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四步法”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sk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作家冰心曾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美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他们道出了读书的好处,读书对人的影响,对人心灵的塑造。那么,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一、从要我读到我要读
  
  其本质就是教师启发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阅读愿望,使阅读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通过阅读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自己成为修养良好的人。此外,从提高自我写作能力来看,阅读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因为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进入阅读领域的向导。只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把阅读行为化作自我内驱力——主动阅读,从而实现第一次转变,从要我读到我要读,并为下一次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从我要读到我爱读
  
  指的是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从“我要读”的愿望、决心提高到“我爱读”的境界,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多疑、善问,正是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一个突破口。其次,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当一回小老师。青年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适时地给予他们一些表现机会,对推动他们主动阅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主动积极性。强化激励,优化环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另一法宝。在阅读活动中,老师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从我爱读到我会读
  
  从“爱读”出发,通过阅读实践达到“会读”的境界,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当代学生需要读的作品委实太多了,这就需要教会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建立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就读年级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阅读计划,目的是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计划性和操作性。在执行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制订的计划加以督促落实,收查读书笔记、召开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札记是常用的方法。其次,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力保证。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向同学们提出要求。1、掌握快速阅读文章的技巧:①阅读时,必须明确阅读的目的和任务,以此来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②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把握阅读过程的策略:包括辨明文体;认识领会标题及注释对文章内容的提示或概括作用;学会抓主旨语句等。2、学会积累式阅读。要求学生坚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通过教师推荐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训练。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并探索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此外,教师还须经常表扬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形成良好的爱读和会阅读习惯。
  
  四、从我会读到我读懂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规律,目的还是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实现从“我会读”到“我读懂”的转变,这是根本。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首先,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我常用以下训练方法,以课文例子所负载的语文知识点和规律为依据,有意识地选择同类型阅读材料,训练所学的语文技巧。其次,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摘录,写好随感。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关系。学生借助这些技术来控制自己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同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读物的长处,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这样,使学生养成不动笔不阅读的习惯,积少成多,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大大提高。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钓鱼”。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实现阅读过程的“四个转变”,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会读书的本领,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416700湖南省永顺县勺哈中心完全小学)
其他文献
韩非的《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含有劝喻色彩的优秀文章。蔡桓公刚愎自用、固执过分、自信过度,不听神医扁鹊的诊断、规劝,造成病情逐渐恶化,由“疾在腠理”,慢慢过渡到“病在肌肤”、“病在肠胃”了。到了这个时候,他的“病”仍然是有药可治愈的,但可悲可怜的是他仍是“不悦”,还是不肯去医治。如此下去,到最后“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不幸最终发生了“桓侯遂死”。  桓侯不幸病死,是否就是因为“讳疾忌医“
期刊
随着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工作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探索性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新课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下面,谈谈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艺术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东西或问题产生
期刊
欣赏古诗词的过程就是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的审美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通过诵读吟咏、探究意象、品味语言、联想想象四步来实现。    一、诵读吟咏,欣赏古诗词的音乐美    《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要想感知古诗词中的形象,理解古诗词中的内容,领悟古诗词中的情感,诵读吟咏是首要的。就是要认真地做好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
期刊
《荆轲刺秦王》是高一新编语文课本中第一篇长篇文言文,此文中的各类知识点很多,以下仅就其中的“易水送别”一节来浅析一番,意在小中见大,举一反三。“易水送别”一节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
期刊
语文学科学生学的情况及教师教的情况如何,要通过语文考试进行检测。语文考试的目的在于推动语文学习,改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见语文考试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考试后大多数教师往往忽视了试卷的分析,不能很好的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因此,我在这里浅谈一下语文试卷的分析。    一、认识分析的作用    考后语文试卷分析是在考试后对语文试题及学生做题情况所做的分析。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主要看学生是否善于“说”。学生的“说”,不仅是课堂“活”起来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等的重要手段。    一、鼓励为主,让学生敢于说    初中生虽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锐气,但由于教师评价的不当,中学生自尊心的
期刊
小学语文大纲提出:小学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学科的任务,大纲提出:“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等等”。语文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这肯定是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小学语文大纲(试用)》中,对思想教育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学科的教学目的,大纲提出:“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但是,在教学实践中,
期刊
新课程呼唤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不仅是心理素质的核心,而且是整体素质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2l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每个公民接受终身教育的永恒的课题。自我教育不仅覆盖教师、学生和各管理人员.也覆盖着学校的各个学科。  具体来讲,初中语文学习怎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呢?让学生制定计划,设计自己的生活目标、学习目标、人生目标;确立“座右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积累格言警句,给自己充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考生往往感到头疼,产生畏惧心理,迟迟难以下笔,或答非所问。现介绍几种方法,不妨在平时的训练中,以法解题,效果会更好。    一、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    1、审标题,搜取信息。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期刊
美育指利用美的因素,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应当充分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