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读书之乐叫“担惊受怕”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u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乐有许多种,兰姆的散文《漫谈读书》告诉我们,其中一种,是“在担惊受怕中寻求到的”。说的是他所在时代的英国,因没钱买书或租书看,只好站在街头书摊前读书的人:“书摊老板那冷冷的,充满了妒恨的眼神不时落在他们身上,心里暗自叽咕着他们什么时候才能罢休。这些街头的多数人战战兢兢地一页页翻阅着手里的书,时时都在擔心着老板会不会下逐客令,可还是禁不住内心的渴望……”兰姆的好朋友、伦敦一位律师,小时候就以这种方式,读完了两大本《克拉丽萨》。
  类似的体验,从匮乏年代过来的人都可能有过。我上小学时,在小镇三天两头就发生一次。那年纪酷爱小人书(粤地称为“公仔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都出版过整套连环图,然而没钱买,只能偷看公仔书。
  哪里能“偷看”?首选是书店,但店员鬼精,把公仔书统统放进柜台后面的玻璃柜,你够不着,只能“临渊羡鱼”。其次是理发店,和我家隔一条街的“洪记”,为招徕小顾客,准备了公仔书,为防被偷,每本都钉在比书大一倍的木板上。可惜,一如感冒不常来,五分钱一次的理发一个月摊上一次,坐等时拼命多看,无发可理就尾随要理发的同学进来,一人打开书,两个人看,直到师傅发现我是揩油的,用鼻子哼两声作为警告,才不舍地开溜。教我大大过瘾的,是上四年级时,无意间发现一位同学家里有好多公仔书——但他妈妈有言在先,不外借;于是每天放学后赖在他家,看到天黑,被他妈妈连催带赶,才回家。
  和英国老式书摊的势利老板一般的人物,我也见过三四个,那是上中学以后。在县城,除新华书店以外,还有若干家卖二手书的——应该是私人开的,我常常在里面流连。依然没买书的闲钱,只能在老板貌似“无所谓”的鹰眼下,伪装出“在买与不买两可之间”的模样,“狼吞虎咽”书中汉字。有一次翻到一本破烂的诗集,薄薄的,纸页发黑,直排的繁体字,诗行一下子攫住十七岁的灵魂:“现在他开始了/站在蓝得透明的天穹的下面/他开始以原野给他的清新的呼吸/吹送到号角里去……”我双脚铆在书架前至少大半个小时,背着手的老板在旁边踱过几次,脚步声越来越重,只差跺了。我舍不得放下,偷偷捏捏裤袋,只有两个一分硬币——来之前受不了小食店的香气诱惑,掏出最后一毛钱加一两粮票,买了碗八分钱的净面,找回这零钱,而书价是一毛五。我的眼睛怕冒出火焰,要把诗行点着。老板终于发话:“这小哥,想买就付钱,小本生意经不起……”我的脸发烧,把书合起,放回书架,逃了出来。庆幸已把全书读完,尽管潦草。许多年之后,才知道这首诗是艾青的《吹号者》。
  关于读书,袁枚有名言:“书非借不能读也。”着眼处怕是“期限”带来的紧迫感。“担惊受怕”中读书,快乐来自冒险的刺激,叛逆的冲动;但凡冒险,都或多或少能满足人一种突破局限的渴望。而这里的所谓“冒险”,源自随时会到来的“期限”。
  不过,平心而论,具有文化怀抱的书店老板不会为难“白看者”。也是在英国,一位后来成为名刊总编辑的著名作家,小时候因家贫,只能去书店“蹭书”。他爱上摆在橱窗内一本新书,贪婪地读完打开的第一页。老板看到,记在心上。第二天,小孩子发现书翻到接下来的页码。就这样,他每天来都读到“下一页”,终于读完。
  摘自《广州日报》 2019年8月1日
其他文献
男的越来越秀气,脸上的粉底越来越厚,人家是赤裸裸地打算告诉你怎么做女人。伪娘对于不太懂得修饰自己的女人而言简直就是励志人物。他们雌雄难辨的模样总是让我想起那些横在我们人生边上的名言警句,那些随便拿出来一句都能醍醐灌顶的心灵鸡汤。一句一句那么漂亮,怎么说怎么是,让你一对照自己,怎么活得那么粗糙呢,内心一顿捶胸顿足。  我有个朋友,在我们喝凉水都怕长肉的年纪,她吃肥肉都不带上膘的,瘦对于她而言,那痛苦
期刊
似乎每个人都有几副用来伪装的面具。  小的时候每逢元宵灯会,集市上总有卖塑料面具的,是孩子们喜欢的神话或者动画人物。大约是为了显得开心,都是嘴巴咧到耳根的笑模样,配上空洞的眼睛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到害怕。后来大学追剧《Sup ernatural》,发现外国也热衷于用这种毛骨悚然的笑容来哄小孩,不知听过多少吐槽童年噩梦是马戏团小丑。  大一点的时候,在很多青春文学里读到,大人的世界是虚伪的,每个人脸上都
期刊
88岁的韩羽先生走路拿着一根拐棍,之所以说“拿”而不说“拄”,是因为他走起路来步履矫健,步伐很快,这根拐棍纯粹就是一摆设,好像假洋鬼子手中的文明棍。我说,韩先生您拿着这棍儿没啥用啊,他呵呵一乐,用他那浓重的山东口音说,有用,打狗!  韩羽先生是一个趣人、妙人,面孔黝黑,前额凸出,天生异趣。跟他在一起聊天,只听他机趣横生,妙趣百出,室内的空气都飘着有趣儿!韩先生善谈,一开口即似江河决堤,滔滔不绝,你
期刊
现在经常听到一些新词汇,比如“尬舞”“尬聊”,推而广之,作为一个作者,是不是会有“尬写”的情况发生?  李白就遇到过。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有一次李白登黄鹤楼欲赋诗,猛抬头看到崔颢那首《黄鹤楼》浑然天成,“逼”得李白搁笔而去,“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当然,后来诗仙毕竟还是忍不住,送孟浩然的时候又路过此处,忍不住手痒还是写了几句。两首诗都是送别,但论起意境,崔的“白云千载空悠悠”
期刊
“老爸只能幫你到这儿啦!”等十三则
期刊
房子要装修,找了几家装潢公司,各有优势,颇难定夺。  其中一家装潢公司,来电最勤,而且,客气得不行,每次接电话,首先听到的,就是对方亲切的问候:“孙总,您好,我们是某某公司。”听听,孙总!我这大半辈子,就没做过什么总,自然也从没人喊我“孙总”。我得承认,这一声声无比亲切无比自然,也无比虚荣的“孙总”,慢慢俘获了我的心。  就是他家了。签合同,定设计图,付定金……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关键的是,无
期刊
接与送  江小鱼  周末去逛一个新开的小超市。超市在二楼,上楼时很方便,有扶梯;逛完,买了一堆东西,傻眼了——找扶梯找不到,问工作人员,说下楼只有楼梯。仔细一想,明白了:把人接进来,就可能买东西,当然给你以方便;离开,就无所谓了,反正已经买过了。  前不久,某县城里一重点中学搞百年校庆,邀请创建者七十多岁的孙子出席,隆重地追根溯源,为此次活动加分不少。活动结束,菜就凉了——大家一群人去机场接来的老
期刊
搬到新居后,妻说:“家里装修的气味太浓了,养些花吧!”  我于是到街上买了几个花盆,又到单位花房了讨了一包腐土,顺便揪了两株吊兰,这便准备妥当了。回到家里,开始装土栽花,我用手在土里一划拉,就觉得让什么东西给刺了一下,扒出来一看,是一个指头大小的物件,瘦骨嶙峋的,像一截树根。我抱怨了一声,顺手就把它扔到了一边。妻说:“垫在盆底透水孔上吧,省得漏土。”我于是又把它捡过来,撂在盆里,封土浇水,这就完事
期刊
小动物在溪水边举行联欢会,甲乙丙三只脏兔也来参加了。他们一边唱歌,一边对着溪水照镜子。  甲兔瞅着乙丙两兔,笑得前张后仰,边指边吆喝:  “大伙看看,这两个家伙满身是灰,真脏,真难看,真丢人!”  乙丙两兔连忙跳进水中洗搓起来。  小松鼠走过来,指着甲兔,说:“你身上比他俩还脏,也快下水洗洗吧。”  “我不洗。”甲兔嬉笑着,把嘴贴在小松鼠的耳朵上,悄悄地讲:  “我一说他俩脏,别人就不会注意我,不
期刊
明代巡抚吕坤在《实政录》一书中,将官员按好坏分为八类,其中排在第七的为“巧宦”。这类官员的突出特点就是“滑”,乖巧玲珑,取巧图便,圆滑世故,人们戏称之为“琉璃蛋”,意思是滑到了极致。  清人魏源讽刺这种人:不担责任是成熟稳重,会踢皮球是聪明智慧,得过且过是办事得体。当时有一首词《一剪梅》更是写道:“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