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幽兰操》谈《孔子》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tta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幽兰操》只有短短的六十四个字,却韵味十足,汲取了史诗与英雄传说的浩渺气质,带着兰花冷漠的美艳,但又说着人生的变动和永恒。这首古琴曲也正好应和了影片一以贯穿的东西——孔子作为一个“人”拥有的兰一样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也正是因为对于这般品质和情操的执着,使他跨越了凡人和圣人之间的那条线。
  [关键词] 《幽兰操》 《 孔子》 圣人 凡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22
  
  对于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原本是没打算去细细品读的。倒是其主题曲《幽兰操》在观影之前就已百听不厌。起初是缘于对演唱者的喜爱,却以被影片基调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所震撼作为结束。
  也许我是一个不热衷于情节的观影者。我不爱关注故事本身,却爱体味故事背后的人格或人性,亦或是意味、精神。所以我不认为此影片让孤陋寡闻的我通晓了诸如“夹谷会盟”“隳三都”“子见南子”“陈蔡绝粮”的历史故事,我感知到的是作为一个“人”的孔子,更是作为一个对于“仁者爱人”,对于“礼治”,对于“大同”,对于“和”的理想在逆境中坚守着的孔子。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许不在于他的丰功伟绩,也不在于他的学富五车,而正是在于他对“祖宗珍视而为后世子孙所需要”的思想的传承与坚信和最后那份坚守。圣人本是凡人。圣人与凡人的差别有时候真的只在于一线之间。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正所谓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在鲁国受到齐国的威胁之时,孔子对于礼治和天下大同的坚守没有得到鲁王的支持。“世上只有成败,仁与不仁,那只是说辞。”鲁王的话无疑伤了孔丘的心。鲁王又引用其先师老子的话“无为方能无不为”来劝诫孔丘。可孔丘与先师老子的心灵对话中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先生的道是大象无形,超然物外,无限于世间,而我的道则在人间。”孔子的道始终是在人与社会的范畴内里考虑问题的,他的理想与信念是天下之大同与和谐。在那个纷乱的年代,是个以成败论英雄的年代。鲁王的话没有错,孔丘的理想也没有错。两者的区别却是在于是利于当下还是利于后世万代。然而孔子之所以为孔子,正是因为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都在于“子孙之昌”。
  “隳三都”的最终失利更是使孔子被鲁王弃用。孔子离开故土之时,颜回是他的第一个追随者。这时,我们的孔圣人惆怅了,彷徨了。他问弟子,自己究竟错在哪里。颜回直言不讳地说,错在把自己的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王身上。然而“文王梦熊”般 “王者求贤,贤遇明主”的理想境界怎能不被身为鲁国人的孔丘所向往呢?
  无妨。兰香所及之处,所有花香都黯淡无味,并成为兰香的一部分,众多的花香拱卫着兰香。兰花的芬芳,远而不淡,近而不浓,幽幽的从中心向八方输布。兰是香中之王,如果没有人认识到而不去采摘佩戴他,对兰花而言,又有什么妨害呢。正如孔子与弟子颜回的对白,“如果人不能够去改变世界,那么就应当去改变自己的内心”, 被鲁王所弃,并没有令孔子的理想有丝毫的动摇。反而改变了自己的内心,转换了为理想而努力的方式。这便是对坚守理想的一次升华。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兰,只为王者而香。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东南西北,四方都走遍,孔子虽然像香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却也在积极地寻找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机会。然而兰一旦被王者采摘佩戴,定会让其清雅的芬芳和其间蕴含的思想如日月般光耀,润泽社会,润泽百姓。可是,哪个王可以真正理解孔丘呢?却是一个女人,一个有着淫乱历史的女人似乎懂得了他。
   “夫子真的把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看得这么重要么?”“我的信念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的对白和孔丘坚定的眼神仿佛净化了这个淫乱成性的女人的心灵。这女子更是仿佛是有灵性的,接着说出了让孔丘也为之触动的话:“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接着便是南子与孔丘互相对坐行礼的长镜头,也是这部影片中最让我触动的一个镜头。这是互相尊敬的行礼,更是互相理解的行礼。南子好像是影片中最接近孔丘内心理想的人。这般“知己”实属不易。影片中这样的设计,也将各国君王将相大大地讽刺了一番,为何一个淫乱的女子能够懂得和接近孔丘的信念,而他们却没有一个人能做到?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雪霜铺天盖地,在树冠上积起厚厚的一层。虽是冬天,但看起来万物都像更加茂盛了一样。严寒中,兰的花蕾,静静的孕育和等待,在忍耐中积累。兰之所以有王者之香,是因为在寒冬中孕育了花蕾。
  孔子63岁那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但陈国、蔡国派人将孔子围困在野外,阻止其见楚昭王。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这便是影片中讲述的“陈蔡绝粮”的故事。“兰历苦寒而成其香”。孔丘对于理想的坚持不管是在多么艰辛的环境下都显得那么地坚定和努力,其思想如兰一般在苦难中孕育,却愈发显得格外香醇。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如果人们能明白这是君子应该遵守的道理和法则,那么后世子孙必定昌盛。鲁王在齐国大兵压上的威逼下,终于决心请孔丘回国。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作为人的本性,也看到了孔子的非凡之处。弟子们知道可以结束颠沛流离回到自己家乡的时候,是多么的兴奋与喜悦。然而我们的孔圣人这时却是冷静的,他提出了条件,回去可以,但只是讲学而不问政事。君王为了明哲保身和功在当下,只会以成败来选择对“仁政”和“礼治”的支持与否。我想孔丘明白,君王的做法无可厚非,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改变。但功在千秋,有利于长久的现世才是孔子想要达到也坚信会达到的目的。
  《幽兰操》只有短短的六十四个字,却韵味十足,汲取了史诗与英雄传说的浩渺气质,带着兰花冷漠的美艳,但又说着人生的变动和永恒。这首古琴曲也正好应和了影片一以贯穿的东西——孔子作为一个“人”拥有的兰一样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也正是因为对于这般品质和情操的执着,使他跨越了凡人和圣人之间的那条线。
  白发苍苍的孔丘抱着那本《春秋》说:“人们理解我,是因为它;人们误解我,也是因为它。”的确,人们听闻孔子的思想有益于当下生计便听之从之,须牺牲当下利益便不能认同;即使是君王,在孔子的所推崇的“仁”可以帮助其夺取城池时便听之从之,在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便弃用之。这也许就是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他人之所以为凡人的道理所在吧。凡人接受圣人的思想,但很难完全理解圣人。如南子这般与孔圣人的心灵有了短暂的聚焦点已是非常不易了。
  整部影片史诗般的呈现的确没有引人入胜的效果,观看时不免觉得枯燥乏味。对于“隳三都”和“子见南子”这样有争议的事件的选用是否恰当,叙述得是否到位也有待评说。可是,无论是影片开头的盛水器水满则溢的空镜头,还是孔子与他人的对白,无不给观者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间。这样的“留白”带给观者的是深邃的思索。
  正如《孔子》小说原作者何燕江和导演刘枚所言。他们想给观众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去掉圣人光环的孔子,一个能被当下的现代人了解和理解的孔子。我想,我们更需要思索的是,孔子的思想和对于其理想和信念的坚持意义到底何在?对于现今社会,意义何在?对于当今的中国,意义又何在?
  在世界上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学习和提倡儒学,建立孔子学院的今天,在中国大力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中国的今天,我们能否从这部《孔子》中体味到什么?不管是重塑儒家礼学,打破西方话语权独占鳌头的格局,还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都不仅仅是口号和呼吁,而是我们当代人,特别是当代年轻人需要思索和努力力行的,这正是我们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也许,这正是这部影片,也是在凡人与圣人之间,在被理解与被误解之间的孔子真正想给我们的东西吧。
  附:《幽兰操》的歌词改自韩愈的《猗兰操》,为电影《孔子》主题曲。 词作者杏林春熙法兰文化沙龙,曲作者讴歌。孔子一生,所著经典有二,一为有字之书,是为儒家经典;二为无字之书,兰是为其要。今杏坛春熙试改韩愈之作,而重修《幽兰操》以表孔子所遗天书之理。
  猗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幽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参考文献
  【1】姚斯,走向接受美学[A],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杜,1987.
  【2】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3】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郭阳,1986,女,江苏,汉族,上海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
其他文献
[摘要]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看了不少,在她的众多作品中,我最钟意的还是她那篇短小精悍的散文《爱》。这是一首凄美的散文诗,全文总共320个字,文字质朴,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暖暖的情意,多少次重读都觉得蕴义深远。挥卷沉思,似乎心也跟随者张爱玲描述的那个场景,去感受那一生遗憾的际遇与滞留在心底的那一抹暖色。  [关键词] 张爱玲 散文 《爱》 缺憾 暖色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看了不少,在她的众多作品中,我最钟意
[摘要]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获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没有宏大的场面和唯美的画面,恰恰凭借一个简单的故事折射出丰富的内容,在瑞茨、纳德等人“罪”与“罪”的挣扎中引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度观众的思考:现代社会,人们只有坚守信仰才能通往真正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罪”与“罚”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宗教信仰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201
【作者简介】陈怡泉,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港台电影、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恋恋风尘》剧照 谈起台湾电影新浪潮,熟悉亚洲电影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场发生在1982-1987年间的电影运动,除了全面提升台湾电影的文化品格,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现代化与国际化。而此前,台湾电影更多沉浸在“政宣”、“武侠”与“言情”中,虽有过新风,却从未真正变革。而这场新浪潮,则将人们的
【作者简介】李赛可,女,湖南益阳人,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媒介批评与话语、传播与社会、新媒体、影视文化产业等方面研究。【基金项目】一、作为神话制造者的电影符号系统  从符号学视角来看,电影作为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体系,其意指行为与社会文化心理结合在一起。因为符号不仅简单地明示某物,还通过占有符号产生“内涵”(connotation)。这种符号与内涵共生形成特殊信息的现象被称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鸟巢”,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古国用一场恢宏壮丽的广场艺术震撼了世界。诗情画意的意境;绚烂多彩的影像,使观看了电视转播的全世界的观众在记住了张艺谋的同时。也不由得问:谁制造的光色幻影?沙晓岚这个名字也因此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灯光设计被全世界的观众及业内人士称作“光与影的神话”,而这个神话,也使得沙晓岚跻身国际级灯光设计
2008年,许鞍华执导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华语电影,与这几年来过度热闹浮躁的大片之风完全不同,效果是异常的好。《天水围的日与夜》成为2008年香港最值得欣赏的电影。作为一部电影,其预算低得可怜。也因为成本的限制,影片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视听语言,甚至显得粗糙简陋,也放弃了能够煽情的段落细节,但当我们接触这部电影时,却很容易被这种简单朴素的真情所吸引。影片的画面和调度虽然看上去显得有些
[摘要] 《死亡诗社》讲述了富有激情的基廷老师对学生的引领和学生尼尔由于父亲的强烈干预导致自杀的故事,影片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应该是用爱传递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完美教育的开端。对孩子只有让爱和灵魂产生共鸣,才能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 《死亡诗社》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爱与灵魂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26  一、 引
[摘要] 抗战给中国妇女带来实际性的解放,但妇女解放在解放区却呈现出不均衡性,这一时期关注女性的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对女性翻身解放的描述,一种是对受苦受难的女性的关注。  [关键词] 女性地位 翻身解放 婚姻观 贞洁观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5.054    狂飙突进的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妇女思想解放的先河,但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和封建势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使人民的生活日益丰富,动漫作为一种新型文化产业以各种方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动漫杂志上的漫画插图,电视电影中的动画形象,互联网上的Flash 动画,手机里的彩信动画,电脑游戏中的动漫形象,以及商品商标、吉祥物的动漫形象都逐渐丰盈、娱乐着人们的生活,为大众所喜爱,人们对动漫的喜爱也促进了动漫文化产业的壮大。科技的迅猛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结合,让
【作者简介】  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剧照 中国动画曾经拥有辉煌的历史,涌现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形象,比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三个和尚》中的和尚、《哪吒闹海》中的哪吒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探索民族形式之风”的过程中,运用多种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动画形象,这些各具魅力的传统艺术形式与其承载的民族文化促使中国动画形成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风格,造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