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

来源 :财经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计算地区工资基尼系数、行业工资基尼系数、城乡工资基尼系数及构成来源工资基尼系数,并对它们进行相应的分解,以考察工资收入分配的均等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工资基尼系数基本上都未超过0.3,这说明我国目前的工资收入分配状况比较均等,但工资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值得注意。本文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资制度;工资差距;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
  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2.0110.06
  
  一、 收入差距与工资基尼系数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工资制度经过了多次调整。居民工资水平发生很大变化,工资收入差距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据一项对上海市居民收入的调查显示,80%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由工资收入造成的。这些工资差距主要表现在地区、行业和城乡等方面。工资差距加剧了贫富差距,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能否准确对我国工资差距进行衡量,具有重要意义。而对收入分配差距进行测量,国际上常用基尼系数,本文也主要采用工资基尼系数研究工资差距问题。
  基尼系数是用以衡量一国或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宏观经济指标。基尼于1912年给出了无替换的基尼平均差计算公式[1]:
  
  所以,G是作为收入不平等的一种度量,它是介于0—1之间的一组数据。数值越小,说明收入分配越平均;数值越大,说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0.4—0.5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一般来说,基尼系数超过0.3,就表明该国家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基尼系数作为一种国际上公认的全面而准确的测量收入差距的手段,一直备受学者们的青睐,成为衡量收入差距的基本工具。对工资差距进行定量研究自然需要借助基尼系数的分析。
  基尼系数G可以作为相对差距的测度指标,它是洛伦兹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在实际运用时,学者们主要使用直接计算法、分组计算法、城乡加权法和曲线拟合法[2]计算基尼系数。
  在本文,我们主要计算工资基尼系数,反映工资收入差距的大小及变化。工资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职工工资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比重。工资基尼系数越大,表示工资分配越不平均。工资基尼系数的变化虽然可以说明差异的变化,但解释不了差异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为了说明工资差异的变化,必须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断判哪个因素对工资差异变化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二、地区工资基尼系数及分解
  
  据统计,1980年工资水平最高的地区职工人均工资与工资水平最低的地区职工人均工资之比为1.6,到2005年已达到2.4。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东、中、西三大地区内与全国的工资绝对差距基本上呈逐年增长趋势。
  这里,我们采用曲线拟合法计算地区工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为[3]: 
  
  我们首先对第一个方程进行回归,其中v为分组工资收入累计比率,w为分组的地区累计人口比率。A和b为参数。当A和b已知时,可通过第二个方程计算基尼系数G。
  我们通过对东、中、西三大地区以及全国的人均工资进行分组,分为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和高收入组五组,对每一组计算工资收入比和地区人口比,并进行累计,再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计算系数A和b,得出基尼系数G,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自2000年以来,无论三大地区还是全国,工资基尼系数都未超过0.2,说明我国地区工资分配是比较平均的。这似乎与我们所看到的工资差距拉大的事实不符,也与其他一些学者测定的工资基尼系数差异比较大。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为总体的收入分配是均等的,因为地区工资外收入的不均等可能是引起总体收入分配差距的很大原因。
  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工资基尼系数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的工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收入分配比较均匀。
  从全国来看,工资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1603变化到2005年的0.1456,其间先增大后缩小,说明工资收入分配的差距也是先拉大而后又缩小。
  根据龚红娥(2002)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工资基尼系数在地区间进行分解。如表2所示,这种分解方法需要计算全国基尼系数G和每个地区的基尼系数Gi。
  在此基础上,计算总的组内差距GA、组间差距GB和修正系数GD。
  然后比较不同时期G、GA、GB以及GA/G、GB/G的变化,反映收入差距在不同地区的表现[4]。这里,
  
  由表2可以看出,经过加权的总的组内差距GA大约为0.05,而各年的组间差距约为0.10,所以工资基尼系数的组内差距都小于组间差距,这说明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是造成地区工资差距的最主要部分。而且,组内差距占总差距的比重GA/G仅占到30%左右,而组间差距占总差距的比重GB/G则占到60%左右。所以,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占工资地区差距的主要部分。这主要是因为经济改革政策的倾斜度不同所造成的,我国在改革之初把主要财力、人力和精力投在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所受的政策关注度较小,所以市场化程度在各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后,为平衡地区经济发展,我国政府又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引导性发展策略。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仍是现实存在的,由此导致工资收入在地区间出现很大差距,这也是引起劳动力地区转移的直接原因。
  
  三、行业工资基尼系数及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业间工资也出现了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若按大行业分类,行业间标准差从1978年的12.7%上升到2005年的38.5%,上升了25.8个百分点;行业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极值差从1978年的458元上升到2005年的32 249元;行业工资极值比则从1978年的2.17倍增加到2005年的4.88倍,这些指标的增长幅度都比较大,反映出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在不断拉大。
  另外,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尤为显著。据统计,2003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14 040元。其中,非垄断行业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为6 969元,电力、煤气、水等垄断行业职工工资是18 752元,而金融业职工工资高达22 457元,为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的3倍。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工资形成巨大差距并非一日之寒。由中国统计年鉴披露,1978年垄断行业(以金融保险业和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供应业为例)与非垄断行业(以农林牧渔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例)职工平均工资的倍数关系是1.43倍,1994年上升到2.02倍,而到2005年上升到4.13倍。可见,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工资差距也在不断上升。
  这里,我们采用分组计算法计算行业工资基尼系数,计算公式如下[4]:
  
  该方法要求把全部人口分为n组,各组人口和收入份额分别为pi和Qi,把各组均值收入mi按升序排列,Qi=∑ik=1表示从第1至第i组的累计收入份额。总体基尼系数等于1减去洛伦茨曲线下2n个近似梯形面积之和。
  这里我们可以考察城镇单一部门或几个部门对总体基尼系数的影响,并运用反推法,近似求得各部门内部的基尼系数。由于该法采用了近似替代,因而要求分组数不能太少,我们选用的行业数据由16(19)个大类、65(97)个小类构成,基本上可以忽略组别过少导致的替代误差2002年以前的统计分类包括16个大的行业共65个小行业,而2003年以后的统计分类则包括19个大行业共97个小行业。。
  通过上述公式,计算1978年以来一些年份的行业工资基尼系数,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1978年行业工资基尼系数比较高,行业工资差距比较大,这是因为我国政府从1977年开始出台提高职工工资的标准,使职工之间的实际工资差距有所拉大。改革开始后,行业工资基尼系数不断增长,从1980年的0.0528一直上升到2005年的0.1297,反映了我国行业工资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虽然行业工资基尼系数不断增长,但按基尼系数的判断标准来看,我国总体行业间工资收入分配还是比较平均的。
  但是,若把整个行业分为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两大类,则两类不同行业间的工资差距就非常明显,而且呈加速扩大趋势。我们再通过计算分行业工资基尼系数,反映垄断行业及政府行政、事业、公共部门对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其中,G1表示仅剔除生产性垄断行业的基尼系数;G2表示仅剔除政府服务行业(指行政性垄断行业)的基尼系数;G3表示剔除生产性垄断行业和政府服务行业(指全部垄断行业)的基尼系数。
  
  由表4可以看出,分行业工资基尼系数总体上比较低,但这三类基尼系数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说明行业间工资差距在不断拉大。另外,可以发现G3<G1<G2,这说明生产性垄断行业引起的工资差距要比行政性垄断行业大;而G3明显小于G1、G2,说明在排除了垄断行业之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是比较均等的。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考察垄断行业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由于缺乏有效的统计数据,我们采用反推法计算垄断行业内部的工资基尼系数。公式(8)可写为[5]:
  G=p1G1+(1.p1)Gf=p1G1+G3 (9)
  这里,p1和G1分别表示城镇垄断行业人口比重及垄断行业整体内部基尼系数,Gf表示非垄断行业内部基尼系数。所以,反推法公式为:
  
  由表5可以看出,垄断行业内部的工资基尼系数明显高于整体行业间和分行业间的工资基尼系数,说明垄断行业内部的工资差距要高于所有行业间的工资差距。尽管垄断行业相对于非垄断行业来说,它们总体的工资收入都比较高,但垄断行业间存在更明显的工资差距。由上表还可以看出,垄断行业内部的基尼系数处于波动变化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各垄断行业自身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及平均行业收入变化引起的。若把G1和G3比较,我们发现G1远远大于G3,由此反映出垄断行业内部工资差距明显高于非垄断行业。
  
  四、城乡工资基尼系数及分解
  
  一直以来,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没有成为农村居民稳定的收入源泉。因为我国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型结构,第一产业在农村,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中,外资的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的改制主要在城市展开,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工资性收入在城乡居民之间所占比重很不平衡,2005年,43%的城镇人口获得了83.4%的居民工资性收入,而57%的农村人口只获得了16.6%的居民工资性收入。所以工资性收入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一般而言,我们把农村居民在城镇务工的劳务性收入项等同于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项,但由于户籍歧视、人力资本等原因,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存在很大差距。据农业部的调查,2002年,农民工的人均年收入仅为5 597元,也就是说每人每月平均工资为466元;而2002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 422元,每人每月平均工资达1 035元,后者是前者的2.22倍。
  Sundrum.R.M(1990)提出了一种城乡加权基尼系数算法,用以计算由“穷人”和“富人”两个群体构成的混合群体的基尼系数。设“穷人”群体的基尼系数、平均收入、人口比重分别为G1、μ1、P1,“富人”群体的基尼系数、平均收入、人口比重分别为G2、μ2、P2,全体人口的平均收入设为μ,则混合群体的基尼系数G可分解为[6]:
  
  应用上述算法时,需要满足一个很强的条件:穷人与富人的收入分布不重叠[7]。如果在这里,我们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看作穷人,相对而言,城镇职工就可以算作富人。而且一般来说,农民工的工资是城镇经济中所得工资收入最低的,所以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农民工收入与城镇职工收入不重叠。
  另外,在我国,由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收入来源、统计口径上存在差异。如果忽略统计口径上的细微差异,将城镇工薪收入与农村工资性收入纳入一类,根据城乡加权基尼系数法,我们可以计算2000—2005年城乡工资基尼系数,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我国的城乡工资基尼系数都在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工资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1524上升到2005年的0.1844,同时农民工工资基尼系数由0.1725上升到0.2069,由此导致加权后计算的总的基尼系数由0.2257上升到0.2606,这说明城镇职工内部和农民工内部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拉大。对于城镇居民而言,自2000年以来,一方面城镇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城镇企业效益有所好转,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加快,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经过几次“加薪”也有了较大程度提高;但另一方面,企业的改制使得相当多的城镇职工下岗、分流,另谋职业,使得这部分职工的工资收入大幅锐减,造成城镇职工内部工资收入出现“两极分化”。而对于进城的农民工而言,一部分农民工在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后进城务工,他们成为企业受欢迎的技工人才,显然他们的工资收入相对较高,甚至超过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而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在进城务工时没有经过任何技术培训,只能凭力气、下苦工赚钱,工资相对非常低廉。因此,以上原因导致城镇职工工资基尼系数G1和农民工工资基尼系数G2都不断增大,总的城乡工资基尼系数G也在不断上升。
  另外,我们可以运用差值法计算城乡居民工资差距基尼系数,考察城乡居民工资差距的变动轨迹。其计算公式为[8]:
  
  其中,Gd表示城乡居民工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Iu和Pu分别代表城镇居民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和城镇居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Ir和Pr分别表示农村居民的收入比重和人口比重。根据上式,我们可以计算出2000—2005年城乡工资差距基尼系数,
  
  由表7可以看出,城乡工资差距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2209上升到2005年的0.2711,这说明工资性收入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分配的不平衡程度在不断增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推行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所造成的。首先,户籍制度等体制性做法使农民被束缚在落后的农业生产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人力资本投入严重不足,很多贫困农民无钱读书或参加职业培训。同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会受到户籍歧视,即使他们与城镇职工同工,许多企业也会给予他们不同酬的待遇,他们的工资收入相对非常低,而且多年以来,对农民工的工资报酬基本不变。其次,在城乡分割制度下,政府的制度安排都是偏向于城镇职工的,城镇居民享受到的各种福利补贴,农民工享受不到;而且工资制度的改革多是针对于城镇职工的,城镇职工享受了多次的“提升工资”带来的好处,而农民工的工资不仅没有明文规定来“提升”,反而很多时候被“拖欠”。
其他文献
摘 要:SA8000在发达国家“人道主义”的大旗下隆重推出,作为形同ISO9000、ISO14000的认证体系,是否可以发挥提高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的作用?通过经济学分析,可以透视SA8000的本质:一种极具隐蔽性、合理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新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将SA8000与国际贸易强制挂钩必将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福利受损,出现“双输”的局面。只有采取贸易激励政策来推广SA8000,才能真正提
期刊
摘 要:发展经济学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是尝试理解落后国家是否可以以及如何追赶领先国家。本文从落后国家的最优选择以及其所面临的外部约束来考虑经济赶超的机制。主要包括:模仿能力及成本;合适技术的选择;对产权的保护;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储蓄对收敛的影响。文章最后对有关“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争论进行一个简短的评论。  关键词:经济收敛;后发优势;后发劣势  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经营者激励与约束问题始终是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问题。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解决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长期激励机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西方企业广泛实施,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所处的阶段不同,这种激励机制在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不同,理论上先进有效的激励机制搬到国内未必能产生同样的激励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企业的激励效应,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上,结合我
期刊
时下,“国民幸福与快乐”是学术界广为讨论的一个时髦话题。《光明日报》经济理论版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发表了10多篇此类论文,且与浙江财经学院等联合举办了“经济社会发展、生活品质提升与国民幸福快乐”全国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共同发表了“国民幸福与快乐全国学术研讨会杭州宣言”,指出,国民幸福与快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有在能够满足国民幸福快乐终极价值的前提下,才具有意义。
期刊
摘 要:经济学中对于成本的研究,尤其是成本曲线和成本函数的研究,是市场均衡研究的最基础性工作。本文将高校的网络教育纳入到纯私人产品的范畴,并将Cobb-Douglas产出技术应用到网络教育机构的成本,并通过一系列假设构建了网络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模型,分析了存在、不存在第三方分成及两种模式下的竞争均衡与相应的质量问题。本文最后认为,我国网络教育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自发的市场调节对于质量改进是无效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考察上市公司控制权性质与审计需求的关系。根据“终极所有权”理论,本文对上市公司控制权性质进行重新分类,以反映控制权属性与其选择审计师的关系。本文发现,中央直属类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对于高级差审计的需求,但其对于国际所、国内所存在不同的需求偏好;地方所属类上市公司的需求偏好并不明显;政府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类上市公司并未表现出对于高级差审计的需求。  关键词:控制权性质 ; 审计需求 ;审
期刊
摘 要:新政治经济学以使用经济学现代方法对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的研究为核心,成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新发展。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作为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政治对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的影响。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对当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则表现在研究形式和研究方法所做的创新。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F011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新唯物论”思想所蕴涵的评判“万物”的两个维度——客体与主体、科学与人文、功利与超功利、利与义的关系;其次,以此为依据对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进行了解读。认为,马克思当时总是以一定的哲学为指导,通过经济学这一科学途径,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从而设想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其中还论述了马克思“两个维度”的思想在当代的重要意义,以及要从这“两个维度”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期刊
张凤林教授的新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由商务印书馆于2006年4月出版,这是作者近年来从事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所形成的一部较有力度的著作。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国内对此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内现有的同类著作相比,本书具有鲜明的特色:不仅包括了对于现有成型的人力资本原理的阐述,而且包含了对于人力资本思想演变轨迹的历史追踪;不仅概括了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体系的各种基本原理,而且
期刊
摘 要:过去一段时间,由于一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贫困人口大大减少,但是经验表明,经济增长并非是根除贫困的灵丹妙药,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地导致贫困人口数量的下降,这是因为大多数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富人、开放地区以及新兴产业增长速度较快,而穷人、落后地区和产业往往受惠极少,这种分配上的不平等常常让增长的减贫效应事倍功半,甚至还可能使贫困人口意外地增加。本文利用世界银行提供的有关中、印、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