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气旺,却被斥为垃圾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da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约有2.5亿读者通过在线和无线互联网阅读网络文学,文学网页的日浏览量达12亿人次,可以说这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并将其纳入文化体系进行分析和考察,已经是一项急迫的任务。
  从作家创作到作品发布,再到受众阅读,网络文学不受地域限制,并且几乎可以同步发生,其传播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被压缩为零。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网络文学为什么能够调动数以百万计的阅读人群,消费一本在评论界、学术界视野之外的文学作品?而且,这不是个案,恰恰是普遍现象。如果没一个预设的审美机制在发挥作用,这个场面是难以想象的。那么,这个审美机制是如何产生的?其特征又是什么?
  网络文学之所以能迅捷发展,它适应的是时代而非文学本身,正视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入手。由此,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从发展轨迹入手,观察网络文学的文化特质
  网络文学已经度过了15年的发展历程。由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成长环境不同,观察它的发展趋势,分析它的文本得失,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立足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并且从新媒体创作的商业化实际出发,逐步建立一套符合网络文学创作规律的评判标准和价值体系。
  这15年总体上可分为前七、后八两个时期。前七年为起始阶段和发展阶段,后八年为商业化阶段和多元化阶段。
  起始阶段(1998—2000年),新媒体写作的试验期,主要以原创中短篇小说、情感故事和诗歌、散文等为主。1999年,台湾痞子蔡长篇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风靡大陆,网络文学初步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即草根化和娱乐化。
  发展阶段(2001—2004年),新媒体写作的成长期,以30万字以下原创长篇小说为主,同时大量作品被搬上网络,网络文学形成规模,成为文学类图书出版关注的焦点。网络作家在线写作成为趋势,但仍然须依靠传统出版业支撑。榕树下、天涯虚拟社区、龙的天空等网站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网络作家。2003年起点中文网异军突起,网络文学商业化格局初露端倪。
  商业化阶段(2005—2008年),新媒体写作的爆发期,主要特征包括:建立和逐步完善了以文学网站为平台,连接网络作家和网络读者的网络文学收费阅读模式;博客写作提升了网络写作的整体水平,保持了网络写作的个性化特色;行业(文学网站)的重组和兼并,起点中文网和幻剑书盟在资本的推动下,分别在“在线收费阅读”和“传统出版”两个路径取得进展,形成了一支网络签约作家队伍。
  多元化阶段(2009—2013年),网络文学通过资源整合,开始向其他领域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完备,行业竞争日趋激烈。2010年移动阅读基地的建立,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无线互联网平台,手机阅读成为最大的客户端,产业化发展也获得成长空间。2011年出现影视改编高潮,数十部网络文学作品被成功搬上银幕、荧屏和话剧舞台,网络文学在民众中影响力急剧攀升。2013年,标志性事件集中出现,政府高度重视网络文学,本年度中国作协吸收了16位网络作家入会;第七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共有19位网络作家作为代表出席。网络文学内部出现结构重组,起点中文网主要团队出走,与腾讯合作新建“创世中文网”。不久,“腾讯文学”高调亮相,宣告网络文学成为腾讯的核心业务。而具有行业优势的网站瞄准网络文学,百度和凤凰网分别创建自己的文学网站,百度在建立百度多酷之后,还计划并购纵横中文网,大举进军网络文学领域。
  从创作特点入手,分析网络文学的艺术特征和表现形式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文学的社会功能就已出现转换的迹象。网络文学兴起之后,由于平台的开放性,转换提速,具体表现为:以娱乐影响读者,而不再是以教育感染或灌输读者。相应地,文学的审美尺度也开始变换,以大众审美为基础,强调读写平等,以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替代经典审美习惯。
  与上述密不可分的是文本形式和表现方式,其标新立异的形态远远超越了传统文学的范畴,大致可以描述为:以类型化为基本标志,向不同领域推进;以读写互动为基础模式,探索文学写作的商业化路径。简而言之,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使当下文学出现了丰富、多元、混杂的局面,还因其广泛地呈现社会生活内容,拓宽了文学的边界,放大了视野,因此难以简单划一的设定评判标准,难以用惯常的理论体系进行概括。
  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网络文学的商业化发展是否构成“硬伤”,不同创作形态作家之间能否形成价值认同区域。
  业界对新媒体写作一直存在这样的疑问:商业化的文学有可能产生精品吗?这的确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应该加以认真研究,仔细分析。
  商业化和唯商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学作为一种特殊产品,本身具有商业功能,文学创作者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回报,才能得以继续创作。但是,网络文学的唯商业化现象相当严重,如大量兑水、重复、抄袭等,都对网络文学的价值提升形成了制约。
  主流文学界对新媒体创作不够了解,缺乏耐心,一部分人还因为商业化对网络文学全盘否定,指其为垃圾。
  网络作家缺少精品意识和自我修整能力,一切向“点击率”看齐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导致不同创作形态作家之间产生误解,甚至出现对抗情绪,因而看不见双方之间有可能存在的价值认同区域。
  就现实而言,网络文学商业化并非一无是处,它至少使一部分网络写作者得到了社会认同,适应了时代发展,建立了新的作家培育、成长机制。这一点恰恰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有所呼应,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从社会属性出发,探讨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
  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源于它的大众性,它使中国当代文学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今天,走出了一条“V”字型的发展之路。30年前,文学阅读的大众性,令我们至今对所谓文学黄金岁月仍然保有清晰的记忆,但其动力是政治解冻以后的思想解放。随后,文学逐渐精英化,但问题在于缺乏本土文化的积淀和艺术形式的积累,因而无力走出一条自己的文学之路。式微的当代文学恰在此时遭遇到了网络文学的冲击。
  网络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全民写作、全民阅读,使文学重新回到大众之中,但此时的大众性最大的特征是去意识形态化,娱乐、消遣、休闲成为阅读的重要特征。显然,表面看来回归大众的网络文学,其社会属性与30年前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对而言,网络文学更具有文化的普适性,与世界主流文化的发展形态更加接近。
  从审美取向入手,分析当代文学文化内涵的变化
  文化领域精英化与大众化的论争之所以借助网络文学再次浮出,首先是由于社会情境的变迁。原有启蒙语境的瓦解,使知识强力话语失去了优势,文学启蒙主题与精英话语叙事的独立合法性已经面临难以成立的危机。在此情境下,文学必须借助于另一个支撑点,对自身的价值进行新的解释。在它无法建立宏大叙事与巨人式的启蒙思想主体,同时也无法依附于旧式政治理念的处境下,它必须寻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搭建自己新的审美构架。这时,作为民众个性与自由的载体的大众化和民间化,已经成为与“精英文化”相对应的时空概念。而某种意义上,网络文学正好承载着“大众”的历史性含义,其进一步的开掘与拓展,顺应了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对于文学审美活动,已经产生的各种理论体系,足够在日常阅读中使用,但在类型文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审美标准面对这一“大众”文本时遇到了阻碍,很多备受读者欢迎、人气很旺的网络文学作品,却被指斥为垃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归根结底,还是审美取向在发挥作用。这就和老人消受不了摇滚,小青年欣赏不了戏曲是一个道理。具体说来,是由于两种文本的阅读心情、阅读环境和阅读目的的不同,引发了审美取向偏差。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类型文学的阅读较之纯文学,其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角色的转换、心理的改变,导致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更多的是出于娱乐的态度。阅读对文本的反作用,使得类型文学的审美更加趋于娱乐性,朝着大众化的方向突进。
  ·(作者为中国作家网副主编)
其他文献
“抓住细节”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主题,2018年,笔者曾三次执教该主题较大型公开课,教学目标一次比一次聚焦,教学内容一次比一次简略,教学要点一次比一次精准,教学实能一次比一次高效。三次执教经历让我对“写作教材如何使用才能使价值最大化”有了较为深层的思考。我认为,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尊重教材,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理应尊重,在尊重下执行;其次我们要从学理上解构主题,主题有逻辑缜密的知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叙事与因果”。  说到现实世界里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即使不是我们最常遇到的,至少也是我们最多提及的一种关系。比如我今天在这里举办这个演讲,一方面固然可以说是我出于自由意志主动选择了这样一个机会,一方面也可以把它编织到因果关系的脉络中,这样叙述整个事情:我因为某些原因来到上海;因为以前和梁捷有所交往,所以会和他联系;而梁捷和“读品”的各位朋友每个月都有一次读书沙龙的活动
新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推出了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的新著《大学与社会——郭英剑高等教育文集》,并举办了新书发布会暨小型高教改革论坛,与会者就美国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展开了开放性的讨论,气氛十分活跃。  郭英剑教授是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领域的知名学者、翻译家,早年自南京大学英语系获博士学位后,又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继之在哈佛大学英语系
“此山之大,别于天下”,昔年汉武帝刘彻途径大别山,因山高路险,兜转数月未能出山而发出此感慨,大别山因此得名。  大别山横贯鄂豫皖,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自古便以惊、奇、险、幽闻名天下,锦绣山水间记录了众多沧桑历史、风云故事、名人轨迹……这里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浓郁的地方特色让其在世人面前日益多彩,更显风流。  独特之地,得天赐区位优势  北纬30度是一个神奇的纬度,古埃及的金字塔
记得第一次带着研究的目的去到清水江边,是在2000年深秋,二十来天的学术旅行,使得从前几次回老家留下的已经模糊的记忆,渐渐地变得清晰和生动起来,无论是发黄的契纸和斑驳的石碑,还是静静的沿江石阶和流动的传说故事,都散发着某种灵动而诱人的气息。从此之后,笔者每年都不只一次地来到这清水江畔,不断地用文字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也有了现在的这本《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  在
自古以来,诗歌的力量在于诗性能够建构出远多于词句表层意义的美学世界,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特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诗词文艺观念,虽经历白话文革命,依然蕴藏在汉语的骨血里。而新时期以来,尽管诗歌创作有着接受西方思潮形式技巧,甚至翻译语言影响的过程,诗的浪漫象征性本身并不会消失,而意境的美学特质也恰恰呈现出自我的更新。北岛、顾城、海子、西川、欧阳江河、张枣、翟永明……他们的作品
王宁在《“后理论时代”的文學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版)里说:  在这样一个“后理论时代”,“纯粹的”文學理论已经不复存在,理论本身越来越具有跨學科和跨文化的特征,越来越突破其原有的學科疆界而具有普遍意义。(P1)  因此,本简目也包含了美国文學研究成果。  滑明达在《文化超越与文化认知——美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學出版社2006年2月版)一书“前言”里说:  美国學的传统
学习《周易》的目的之一在于“无大过”    问:您在新著《周易与人生》中提出,“《周易》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当前有关《周易》与为人处世、中医养生、居家乐业、命运预测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图书和讲座有很多,您能介绍一下《周易与人生》中的新颖观点和精彩看点吗?  杨庆中:的确,大家给《周易》贴的标签实在是非常之多。不过就我的经验而言,一提到《周易》,多数朋友的第一感觉是:《周易》是讲算卦的书。我们姑且不
“来日正多艰,任重道又远”  1937年夏天,冰心与吴文藻结束了为期一年的欧美访学回到北平,本来有一系列的文章可写,但几天后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平津沦陷,随之北大、清华与南开开始了战时办学的南迁,冰心与吴文藻所在的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坚持在华北办学,想以美国的星条旗保护校园的安全。但城破岂有完卵,已成为日军兵营的清华园的枪声,不时地传入燕园,冰心悲愤地写道:“北平死去了!我至爱苦恋的北平,在不挣扎
胡乔木说:“愤怒出诗人,但不出历史学家。”我套用一下:愤怒出诗人,但不出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从事报告文学写作,尤其是重大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应该做到——热心冷手,热进冷出,热考(考证、采访调查)冷思,热写冷改,热风冷语,做到安静、冷静,理性,充满理论的勇气和力量。历史学家是把活生生的现实理化为冷冰冰的历史,作家是把冷冰冰的历史活化还原为活生生的现场。因此,重大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就如同“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