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决定农业、农村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做好“三农”电视新闻就要抓住农民这个决定因素,多为农民服务,多为农民着想,多反映农民的呼声,多争取老百姓的参与,一句话,就是要做到心中有农民。
第一,新闻工作者在调查研究、确定选题时要做到“心中有农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模式,农村生活呈多元化发展,也为我们的新闻报道提供了挖掘不尽的素材。结构调整、订单农业、高科技知识在农村的使用、加入世贸组织后农村的新变化、农民“洗脚上田”办企业、老板弃商务农、劳务输出等都是在改革大潮中农村涌现的新鲜事,这些新鲜事的主角都是农民,只在数字、会议、总结等一般性工作情况里打圈子,心中没有农民,不把镜头对准农民是写不出好新闻的。例如记者到农村采访禁烧秸秆的宣传落实情况时,没有急于拍摄村级干部是如何做工作的,而是走入农民中间,仔细询问他们的想法、看法,经过采访发现有一个村不但没有焚烧现象,还有部分农民在收购麦秸,原来他们引入了秸秆青贮技术,用秸秆发展养殖业,更有心灵手巧者利用麦秸编织成各种工艺品卖给城里人,记者敏锐地觉察到这是农民寻找致富门路、提高经济效益的创举,便从这个角度采写了《秸秆成为香饽饽》的报道并配以编前话,新闻播发后收到大量群众来信来电咨询相关事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说记者在采访时心怀农民就能放下“架子”,深入田间地头、瓜棚猪舍,以平民的价值观平视生活的观察视角,与农民进行平等的交流,发现他们的新思想、新意见、新问题、新需求,这样发掘出的新闻就会获得农民的信任和认同,在认同的过程中实现新闻报道宣传教育、引导舆论、指导生产的作用。又如在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扶沟县,引导广大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表面上看大棚搭起来了、蔬菜长出来了,但“谷多粮贱”,由于缺少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出现了蔬菜价格下滑、积压难销的局面,记者经过深入采访了解这一情况后,从菜农的困惑、苦恼、希望等方面做了一组系列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分析讨论。过了一段时间,记者再去采访,发现该县蔬菜市场又火了起来,原来一些有头脑的农民看到新闻报道后受启发当起了“蔬菜经纪人”,为菜农和商家牵线搭桥,当地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疏通渠道、解决问题、维护菜农的利益,种种措施有效解决了蔬菜不好卖的难题。
第二,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农民,换句话说就是在报道中要注入平民化意识。平民泛指作为非领导干部、特殊人物的大多数群众,电视是让大多数人看的,所以就要以平民的视点、视角分析问题,为平民服务,农民是平民的一部分,电视新闻关注“三农”、服务“三农”就要力求平民化,这也是“三贴近”的一种体现和反映。一般情况下,记者在写领导时政活动时,会写成某领导到某地调研指出什么,最后强调什么,形成了一个模式,通篇是八股文式的空话、套话,而且很难听到农民的声音,受众也不喜欢。比如省委书记视察花木基地生产情况时,记者注入平民化意识,选择省委书记和花农们热烈交谈的一个场景,记录现场家常的语言、爽朗的笑声,把省委书记希望花农做大做强玫瑰深加工、早日奔小康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新闻用实实在在的声音和画面,既反映了领导体察民情的实事求是作风,又反映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使农民如沐春风。
由此不难看出,新闻报道平民化在叙事上更注重新闻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的理、动老百姓的情,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事实证明,当记者在采访时做到心中有农民,时刻想着怎样做出农民喜欢看的节目,树立平民化意识,运用百姓视点关注国事家事,就能零距离贴近农民,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第三,编辑记者在确定表现形式时也要做到心中有农民。坚持以人为本的表现形式,打破僵硬教条的表达,充分调动画面、解说、同期声、音响、字幕等电视元素,使新闻以最恰当的方式、最吸引人的形式把信息传播给受众,让受众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信息。同时,“三农”电视新闻的解说和播音者也要心怀农民,多一些平民意识。说教式的灌输必将被农民所抛弃,他们听惯了自己的语言,喜欢平等的交流。解说词要力求简短朴实、节奏明快,设问、反问等句式的交替使用,民谚、俗语的灵活穿插,这样会使语言跌宕活泼,富有民间韵味和生活气息。同时在采访中注意提炼农民的语言,真正出彩的语言都出自老百姓之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也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将播新闻变为通俗、流畅的“说新闻”,这样不仅拉近了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平等的交流也更易被观众接受。
在同期声的运用上也要多一些平民意识。少用或不用乡村干部的官腔、官话,多把镜头对准老百姓。比如在采访农民对农业税下降后的感受时,一个农民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农业税下调加上粮食直补,我一二十亩地少交700多元,喂幾头猪一年才有这个收入,现在党的政策真不赖。”麦农那黝黑的面孔、朴实的语言,比记者挖空心思用尽笔墨罗列数字,极尽赞美形容歌颂要生动、真实、可信得多,一个精彩的同期声胜过大段的解说,也让新闻增色不少。
恰当运用记者出镜现场播报这一形式,让受众跟随记者的视线来了解新闻事件,主动参与思考,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另外,还可把图表、漫画、动画甚至音乐等形象的东西使用到新闻中,这些都是增强新闻生动、形象的有效手段。
总之,在有关“三农”电视新闻的采访报道中,只要自始至终坚持“心中有农民”、坚持“三贴近”,就一定能制作出令农民观众喜欢看、愿意看的电视新闻,因为只有他们喜爱,人民新闻才真正是人民的新闻。
(作者单位:周口电视台)
编校:董方晓
第一,新闻工作者在调查研究、确定选题时要做到“心中有农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模式,农村生活呈多元化发展,也为我们的新闻报道提供了挖掘不尽的素材。结构调整、订单农业、高科技知识在农村的使用、加入世贸组织后农村的新变化、农民“洗脚上田”办企业、老板弃商务农、劳务输出等都是在改革大潮中农村涌现的新鲜事,这些新鲜事的主角都是农民,只在数字、会议、总结等一般性工作情况里打圈子,心中没有农民,不把镜头对准农民是写不出好新闻的。例如记者到农村采访禁烧秸秆的宣传落实情况时,没有急于拍摄村级干部是如何做工作的,而是走入农民中间,仔细询问他们的想法、看法,经过采访发现有一个村不但没有焚烧现象,还有部分农民在收购麦秸,原来他们引入了秸秆青贮技术,用秸秆发展养殖业,更有心灵手巧者利用麦秸编织成各种工艺品卖给城里人,记者敏锐地觉察到这是农民寻找致富门路、提高经济效益的创举,便从这个角度采写了《秸秆成为香饽饽》的报道并配以编前话,新闻播发后收到大量群众来信来电咨询相关事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说记者在采访时心怀农民就能放下“架子”,深入田间地头、瓜棚猪舍,以平民的价值观平视生活的观察视角,与农民进行平等的交流,发现他们的新思想、新意见、新问题、新需求,这样发掘出的新闻就会获得农民的信任和认同,在认同的过程中实现新闻报道宣传教育、引导舆论、指导生产的作用。又如在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扶沟县,引导广大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表面上看大棚搭起来了、蔬菜长出来了,但“谷多粮贱”,由于缺少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出现了蔬菜价格下滑、积压难销的局面,记者经过深入采访了解这一情况后,从菜农的困惑、苦恼、希望等方面做了一组系列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分析讨论。过了一段时间,记者再去采访,发现该县蔬菜市场又火了起来,原来一些有头脑的农民看到新闻报道后受启发当起了“蔬菜经纪人”,为菜农和商家牵线搭桥,当地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疏通渠道、解决问题、维护菜农的利益,种种措施有效解决了蔬菜不好卖的难题。
第二,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农民,换句话说就是在报道中要注入平民化意识。平民泛指作为非领导干部、特殊人物的大多数群众,电视是让大多数人看的,所以就要以平民的视点、视角分析问题,为平民服务,农民是平民的一部分,电视新闻关注“三农”、服务“三农”就要力求平民化,这也是“三贴近”的一种体现和反映。一般情况下,记者在写领导时政活动时,会写成某领导到某地调研指出什么,最后强调什么,形成了一个模式,通篇是八股文式的空话、套话,而且很难听到农民的声音,受众也不喜欢。比如省委书记视察花木基地生产情况时,记者注入平民化意识,选择省委书记和花农们热烈交谈的一个场景,记录现场家常的语言、爽朗的笑声,把省委书记希望花农做大做强玫瑰深加工、早日奔小康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新闻用实实在在的声音和画面,既反映了领导体察民情的实事求是作风,又反映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使农民如沐春风。
由此不难看出,新闻报道平民化在叙事上更注重新闻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的理、动老百姓的情,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事实证明,当记者在采访时做到心中有农民,时刻想着怎样做出农民喜欢看的节目,树立平民化意识,运用百姓视点关注国事家事,就能零距离贴近农民,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第三,编辑记者在确定表现形式时也要做到心中有农民。坚持以人为本的表现形式,打破僵硬教条的表达,充分调动画面、解说、同期声、音响、字幕等电视元素,使新闻以最恰当的方式、最吸引人的形式把信息传播给受众,让受众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信息。同时,“三农”电视新闻的解说和播音者也要心怀农民,多一些平民意识。说教式的灌输必将被农民所抛弃,他们听惯了自己的语言,喜欢平等的交流。解说词要力求简短朴实、节奏明快,设问、反问等句式的交替使用,民谚、俗语的灵活穿插,这样会使语言跌宕活泼,富有民间韵味和生活气息。同时在采访中注意提炼农民的语言,真正出彩的语言都出自老百姓之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也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将播新闻变为通俗、流畅的“说新闻”,这样不仅拉近了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平等的交流也更易被观众接受。
在同期声的运用上也要多一些平民意识。少用或不用乡村干部的官腔、官话,多把镜头对准老百姓。比如在采访农民对农业税下降后的感受时,一个农民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农业税下调加上粮食直补,我一二十亩地少交700多元,喂幾头猪一年才有这个收入,现在党的政策真不赖。”麦农那黝黑的面孔、朴实的语言,比记者挖空心思用尽笔墨罗列数字,极尽赞美形容歌颂要生动、真实、可信得多,一个精彩的同期声胜过大段的解说,也让新闻增色不少。
恰当运用记者出镜现场播报这一形式,让受众跟随记者的视线来了解新闻事件,主动参与思考,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另外,还可把图表、漫画、动画甚至音乐等形象的东西使用到新闻中,这些都是增强新闻生动、形象的有效手段。
总之,在有关“三农”电视新闻的采访报道中,只要自始至终坚持“心中有农民”、坚持“三贴近”,就一定能制作出令农民观众喜欢看、愿意看的电视新闻,因为只有他们喜爱,人民新闻才真正是人民的新闻。
(作者单位:周口电视台)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