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琐事是人生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pu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多人眼里,吾之一生算是不错了,颇有成就。吾以为,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尽然。吾从一个手艺人的儿子,成为一名领导干部;父母目不识丁,吾好歹也算个知识分子;衣食无忧,夫妻相亲,儿孙绕膝。人生一世,更复何求?“算是不错了”,吾很知足。然而,若谈到成就二字,那实不敢当!因为,吾一生虽然忙忙碌碌,未敢偷闲,但细细想来,实在没做成什么像样的事情,成就从何谈起!
  没有成就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人生?吾以为,此乃常人之人生矣!
  吾少时,谈不到什么远大志向,只是常想:无须三天两头去米店买米,几天能吃上一次肉,过年穿上新衣服,那该有多好!对于十分贫寒的家境而言,这已经是一种奢望了!带着这种奢望,吾不到十岁便背上几个竹凳沿街叫卖,十多岁便挑担到三十里外去赶场。一步步在山路上行走,一番番讨价还价,一件件做不完的家务,一次次早出晚归,这是吾童年人生的重要音符。
  十几年学生生活之后,走上社会开始工作,做起事情来。书念了十几年,胜过“十年磨一剑”。虽然不敢想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却也踌躇满志,希冀干出几件像样的事,以不负十数载寒窗苦读。先是劳动锻炼,后来当教师。十个寒来暑往,真说不出所为之事哪件像样!即使现在看来,也是如此。
  劳动锻炼自不必说,就以当教师而言,也丝毫未显有何特别之处。那时,工作强度很大。最忙时,吾教三个班的政治、英语,一个班的语文,还当班主任、学年组长。没完没了的备课,找资料——一本一本书翻,一字一句地摘;写教案——一页一页,一学期的教案摞起来高可盈尺。无尽无休地讲课,话说了千箩万筐,嗓子好了又哑,粉笔用了一盒又一盒。还有跟学生无数次的谈话,数不清的家访……不知前面还有多远,只有身下的脚印。日子一天天跟着春日的朝阳走来,又随着秋日的落叶飘去。岁月给吾之身心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却未写下任何吾之成就!
  学生一批又一批毕业了,多年后成了为国出力的劳动者,有的甚至成了栋梁之材。可是,哪一个学生是吾教的?学生成才,是党的教育、培养,众多教师辛勤劳作的结果。吾有一分辛劳,但这些“成果”又都不属于吾。
  日子就是这样平平淡淡,事情就是这样琐琐碎碎。
  后来当了干部,一般干部与教师相异无几。待作了领导,独挡一方,指挥一班人马,总可以干出点像样的事了吧?几十年过去,答案却是否定的。机关之事千头万绪,不过在吾看来以三项为主:办事、办文和开会。机关几十年,领导也当了一阵。虽然谈不上日理万机,可办的事情的确难以数计。这些事中,绝大多数为“日计有余,岁计不足”的一般事务。当然,也有大事。但是,这些大事,或为上级布置,或为下边提出,经数人乃至数十人办理方有结果,哪一件能记在自己的账上呢?即使有自己提出之“大事”,若无众人的工作、智慧,自己提不出来;若非上级批准办理,永远只能是空话一句;若无众多单位、部门协同实施,到头来也只是一个好的设想而已。这些事,哪一件算得是自己办的呢?
  办事如此,办文就更是如此了。一个文件的形成,不知要经几多人之手,不晓要耗多少人之神。吾参与办的文不少,可没有一文完全是自己一人所办。至于会议,那就更不用说了。
  机关几十年,虽然风风雨雨,可太阳仍是东出西归,节令凭自寒来暑往。日子虽偶不平淡,然事情永远琐琐碎碎。真可谓年年岁岁事不同,岁岁年年“琐”如旧。
  工作如此,生活自然更甚!
  想当初谈恋爱之时,工作之余,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真是再美不过了。那时,仿佛生活就是春风艳阳,繁花簇簇,心醉神怡。后来才知道,这短暂的时日只不过是人生旋律中的一个装饰音,并非主音符。婚后,特别是有了子女之后,才进入生活的主旋律。一次次生火、做饭、洗碗、洒扫庭除,柴禾烧了一堆又一堆,粮食吃了一袋又一袋,扫帚坏了一把又一把;一番番洗洗涮涮,新衣服洗旧了,旧衣服洗破了;一遭遭迎来送往,无论大雪纷飞,或是烈日炎炎;还有长辈欠安,孩子染病……有多少事?多如牛毛!事有多细?碎若河沙!人生几十年,就像在不停地数着这些牛毛、沙粒。
  这就是常人的生活,这就是芸芸众生的人生,一代又一代。
  吾曾经很烦!但环顾四周,众人都是在这样过日子。吾慢慢懂得,这就是生活。烦生活,岂不是厌世么?人无不希望自己健康长寿。希冀长寿而厌世,岂非南辕北辙!生命就是这样在无尽无休的“琐事”中延伸。欲长寿,就需心安理得于琐事。热爱生活、生命,就要从令人心烦的琐事中寻找意义和乐趣。想到这些,吾渐渐安于这样的生活了,尽管有人觉得吾胸无大志。
  年过六旬,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似乎专职于琐事了,买莱、做饭、哄孩子,购物、求医、陪老伴。有时,吾感到累了,干了一辈子应该歇歇了。可过惯了忙忙碌碌的生活,吾已不惯过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干了几年,心情渐有变化,觉得自己不工作了,还能为他人做点事,并非毫无价值,颇得安慰。
  前些日子,几位老友相聚,自然谈起工作、生活、人生。吾谈了一番自己的生活——凡人琐事,然后笑曰:“吾胸无大志,一事无成,诸位见笑了!”不想一友正色道:“溪子,此言差矣!汝知己成功的缘由否?”“吾谈不到成功,当然也就无缘由可言!”他又道:“在吾辈诸人中,汝算得不俗者。汝之所以能如此,得益于工作中不拒琐事,一步一个足印,积跬步而致千里;生活上安于琐事,知人情、甘清贫而不失平民本色。”吾忙曰:“老兄过奖了!”
  也许是旁观者清吧!不知是否太自诩,细细想来,那位朋友之言,并非全无道理。古往今来,能叱咤风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立大功建伟业者,能有几多?亿万人群,芸芸众生罢了!一般所谓有成,无非是尽力做好一件件琐事,积小事而成“大事”,累琐事而就人生也!
  生活就是这样。须发全白之后吾才明白,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从琐事中寻求乐趣,才算真正懂得了生活。人生,从结果看,也许是成就、业绩、辉煌;但观过程,乃无穷无尽的小事、琐事、平平淡淡。不能只仰望结果而不践过程,世上哪有无过程的结果呢!
  人生就是这样,无止无休的琐事。成功者,不过善于积沙成山、集腋成裘、积跬步而致千里而已!
  吾常告诫子女:勿拒小事,那是生活之海的点点滴滴;勿烦琐事,那是人生旋律的一个个音符。
其他文献
2013年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红遍大江南北,春节期间《爸爸去哪儿》电影大卖,在观众的期待中,节目制作组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准备工作,引起人们热议的除了第二季的候选人物,还有每一期节目的拍摄地点。  第一季《爸爸去哪儿》选择了北京灵水村、宁夏沙坡头、云南普者黑、山东鸡鸣岛、湖南福寿山、黑龙江雪乡作为拍摄地,在节目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爸爸与孩子之间发生种种趣事,同时也领略了这6个村
期刊
为丰富春节期间群众文化生活,弘扬河湟民俗文化,青海湟源县东峡乡于2014年 1月21日举办了东峡乡“两节”文艺汇演暨农民运动会。  全乡共选送了舞蹈《中国美》、小调演唱《党的政策 引路的灯》、武术表演等20个节目进行文艺表演,同时组织了5个篮球队、8个拔河队,进行了激烈的体育比赛。参演、参赛人员达300多人,现场观众达500余人。活动充分展示了该乡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了全乡各族人民昂扬
期刊
为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引领和县广大团员青年踊跃投身全县“美好乡村”建设主战场,日前,团和县县委在全县范围内启动“青春建功美好乡村”行动。  此次“青春建功美好乡村行动”以开展一次主题教育、举办一次青年就业创业培训、组织一次青年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实施一次青春关爱行动、树立一批青年先进典型、筹建一批农村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夯实一批农村青年组织等“七个一”为主要内容,旨在动员全县广大团员青年充分发挥先
期刊
安徽省萧县圣泉乡青年陈征,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拓荒牛”。他带领周边村民脱贫致富,为改善家乡父老乡亲的生活水平默默奉献着。  初次见到陈征,是去年8月,在萧县圣泉乡金马山的山头上,火辣辣的太阳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刻在人的皮肤上,强烈的紫外线使眼睛备受煎熬。此时的陈征,根本不像笔者想象中的“老板”,30多岁的年纪,皮肤黝黑,穿着一件被汗水打湿的背心,胳膊上有几块明显暴晒后的脱皮印记,他向我们讲述了自己承包
期刊
世界最大岛屿格陵兰岛地处北极地区,号称“世界最后一片净土”。为发展经济,格陵兰岛准备发掘蕴藏于此的丰富资源,当地人却纠结万分:开采,怕破坏环境和传统生活方式;不开采,怕就业难、人口流失……  绿色的土地  格陵兰意为“绿色的土地”。这块千里冰封、银装素裹的陆地为何享有这般春意盎然的芳名呢?据记载,公元982年,一个叫埃里克的挪威人意外地发现了这个大岛,并将其命名为“绿色的土地”。埃里克企图以这个“
期刊
2005年全国首批农家书屋在甘肃定西、天水等地正式挂牌启动,截至2012年5月,全省共建成16860个农家书屋,提前3年实现覆盖所有行政村的目标。之后,从2013年起,甘肃又在嘉峪关、金昌等地先行试点农家书屋向自然村延伸建设工作,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建好还要管好,管好还得用好,怎样让农家书屋在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文化生活中发挥真正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一直是甘肃在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中着力研究和解决的
期刊
三十年前,你若有幸到过山西崞县(原平旧称),随便推开一户像样些的人家屋门,或是夏天撩起一幅竹帘儿,来自异乡的你定会被那半壁锦绣惊呆的——乌旧的天棚、黝黑的灶台、一领暗黄的苇席铺满土炕,土炕上方白壁底部三尺的高度,却是一溜儿云纹山水,花鸟秀朵。  拙朴的乡村亦可暗藏繁华。在山西,那叫墙围,也就是炕围画。  土炕精灵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土炕》中写到:“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以发火,谓之‘炕’。
期刊
1926年6月10日,一个年轻人在日记中写道:“从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名字,就叫做废名。”  这一天之前,这个年轻人叫冯文炳,这之后,叫废名。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上世纪20年代开启的年代,一如这个世界变幻莫测,对废名来说,却是无数小事不断地冲击他敏感的内心。  这些事情主要与乡愁有关。甚至他所热爱的文学创作
期刊
每每看见接送孩子的长龙车队和学校门口的拥堵景象,我就思绪万千。现在的路况那么复杂,媒体上也常见哪里的儿童被拐卖被绑架事件,况且现今都是独生子女,不是口中宝玉就是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托在手里怕摔了,真有个闪,几辈人都崩溃了,所以孩子们能够独自背着书包上学的,竟成了凤毛麟角了。  可是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哪家父母要做这类服务的。  我的初小在自己村里读。学校离得近,只要跑过一条辘轳把胡同就到了,自然
期刊
简洁高大的流线型架构,通体透明的玻璃墙壁,郁郁葱葱的墙体绿植,种类颇多的空中农场……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此类图纸,也许会认为这些都是科幻书的插图,事实上,这些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设计图是文森特·凯勒博对生态建筑的期冀。  凯勒博是比利时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凯勒博特别强调“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使建筑内居民在生活中需要的物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