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人都晓神仙好,不知仙境在匡庐。赣西北丘陵起伏,庐山傲立其中,引来诗文竞赋、人世流变。附近鄱阳湖丰润,鱼米之乡由此而生。其东南部是商业与工匠的会集地,千年瓷都景德镇为之铸型。在这一湖一山一镇,是悠游湖上、打鱼观鸟,还是穿行山间、追索旧事,或者干脆“大隐隐于瓷”,以数月之功烧一个茶碗,就看你的仙气何在了。
“山下太热了。”机场到庐山的路上,司机郑师傅对车窗外的天气一直不太满意,嫌暑气重——这也算热?我们笑笑,此时正是七月末,当日上海闷热如蒸笼。进入庐山地界,凉气袭来,郑师傅得意道:“到山上还能降下来,落雨之后更好。要我说,山上和山下就是两个世界,我们是开门见山、避暑天堂,他们嘛……”见大地
“初到恍然别造一世界者。”郑师傅一定认同白居易对庐山的体感。事实上,“庐山全年气温最高也就32℃,夏天山下盆地差不多有40℃,山上呢,刚过一半”。从曾祖父辈开始,郑家就在庐山牯岭镇安居,守着云雾“做神仙”。
牯岭镇海拔千余米,是庐山的商业带和居民区,三面环山,一面临谷。小镇中心牯岭街,名字被台湾的牯岭街沿袭,又跟杨德昌电影中的牯岭街一样,静水之下有暗涌。就像郑师傅说庐山,从“第四纪冰川”说起,最有兴味的还是那些与政治、人事更迭休戚相关的老别墅。赛珍珠写作《大地》的屋子、美式老酒吧、庐山会议期间用以举办舞会的基督教堂、抗日指挥官杨遇春的住所……但到底还是蒋家王朝的“夏都”——美庐别墅最为命运跌宕。
美庐由英国人兰诺兹勋爵始建于1903年,从1933年起,除去抗战八年,蒋宋夫妇几乎每年夏天都来这里居住,直至1948年的永别。1959年,也是夏天,毛泽东入住美庐——西式盥洗室因此安上一个蹲式马桶。
对照老相片,美庐曾经的侧墙被改为了正门,极适合晒太阳的台阶被拆除,蒋介石曾与马歇尔会谈的凉台卖起了旅游纪念品。但你还是可以追索一些含情脉脉的细节:蒋介石在巨石上题刻的“美庐”两字于动荡中幸存,宋美龄栽下的凌霄花依旧红英灼灼、勃发于墙。从别墅展览的藏品中,也可想见夫妇二人半隐居的神仙日子:宋美龄当年如何弹奏着那架德国制造的立式钢琴,如何阅读精装的英文书籍,又如何在云销雨霁后以《庐山溪流》为题,执笔作画。
精美的银质茶具和特别定制的“蒋”字万花瓷,则录下宾主尽欢的宴酣之乐。我们幸运地在美庐订到了近日一座难求的“蒋家宴”,其中有蒋介石钟爱的浙江奉化家乡菜——偏酸咸的雪菜鱼片和油亮不腻的蒋氏烧肉,也有庐山当地风味——竹筒石鸡、石鱼羹、如意石耳。每道佳肴的食材均取自自然,但做法精细。“隐居归隐居,吃、住、行却马虎不得,毕竟是现代神仙”。爽滑的芙蓉虾球、中西合璧的烤仔鸡和大米加赤豆仁蒸成的美龄松糕,都为郑师傅的观点做了极好的证明。
蒋宋夫妇用餐过后,有时会从美庐一路步行到含鄱口。这片半山上的空阔地横亘于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间,张着大口,似乎要鲸吞鄱阳湖水。在这里,远眺鄱阳湖波光帆影或者近瞻五老峰巍峨峻耸,总相宜。其上的望鄱亭日出时常人满为患,但郑师傅更推荐蒋宋夫妇反时而行的做法——观月,“有种仙风道骨的感觉”。
仙风道骨未必只在山间,山下的白鹿洞书院也是一部神仙话本。书院是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的场所,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被视为神鹿。“白鹿洞”之名则源自地势低凹、俯视似洞。李渤为官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后,扩建了青年时代的避暑庭院,至于朱熹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的苦心经营,都是后事了。
近一个世纪前,胡适也曾站在这儿,赞叹说:“(白鹿)洞外风景尚好。有小溪,浅水急流,铮淙可听。”而此时,书院熙攘的人潮几乎散尽,坐在仿宋的教室里,墙上的规训文字精简、言辞铿锵:“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苦修求真不再是唯一主题,反观自身后的片刻肃然就足够了。这是郑师傅最喜欢的山下,在这儿,“心静自然凉”。
在洋洋万言的《庐山游记》中,胡适将庐山三处史迹作一归结: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趋势;我们即将前往的净土宗发祥地——东林寺,则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趋势。
进寺正落雨,也顾不上许多,直奔慧远法师曾与荆州刺史辩论之处——“聪明泉”。但更想找寻而不得的是甘露坛。传说晋太元年间,慧远法师在此立坛授戒其间,天降甘露。三个多世纪后,远赴扶桑传法的鉴真第五次东渡失败,逗留东林寺。据井上靖在《天平之甍》中的描述,鉴真弟子授戒过程中又降甘露,“弄湿列席者衣着的露水,有黏性,呈紫色,其味比蜜还甜……始知甘露坛之名果然不虚”。
和来自湖北、着青衣布鞋的张居士闲聊了几句,方知在家人可以在东林寺“挂单”,上些佛法课。课毕,一些人“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另一些留下的加入“东林寺居士护法团”。事实上,东林寺的后勤工作,包括处理日常杂务,接待外来居士、游客等,多由护法团团员以义工身份承担。
天色将晚,我们从神仙传说抽身,沿山路向上,回到神仙生活。隐藏在庐山西麓白云谷中的白云山庄沿两侧山体顺势而下,呈马蹄形错落布置。在大堂附近的平台上,举目皆景。低头见金鱼浮游,抬头看云起云落,或者只是喝茶,举杯闭目间,大雾突降,连近前的桌子也模糊了。只是放下杯子的瞬间,雾又忽散,让你疑心方才的模糊是否只是一时的恍惚。
手中茶,十有八九是云雾茶。这种生长于本地山石间的茶叶,据传最早由东林寺的僧人偶然摘得。经过整年近两百天云雾的浸润,茶叶肥美,回甘清甜,再配上本地老字号梁义隆的桂花茶饼,酥脆芬香,口感细密,饼之“重”与茶之“轻”正互补。在平台上,可以望见半空中一座玻璃房,那是白云山庄引以为傲的泳池。过足口瘾之后,来这儿畅泳半小时,任由三墙落地窗将你与天地拉近距离,一次次游过去,像是听了山的召唤,那玻璃便也化了雾。
郑师傅和白云山庄常来常往,他道附近另有一处秘境,在山庄外步行百米处。我们沿路而下,栈道上花草簇然,小瀑布直奔地面,地上一块大石,上书“白云深处”。白云山庄已匿于山间,无论从环山公路,还是从如琴湖、龙潭等景点,都不得望见。这一小境更藏于山重水复中,又挪用江南园林的移步换景和曲径通幽,使封闭峡谷中的视野无限开阔。时间在这“深深深几许”中停滞,我们不敢多留,担心出去后已是“山中一日,人间千年”了。 湖居岁月
来访前粗看了鹤舍村的照片,老房子、大池塘,想来定是个偏僻乡下。但从九江驱车过来,在苏山乡的小路口拐了个弯,经过几排商品房,竟毫无过渡地直接穿越到了明清。大池塘在村子中央,白发老翁和青年男子临塘垂钓,皆低头不语,有种古典的静寂。
很快有村民过来攀谈,得悉我们的来意,叫来“袁老师”。袁老师之前是苏山乡主管文化宣传的副乡长,退休后,复得返自然。“你们赶上了好时候,今天是祭祖的日子”。袁老师引我们一路前行,眼前的十八栋徽派民居呈“厂”字形排列,户户相通,下雨跑路不怕泥泞。村民称之为“祖厅”的宗祠夹在其间,大门两壁题有“卧雪家风”字样,此族训来白先祖袁安公的清廉爱民事迹。
祖厅为三进屋,最里间是祭拜处。正中供奉一张“始祖辕涛塗像”,为画像做背景的是满墙白板——按族谱排列的亡者名目。说话间,来祭拜的村民已在外首“噼噼啪啪”放起鞭炮,又在门口大香炉燃香敬天地。随后,有人在祖先像旁敲响一声磬,为祖宗敬上香火,供好饭菜。就连门边的小香炉也不忘插上一支香,是为追怀东晋时羽化而去的鹤仙——他是鹤舍村名字的由来。
让祖先吃饱后,各家才回去开家宴,袁老师热情邀我们到他家入席。吃着红枣绿豆馅的甜粽,我也得以观察青砖黑瓦、飞檐绕角之内的精妙。鹤舍的屋子有大八间、小八间之分,差别在于前者有里、外两个天井,后者仅一个。每座屋子有三间两厢,包括两间正房和一间客厅。进门即见天井,天光正下方的方池子用以接雨接水,是为“阳沟”,使“四水归堂”,阳沟内有泄水的暗道,即“阴沟”。阳沟里通常会放只乌龟,以通阴沟。水从阴沟流到屋外的大池塘,又流到村外的小溪,终归天地。
袁老师让我们注意房子的细节,它们在辰光流变中顽强存活。在某些屋子的玻璃窗边,可见一指宽的缝,这是最早的窗户,其外细如缝,内里宽广,如在墙体上嵌了一个梯形体。屋内房梁交接处存有石雕“狮撑”,他特地强调,石狮口中的铃铛并非嵌入,而是与狮头共同雕刻而出,可见工艺精湛。村子虽都是熟面孔,也有土法防盗设计:每家的门闩都有特别机关,非自家人不能开启;早前,进村要先进城门,再进直通各家大门的巷道,而巷道上还有道总门,入夜即关闭。此刻,一只黑色肥土鸡正向巷道门摇摆走去,袁老师说,这个场景曾出现在电视剧《聊斋》中。
饭后消食散步,意外撞见一栋欧式小洋楼,说是清末开明的生意人所建。城堡般的外墙、哥特式的屋顶,显然是个外来媳妇,矗立此间,有点儿傲气,又有点儿无所适从。它倚着边上一幢普通小楼,楼面上残留“油盐杂货”的繁体字印,门楣上大大咧咧涂着“工农联盟”。一个个相继取代彼此的时代,在此以遗物的形式握手言和。
奇怪的是,这些无所用处的东西能安然保存,有用的、常用的,却消失得没有踪影。比如我们经过的中学校舍,袁老师说这儿曾是老学舍“浣香斋”。鹤舍成村伊始,就宣扬儒学,以耕读传家。清初村里盖了一栋四合院式的学舍,广纳乡里乡外学子。但就在前几年,村里希望学校有个教学楼,便把浣香斋“就地正法”,改建为两层楼房。
官方主导的改建,同样出现在周溪镇的棠荫村:为营造“度假村”整体风貌,由政府出钱补助,各屋加盖尖顶。在鄱阳湖上遥望棠荫村时,这尖顶便勾画了村子的轮廓。村在岛上,进村先坐船。从含鄱口看鄱阳湖,浩瀚湖面与天地相连;身处湖中,大江大河的伟岸则与自身相连。而今正是丰水季,浪涌波腾,近岸的芦苇丛中,“鹬鹳低飞鹤鹭翔,野鸭寻鱼鸥击水”。山峦起伏间却是出奇安静,偶有渔船飘零驶过。渐渐地,山远了,棠荫村细节毕现。
在村口遇见的“85后”村民段龙景自告奋勇,成为我们的新向导。他的故事和村中的多数年轻人相似:11岁起跟着父亲上鄱阳湖捕鱼,很陕觉得捕鱼“没出息”,外出打工,做了几年木匠,被差来喝去多了,越发惦记渔村小日子的自由,回来做了自己的老板。现在,他和妻子守着一大一小两条渔船,每日工作松弛有度:凌晨四点半出门,开船至前一天撒网的水域,开始收网;渔获五六个小时后,重新撒网;完毕,即刻返航,回村迎接下午的悠长时光。而在今天这个祭祖日,全村停工一天,女人们在家洗刷、缝补,男人们串门打牌、抽烟。
本季主要捕龙虾,每天能捕五十多斤到百来斤,我们的晚餐便是辣炒龙虾。段龙景端出一面盆昨天的战绩,掰开一只“大个子”蜷曲的身体,“这种银白色肚皮的龙虾肉质最好,别的地方不多,鄱阳湖水好才有”。
下午的棠荫村热闹许多,成群的商贩轻车熟路前来进货,桂鱼、凤尾鱼可出至七八元一斤,鲤鱼、鲫鱼也要两三元,这时节段龙景每月能收入一两万元。
1998年的大洪水毁坏了棠荫村不少老建筑,但靠水吃水的滋润日子让多数村民舍不得离开。近年他们又在高处集资翻修了本地的三神庙,供奉“三大人”、“杨元帅”和“闲适将军”。段龙景不确定这将军是否真有“闲适”的名号,但他喜欢这个名字,就像喜欢村里的闲适生活一样。
隐于瓷
“为啥非要去三宝?”出租车师傅一边绕上狭长的山路,一边白问白答,“不过我也喜欢三宝。”
进了景德镇近郊的三宝村,还得往东南行十余里,才到“三宝国际陶艺村”。1998年,陶艺家李见深在这里买下了叫“四家里”的几幢老房子,建成一个陶瓷作坊院落。我们经过日夜撞击的古水碓,经过“干打垒”筑成的土院墙,经过碎瓷叠成的陶艺墙——融合断臂的观音、无头的菩萨、有裂纹的领袖像,甚至一块渣饼、一只碗底、一团变形的龙缸,破坏与重组成就了乡间的现代感——踏上半掩着瓷碗瓷片的路,向一座雕塑瓷堆叠成的小圆塔点头打个招呼,便到生活区。生活区、工作室、|尊物馆,三宝的三间房如此区分。
三宝于草木中长出了画廊、咖啡馆、餐厅和酒店,酒店之名恰如其分——“世外桃源”。斜靠在画廊外的沙发上,脚下是引流而来的淙淙小溪,野鸭吱嘎游过,手边喝的、用的自然是瓷碗,是那种最古朴粗稚的绿色。靠木桌,坐木椅,当地的木制农具静静待在角落,野趣天然。走进画廊,想到沈从文一本书的名字——《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正是李见深和各国艺术家的陶瓷作品,组成了其中的纷繁花色。 有一整间是李见深的作品,囊括“新官窑”系列瓷器和“新民窑”柴烧陶器。其中的雕塑马系列,暗含白驹过隙,又应和马年,被评论为“与完美相比,更像一种随意性的挥写”。浑厚古拙的美感源白三宝的柴烧。这种古老的陶瓷烧造方式以松木和杂木作燃料,在不同窑温的炙烤之下,产生无法预期的釉色变化和肌理效果。三宝柴窑初建于2000年,每天数十名工匠用古法生产陶瓷和制陶工具。学瓷者有福了,从拉坯、利坯、施釉、画坯到烧窑,他们在此能接触最地道的传授。此刻,三宝的驻场艺术家——德国人马丁正为明天的烧制紧张筹备。
作为主人,李见深对三宝的每个角落都百品不厌,最喜欢信步游荡之后与友人闲坐煎茶。这一天,他们取出日本淘来的古董茶勺,讨论杯中普洱以及手边一大袋土枇杷的口感。“我不怎么看书,但我看鸡,看蚂蚁,看新的蜜蜂飞来。”同座的书画家隋牟说李见深过的是“云里住,听水声”的好日子,“像个罗汉”,阅人阅世无数而始终真情流露。事实上,李见深是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的居士——“不过永远只是居士”。他放不下和陶瓷在一起的生活,“别人禅修是隐于山林,我是隐于瓷”。
在三宝观过陶艺制作,免不了生起追根溯源的好奇心:这些手艺原初的样子究竟如何?古窑的形态至今有何改变?陶土又从何而来?李见深说,答案在瑶里。这座古名“窑里”的小镇,是景德镇陶瓷的发祥地,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瑶里的高岭是闻名世界的陶瓷圣地,也是“高岭土”的命名地。就在这儿,我们见到了质纯的高岭土,它极白、极细,为陶瓷育下雅致的美人胚子。
瑶里观鱼也是胜景。一条长河贯通古镇,泥板桥、红木廊桥和钢筋水泥桥并列,横跨两岸。无论站在哪一方,都是俯而见鱼影,红灰肥瘦,各个“空游无所依”,才见水之青碧。坐落在这样秀美水景的边上,瑶里的吴氏宗祠显得特别男性化,宏大方正,上有正红吊顶,下围精雕玉栏,堂屋悬挂“孝廉方正”“望重儒林”等匾额,立碑上说其功用是“聚心议事”。总之,无论建筑还是精神层面,都呈现典型的明清气质。
原以为古窑址也会是这种“严阵以待”状。127条古矿坑、67座古窑址、149乘水碓、600处古作坊、100个古码头…一数量惊人,但它其实要可喜可亲得多。也许是因为时光造就的涣散和生活带来的懒散,毕竟靠在码头上乘凉、观鱼、淘米,就可以打发一整个下午。过桥,走在千米长的明清商业街上,在这条古徽州大道上的繁华商业街,乡民生活至今,也做些小吃和零售生意,叫氤氲几代的烟火气接续不绝。
江西旅行须知
到达
九江庐山机场和景德镇机场均有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地的航班。在当地旅行,租车是最好的方式。
气候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江西四季分明,雨量丰沛。风和日丽的春季和天高气爽的秋季都是旅行旺季,但在多雨的夏天,在庐山、都昌、景德镇一些不为人知的村镇里,仍能觅得不少避暑佳处。
酒店
隐匿于白云山谷的庐山白云山庄国际大酒店在走廊中也看得到瀑布,酒店中的游泳池是最为推荐的消闲去处。山水草木间的瑶里梅岭山庄周遭环境也极好,但硬件表现不太稳定,入住当日停水。地处景德镇的三宝国际陶艺村则在山水自然外多了些人文气,是陶艺文化学习、实践者的天堂,其中酒店、餐厅、咖啡馆一应俱全,尤其适合对陶瓷文化有一定兴趣的旅行者。
餐厅
美庐餐厅以精致手法做家常菜品,吃的是味道,也是历史感。而若是想寻觅味道正宗的传统江西菜,大福第私房菜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红烧小鳜鱼,堪称入口生香。
去处
美庐别墅的知己宋美龄将自己的品味蕴藉在了别墅内外无处不在的美感中,纵使游人熙攘,这里依然保有几丝宁谧气氛。由此步行至含鄱口,就可走近云里雾里。此行中更肃然的时刻发生在净土宗的发源地东林寺和白鹿洞书院。东林寺内设各种禅修课程,亦供有住宿、饮食;白鹿洞书院则能让你在严正的学堂中重读朱熹规训,重温静穆时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尽管不复从前磅礴,依旧比想象中更干净、辽阔。它将鹤舍村和棠荫村串起,前者徽派古建筑保存完好、细节丰富,民风非常淳朴;后者是鄱阳湖上少有外人踏足的地方,亦岛亦村。
同样值得驻留的村镇还有由一条长河贯通的瑶里镇,其中生活节奏极慢,随波缓流。
“山下太热了。”机场到庐山的路上,司机郑师傅对车窗外的天气一直不太满意,嫌暑气重——这也算热?我们笑笑,此时正是七月末,当日上海闷热如蒸笼。进入庐山地界,凉气袭来,郑师傅得意道:“到山上还能降下来,落雨之后更好。要我说,山上和山下就是两个世界,我们是开门见山、避暑天堂,他们嘛……”见大地
“初到恍然别造一世界者。”郑师傅一定认同白居易对庐山的体感。事实上,“庐山全年气温最高也就32℃,夏天山下盆地差不多有40℃,山上呢,刚过一半”。从曾祖父辈开始,郑家就在庐山牯岭镇安居,守着云雾“做神仙”。
牯岭镇海拔千余米,是庐山的商业带和居民区,三面环山,一面临谷。小镇中心牯岭街,名字被台湾的牯岭街沿袭,又跟杨德昌电影中的牯岭街一样,静水之下有暗涌。就像郑师傅说庐山,从“第四纪冰川”说起,最有兴味的还是那些与政治、人事更迭休戚相关的老别墅。赛珍珠写作《大地》的屋子、美式老酒吧、庐山会议期间用以举办舞会的基督教堂、抗日指挥官杨遇春的住所……但到底还是蒋家王朝的“夏都”——美庐别墅最为命运跌宕。
美庐由英国人兰诺兹勋爵始建于1903年,从1933年起,除去抗战八年,蒋宋夫妇几乎每年夏天都来这里居住,直至1948年的永别。1959年,也是夏天,毛泽东入住美庐——西式盥洗室因此安上一个蹲式马桶。
对照老相片,美庐曾经的侧墙被改为了正门,极适合晒太阳的台阶被拆除,蒋介石曾与马歇尔会谈的凉台卖起了旅游纪念品。但你还是可以追索一些含情脉脉的细节:蒋介石在巨石上题刻的“美庐”两字于动荡中幸存,宋美龄栽下的凌霄花依旧红英灼灼、勃发于墙。从别墅展览的藏品中,也可想见夫妇二人半隐居的神仙日子:宋美龄当年如何弹奏着那架德国制造的立式钢琴,如何阅读精装的英文书籍,又如何在云销雨霁后以《庐山溪流》为题,执笔作画。
精美的银质茶具和特别定制的“蒋”字万花瓷,则录下宾主尽欢的宴酣之乐。我们幸运地在美庐订到了近日一座难求的“蒋家宴”,其中有蒋介石钟爱的浙江奉化家乡菜——偏酸咸的雪菜鱼片和油亮不腻的蒋氏烧肉,也有庐山当地风味——竹筒石鸡、石鱼羹、如意石耳。每道佳肴的食材均取自自然,但做法精细。“隐居归隐居,吃、住、行却马虎不得,毕竟是现代神仙”。爽滑的芙蓉虾球、中西合璧的烤仔鸡和大米加赤豆仁蒸成的美龄松糕,都为郑师傅的观点做了极好的证明。
蒋宋夫妇用餐过后,有时会从美庐一路步行到含鄱口。这片半山上的空阔地横亘于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间,张着大口,似乎要鲸吞鄱阳湖水。在这里,远眺鄱阳湖波光帆影或者近瞻五老峰巍峨峻耸,总相宜。其上的望鄱亭日出时常人满为患,但郑师傅更推荐蒋宋夫妇反时而行的做法——观月,“有种仙风道骨的感觉”。
仙风道骨未必只在山间,山下的白鹿洞书院也是一部神仙话本。书院是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的场所,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被视为神鹿。“白鹿洞”之名则源自地势低凹、俯视似洞。李渤为官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后,扩建了青年时代的避暑庭院,至于朱熹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的苦心经营,都是后事了。
近一个世纪前,胡适也曾站在这儿,赞叹说:“(白鹿)洞外风景尚好。有小溪,浅水急流,铮淙可听。”而此时,书院熙攘的人潮几乎散尽,坐在仿宋的教室里,墙上的规训文字精简、言辞铿锵:“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苦修求真不再是唯一主题,反观自身后的片刻肃然就足够了。这是郑师傅最喜欢的山下,在这儿,“心静自然凉”。
在洋洋万言的《庐山游记》中,胡适将庐山三处史迹作一归结: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趋势;我们即将前往的净土宗发祥地——东林寺,则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趋势。
进寺正落雨,也顾不上许多,直奔慧远法师曾与荆州刺史辩论之处——“聪明泉”。但更想找寻而不得的是甘露坛。传说晋太元年间,慧远法师在此立坛授戒其间,天降甘露。三个多世纪后,远赴扶桑传法的鉴真第五次东渡失败,逗留东林寺。据井上靖在《天平之甍》中的描述,鉴真弟子授戒过程中又降甘露,“弄湿列席者衣着的露水,有黏性,呈紫色,其味比蜜还甜……始知甘露坛之名果然不虚”。
和来自湖北、着青衣布鞋的张居士闲聊了几句,方知在家人可以在东林寺“挂单”,上些佛法课。课毕,一些人“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另一些留下的加入“东林寺居士护法团”。事实上,东林寺的后勤工作,包括处理日常杂务,接待外来居士、游客等,多由护法团团员以义工身份承担。
天色将晚,我们从神仙传说抽身,沿山路向上,回到神仙生活。隐藏在庐山西麓白云谷中的白云山庄沿两侧山体顺势而下,呈马蹄形错落布置。在大堂附近的平台上,举目皆景。低头见金鱼浮游,抬头看云起云落,或者只是喝茶,举杯闭目间,大雾突降,连近前的桌子也模糊了。只是放下杯子的瞬间,雾又忽散,让你疑心方才的模糊是否只是一时的恍惚。
手中茶,十有八九是云雾茶。这种生长于本地山石间的茶叶,据传最早由东林寺的僧人偶然摘得。经过整年近两百天云雾的浸润,茶叶肥美,回甘清甜,再配上本地老字号梁义隆的桂花茶饼,酥脆芬香,口感细密,饼之“重”与茶之“轻”正互补。在平台上,可以望见半空中一座玻璃房,那是白云山庄引以为傲的泳池。过足口瘾之后,来这儿畅泳半小时,任由三墙落地窗将你与天地拉近距离,一次次游过去,像是听了山的召唤,那玻璃便也化了雾。
郑师傅和白云山庄常来常往,他道附近另有一处秘境,在山庄外步行百米处。我们沿路而下,栈道上花草簇然,小瀑布直奔地面,地上一块大石,上书“白云深处”。白云山庄已匿于山间,无论从环山公路,还是从如琴湖、龙潭等景点,都不得望见。这一小境更藏于山重水复中,又挪用江南园林的移步换景和曲径通幽,使封闭峡谷中的视野无限开阔。时间在这“深深深几许”中停滞,我们不敢多留,担心出去后已是“山中一日,人间千年”了。 湖居岁月
来访前粗看了鹤舍村的照片,老房子、大池塘,想来定是个偏僻乡下。但从九江驱车过来,在苏山乡的小路口拐了个弯,经过几排商品房,竟毫无过渡地直接穿越到了明清。大池塘在村子中央,白发老翁和青年男子临塘垂钓,皆低头不语,有种古典的静寂。
很快有村民过来攀谈,得悉我们的来意,叫来“袁老师”。袁老师之前是苏山乡主管文化宣传的副乡长,退休后,复得返自然。“你们赶上了好时候,今天是祭祖的日子”。袁老师引我们一路前行,眼前的十八栋徽派民居呈“厂”字形排列,户户相通,下雨跑路不怕泥泞。村民称之为“祖厅”的宗祠夹在其间,大门两壁题有“卧雪家风”字样,此族训来白先祖袁安公的清廉爱民事迹。
祖厅为三进屋,最里间是祭拜处。正中供奉一张“始祖辕涛塗像”,为画像做背景的是满墙白板——按族谱排列的亡者名目。说话间,来祭拜的村民已在外首“噼噼啪啪”放起鞭炮,又在门口大香炉燃香敬天地。随后,有人在祖先像旁敲响一声磬,为祖宗敬上香火,供好饭菜。就连门边的小香炉也不忘插上一支香,是为追怀东晋时羽化而去的鹤仙——他是鹤舍村名字的由来。
让祖先吃饱后,各家才回去开家宴,袁老师热情邀我们到他家入席。吃着红枣绿豆馅的甜粽,我也得以观察青砖黑瓦、飞檐绕角之内的精妙。鹤舍的屋子有大八间、小八间之分,差别在于前者有里、外两个天井,后者仅一个。每座屋子有三间两厢,包括两间正房和一间客厅。进门即见天井,天光正下方的方池子用以接雨接水,是为“阳沟”,使“四水归堂”,阳沟内有泄水的暗道,即“阴沟”。阳沟里通常会放只乌龟,以通阴沟。水从阴沟流到屋外的大池塘,又流到村外的小溪,终归天地。
袁老师让我们注意房子的细节,它们在辰光流变中顽强存活。在某些屋子的玻璃窗边,可见一指宽的缝,这是最早的窗户,其外细如缝,内里宽广,如在墙体上嵌了一个梯形体。屋内房梁交接处存有石雕“狮撑”,他特地强调,石狮口中的铃铛并非嵌入,而是与狮头共同雕刻而出,可见工艺精湛。村子虽都是熟面孔,也有土法防盗设计:每家的门闩都有特别机关,非自家人不能开启;早前,进村要先进城门,再进直通各家大门的巷道,而巷道上还有道总门,入夜即关闭。此刻,一只黑色肥土鸡正向巷道门摇摆走去,袁老师说,这个场景曾出现在电视剧《聊斋》中。
饭后消食散步,意外撞见一栋欧式小洋楼,说是清末开明的生意人所建。城堡般的外墙、哥特式的屋顶,显然是个外来媳妇,矗立此间,有点儿傲气,又有点儿无所适从。它倚着边上一幢普通小楼,楼面上残留“油盐杂货”的繁体字印,门楣上大大咧咧涂着“工农联盟”。一个个相继取代彼此的时代,在此以遗物的形式握手言和。
奇怪的是,这些无所用处的东西能安然保存,有用的、常用的,却消失得没有踪影。比如我们经过的中学校舍,袁老师说这儿曾是老学舍“浣香斋”。鹤舍成村伊始,就宣扬儒学,以耕读传家。清初村里盖了一栋四合院式的学舍,广纳乡里乡外学子。但就在前几年,村里希望学校有个教学楼,便把浣香斋“就地正法”,改建为两层楼房。
官方主导的改建,同样出现在周溪镇的棠荫村:为营造“度假村”整体风貌,由政府出钱补助,各屋加盖尖顶。在鄱阳湖上遥望棠荫村时,这尖顶便勾画了村子的轮廓。村在岛上,进村先坐船。从含鄱口看鄱阳湖,浩瀚湖面与天地相连;身处湖中,大江大河的伟岸则与自身相连。而今正是丰水季,浪涌波腾,近岸的芦苇丛中,“鹬鹳低飞鹤鹭翔,野鸭寻鱼鸥击水”。山峦起伏间却是出奇安静,偶有渔船飘零驶过。渐渐地,山远了,棠荫村细节毕现。
在村口遇见的“85后”村民段龙景自告奋勇,成为我们的新向导。他的故事和村中的多数年轻人相似:11岁起跟着父亲上鄱阳湖捕鱼,很陕觉得捕鱼“没出息”,外出打工,做了几年木匠,被差来喝去多了,越发惦记渔村小日子的自由,回来做了自己的老板。现在,他和妻子守着一大一小两条渔船,每日工作松弛有度:凌晨四点半出门,开船至前一天撒网的水域,开始收网;渔获五六个小时后,重新撒网;完毕,即刻返航,回村迎接下午的悠长时光。而在今天这个祭祖日,全村停工一天,女人们在家洗刷、缝补,男人们串门打牌、抽烟。
本季主要捕龙虾,每天能捕五十多斤到百来斤,我们的晚餐便是辣炒龙虾。段龙景端出一面盆昨天的战绩,掰开一只“大个子”蜷曲的身体,“这种银白色肚皮的龙虾肉质最好,别的地方不多,鄱阳湖水好才有”。
下午的棠荫村热闹许多,成群的商贩轻车熟路前来进货,桂鱼、凤尾鱼可出至七八元一斤,鲤鱼、鲫鱼也要两三元,这时节段龙景每月能收入一两万元。
1998年的大洪水毁坏了棠荫村不少老建筑,但靠水吃水的滋润日子让多数村民舍不得离开。近年他们又在高处集资翻修了本地的三神庙,供奉“三大人”、“杨元帅”和“闲适将军”。段龙景不确定这将军是否真有“闲适”的名号,但他喜欢这个名字,就像喜欢村里的闲适生活一样。
隐于瓷
“为啥非要去三宝?”出租车师傅一边绕上狭长的山路,一边白问白答,“不过我也喜欢三宝。”
进了景德镇近郊的三宝村,还得往东南行十余里,才到“三宝国际陶艺村”。1998年,陶艺家李见深在这里买下了叫“四家里”的几幢老房子,建成一个陶瓷作坊院落。我们经过日夜撞击的古水碓,经过“干打垒”筑成的土院墙,经过碎瓷叠成的陶艺墙——融合断臂的观音、无头的菩萨、有裂纹的领袖像,甚至一块渣饼、一只碗底、一团变形的龙缸,破坏与重组成就了乡间的现代感——踏上半掩着瓷碗瓷片的路,向一座雕塑瓷堆叠成的小圆塔点头打个招呼,便到生活区。生活区、工作室、|尊物馆,三宝的三间房如此区分。
三宝于草木中长出了画廊、咖啡馆、餐厅和酒店,酒店之名恰如其分——“世外桃源”。斜靠在画廊外的沙发上,脚下是引流而来的淙淙小溪,野鸭吱嘎游过,手边喝的、用的自然是瓷碗,是那种最古朴粗稚的绿色。靠木桌,坐木椅,当地的木制农具静静待在角落,野趣天然。走进画廊,想到沈从文一本书的名字——《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正是李见深和各国艺术家的陶瓷作品,组成了其中的纷繁花色。 有一整间是李见深的作品,囊括“新官窑”系列瓷器和“新民窑”柴烧陶器。其中的雕塑马系列,暗含白驹过隙,又应和马年,被评论为“与完美相比,更像一种随意性的挥写”。浑厚古拙的美感源白三宝的柴烧。这种古老的陶瓷烧造方式以松木和杂木作燃料,在不同窑温的炙烤之下,产生无法预期的釉色变化和肌理效果。三宝柴窑初建于2000年,每天数十名工匠用古法生产陶瓷和制陶工具。学瓷者有福了,从拉坯、利坯、施釉、画坯到烧窑,他们在此能接触最地道的传授。此刻,三宝的驻场艺术家——德国人马丁正为明天的烧制紧张筹备。
作为主人,李见深对三宝的每个角落都百品不厌,最喜欢信步游荡之后与友人闲坐煎茶。这一天,他们取出日本淘来的古董茶勺,讨论杯中普洱以及手边一大袋土枇杷的口感。“我不怎么看书,但我看鸡,看蚂蚁,看新的蜜蜂飞来。”同座的书画家隋牟说李见深过的是“云里住,听水声”的好日子,“像个罗汉”,阅人阅世无数而始终真情流露。事实上,李见深是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的居士——“不过永远只是居士”。他放不下和陶瓷在一起的生活,“别人禅修是隐于山林,我是隐于瓷”。
在三宝观过陶艺制作,免不了生起追根溯源的好奇心:这些手艺原初的样子究竟如何?古窑的形态至今有何改变?陶土又从何而来?李见深说,答案在瑶里。这座古名“窑里”的小镇,是景德镇陶瓷的发祥地,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瑶里的高岭是闻名世界的陶瓷圣地,也是“高岭土”的命名地。就在这儿,我们见到了质纯的高岭土,它极白、极细,为陶瓷育下雅致的美人胚子。
瑶里观鱼也是胜景。一条长河贯通古镇,泥板桥、红木廊桥和钢筋水泥桥并列,横跨两岸。无论站在哪一方,都是俯而见鱼影,红灰肥瘦,各个“空游无所依”,才见水之青碧。坐落在这样秀美水景的边上,瑶里的吴氏宗祠显得特别男性化,宏大方正,上有正红吊顶,下围精雕玉栏,堂屋悬挂“孝廉方正”“望重儒林”等匾额,立碑上说其功用是“聚心议事”。总之,无论建筑还是精神层面,都呈现典型的明清气质。
原以为古窑址也会是这种“严阵以待”状。127条古矿坑、67座古窑址、149乘水碓、600处古作坊、100个古码头…一数量惊人,但它其实要可喜可亲得多。也许是因为时光造就的涣散和生活带来的懒散,毕竟靠在码头上乘凉、观鱼、淘米,就可以打发一整个下午。过桥,走在千米长的明清商业街上,在这条古徽州大道上的繁华商业街,乡民生活至今,也做些小吃和零售生意,叫氤氲几代的烟火气接续不绝。
江西旅行须知
到达
九江庐山机场和景德镇机场均有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地的航班。在当地旅行,租车是最好的方式。
气候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江西四季分明,雨量丰沛。风和日丽的春季和天高气爽的秋季都是旅行旺季,但在多雨的夏天,在庐山、都昌、景德镇一些不为人知的村镇里,仍能觅得不少避暑佳处。
酒店
隐匿于白云山谷的庐山白云山庄国际大酒店在走廊中也看得到瀑布,酒店中的游泳池是最为推荐的消闲去处。山水草木间的瑶里梅岭山庄周遭环境也极好,但硬件表现不太稳定,入住当日停水。地处景德镇的三宝国际陶艺村则在山水自然外多了些人文气,是陶艺文化学习、实践者的天堂,其中酒店、餐厅、咖啡馆一应俱全,尤其适合对陶瓷文化有一定兴趣的旅行者。
餐厅
美庐餐厅以精致手法做家常菜品,吃的是味道,也是历史感。而若是想寻觅味道正宗的传统江西菜,大福第私房菜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红烧小鳜鱼,堪称入口生香。
去处
美庐别墅的知己宋美龄将自己的品味蕴藉在了别墅内外无处不在的美感中,纵使游人熙攘,这里依然保有几丝宁谧气氛。由此步行至含鄱口,就可走近云里雾里。此行中更肃然的时刻发生在净土宗的发源地东林寺和白鹿洞书院。东林寺内设各种禅修课程,亦供有住宿、饮食;白鹿洞书院则能让你在严正的学堂中重读朱熹规训,重温静穆时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尽管不复从前磅礴,依旧比想象中更干净、辽阔。它将鹤舍村和棠荫村串起,前者徽派古建筑保存完好、细节丰富,民风非常淳朴;后者是鄱阳湖上少有外人踏足的地方,亦岛亦村。
同样值得驻留的村镇还有由一条长河贯通的瑶里镇,其中生活节奏极慢,随波缓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