两个世界。这村子为溪水、麦田和各种果树所环绕,乡上的干部说这溪流叫做鱼米河,我怀疑只是他自己这么叫
期刊
初以为“澡堂会”就是像电视里见过的那种,一群人裸露着身体在充盈着热腾腾雾气的澡堂子里洗澡的情景,因此,在露天、毫无遮蔽的环境下,无所顾忌地袒露自己的身体任人拍照的情景是绝对不会想象得到的。  云南三江并流区域是我国境内规模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而让人向往的怒江大峡谷,至今尚未有学者做过全程科学考察的记录。  怒江大峡谷至今还是一条地球上唯一没有建成电站大坝的峡谷,它绝世的自然景观和物种资源举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