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 两全其美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g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新世纪需要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跟不上时代步伐。2000年新年伊始,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减负”大潮滚滚而来。作为教师,应明确减负的目的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从整体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那么,落实到语文教学上,又该怎样才能使“减负”与“增效”两全其美呢?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四个环节: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是“减负增效”的起点
  学习兴趣是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双向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情境,不仅能使学生与教师感情共鸣、思维共振,而且能使学生满怀学习的激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为此,教师首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喜欢你,进而喜欢语文课,即让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有疑敢问,有话可讲,形成一种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减负增效”保驾护航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小语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也明确指出:小语教学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由此看来,提倡素质教育,真正使“减负”起到“增效”的作用,就必须重视养成教育。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提高语文水平,就得从基础知识抓起。语文基础知识十分丰富,无论是字、词、句、篇,还是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它们既各有小系统,又彼此联系,是一个立体网络式的开放结构。并且是一门基础学科,所以当代语文教学就应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动自觉地丰富积累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注重方法指导,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法国著名教育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教师的教学要从教会学生学习出发,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首先,教会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
  其基本步骤及要求是:1、预习。通过预习,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结构,找出并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思考课后问题,并在未弄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便于课堂上交流。2、上课。上课时专心听讲,主动质疑,自觉存疑,积极议疑,共同解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3、复习。通过复习,及时查漏补缺,温故而知新。
  其次,教会学生学习的各种方法
  如朗读的方法、字典的使用方法、课堂记录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文章谋篇的方法等。只有学会了学习方法,才能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成为研究者、发明者和探索者。”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选学习方法,自己质疑,相互解疑,进行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上体现学生主体、学习主动、参与学习语言的方法很多,如:
  ⑴、默读勾划法
  如《丰碑》中第七自然段,用不同符号标记冻僵的老战士的动作、神态、衣着,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老战士的形象,为后面反映军需处长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品质作铺垫。《桂林水山》中第二、三自然段通过默读分别勾划出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结构特点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⑵、讨论法
  在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和教学重点之处,运用共学理念,相互帮助,提高效率。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出示用大字抄写的部分修改稿,然后组织学习小组讨论:看看叶圣陶先生在哪些地方修改了,是怎样改的,为什么要这样修改?通过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发现、自己的体会,从而体会到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并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⑶、读的形式多样化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读顺、读通、读熟,去体验弄懂。不同目的,应采用不同的形式读。齐读不宜思维,初读时宜默读,朗读时应先个别后齐读。还有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设身处地,引起情感共鸣。
  总之,我们应有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用素质教育思想、理念指导教学,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注重习惯培养,把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作者单位:613100四川省井研县集益小学)
  
其他文献
随着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工作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探索性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新课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下面,谈谈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艺术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东西或问题产生
期刊
欣赏古诗词的过程就是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的审美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通过诵读吟咏、探究意象、品味语言、联想想象四步来实现。    一、诵读吟咏,欣赏古诗词的音乐美    《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想感知古诗词中的形象,理解古诗词中的内容,领悟古诗词中的情感,诵读吟咏是首要的。就是要认真地做好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
期刊
《荆轲刺秦王》是高一新编语文课本中第一篇长篇文言文,此文中的各类知识点很多,以下仅就其中的“易水送别”一节来浅析一番,意在小中见大,举一反三。“易水送别”一节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
期刊
语文学科学生学的情况及教师教的情况如何,要通过语文考试进行检测。语文考试的目的在于推动语文学习,改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见语文考试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考试后大多数教师往往忽视了试卷的分析,不能很好的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因此,我在这里浅谈一下语文试卷的分析。    一、认识分析的作用    考后语文试卷分析是在考试后对语文试题及学生做题情况所做的分析。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主要看学生是否善于“说”。学生的“说”,不仅是课堂“活”起来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等的重要手段。    一、鼓励为主,让学生敢于说    初中生虽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但由于教师评价的不当,中学生自尊心的
期刊
小学语文大纲提出:小学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学科的任务,大纲提出:“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等等”。语文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这肯定是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小学语文大纲(试用)》中,对思想教育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学科的教学目的,大纲提出:“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但是,在教学实践中,
期刊
新课程呼唤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不仅是心理素质的核心,而且是整体素质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2l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每个公民接受终身教育的永恒的课题。自我教育不仅覆盖教师、学生和各管理人员.也覆盖着学校的各个学科。  具体来讲,初中语文学习怎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呢?让学生制定计划,设计自己的生活目标、学习目标、人生目标;确立“座右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积累格言警句,给自己充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考生往往感到头疼,产生畏惧心理,迟迟难以下笔,或答非所问。现介绍几种方法,不妨在平时的训练中,以法解题,效果会更好。    一、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    1、审标题,搜取信息。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期刊
美育指利用美的因素,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应当充分利
期刊
现代作家冰心曾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美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他们道出了读书的好处,读书对人的影响,对人心灵的塑造。那么,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一、从要我读到我要读    其本质就是教师启发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阅读愿望,使阅读成为他们自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