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动力吗?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c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曲折与复杂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着相同的经历。一些国内外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内涵,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恰当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的现代化才能保持活力与创新精神,中国才能走出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4-0146-02
  
  任何国家,都因其独特的国情和传统文化而有着不同的现代化进程。拥有两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亦是如此。较之今天,过去的所有都可称为传统,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不合时宜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动力。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两千年帝国的衰败、西方帝国带来的屈辱以及统治者在苦难中的挣扎探索,中国的无数仁人志士在不断寻求走上现代化道路的途径。那么在这一百多年里,究竟何种因素制约或推进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要弄清中国社会中哪些因素有助于走向现代化,哪些因素阻碍着现代化,并对现代化发生的速率和模式加以评估。”[1]他们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知识和教育等方面,以比较研究的方式,对中国现代化历程进行了系统地探讨。在整本书中,他们自始至终关注的是这些因素究竟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
  现代化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现代化的因素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正如我们所知,现代化进程作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全球的发展趋势,各个国家都试图发展本国各方面的现代化。然而,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现代化进程也不尽相同。现代化就像一颗种子,放在不同国家的土壤中就会结出不同的果实。从世界范围内看,如果谈到某个国家的现代化,我们不能不谈中国的现代化,正如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在导论开篇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从总体上认识现代化究竟是如何在全世界因地而异这个问题而言,中国一直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那么中国的现代化研究为何有如此特殊的地位呢?正如布莱克所说:“现代化最为普遍认可的方面是知识的积累以获得它的理解性解释方法,这一内容处于现代化过程的核心位置,正像灵魂内在于人体那样”[2],它的基本原因在于中国蕴涵了五千年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它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现代化呢?
  历史上,中国在大部分时间里扮演者东方巨人的角色,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发展表明自己拥有最高程度和造诣极深的多样性的文化,并有能力协调、管理好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和中国比拟的。在我们看来,现代化的特征在中国的封建时期已经是存在的,而且在那个时期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然而,到19世纪初,西方国家由于自身的内在动力并基于西方传统文化之上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却彻底地错过了这次发展的大好时机,最终延误了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现代化》中把这种情况称作是:“中国在上述各方面的起跑点是很高的,但是出乎意料之外,很可能是在生根之时却跑反了方向” [3]。究其原因,众说纷纭。费正清认为:“根本缺点是思想和体制方面的,也就是对外国的现实一贯无知,并且存心不考虑这一现实” [4]。接着,《中国的现代化》的作者们就费氏的这句话进行了自己的阐释:“因此,我们首先把讨论的焦点放在费氏谈到的思想和体制问题的思想部分。西方在论及中国问题时,首当其冲地会想到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仅凭这一点来看,思想上的软弱就是个大问题” [5] 。“我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如此可悲,主要是现代化过程和中国文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6]。由此可见,文化因素被看做是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功能
  按照罗兹曼或费正清的观点,中国的现代化之所以被延误,中国的传统文化起了负面作用(尽管他们也认为中国的延误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制约)。他们认为中国人总是以世界中心自居和帝制意识,具有明显的盲目的排外倾向。史实证明,清王朝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客观心理,这也是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但问题的核心在于,罗兹曼等学者所指的这些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吗?所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同时又包含着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是以历史上的儒家思想文化为主脉和基线,同时又涵盖了儒家以外其他不同的思想文化,成为各种文化激励互补、融合共铸的文化[7]。从此可以看出,罗兹曼等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一定的片面性,而这一片面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时间上看,把清朝的部分不合时宜的思想看做是中国两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这样是不科学的;第二,从内容上看,清朝的思想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但是满族文化的体现,尽管在清末时期,满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有了很大的交融,但是仅把满族的文化看做是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也是不合理的。
  那么,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究竟起了何种作用呢?回顾世界史,我们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13世纪至16世纪,西欧发生了文化复兴运动,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文艺复兴运动虽然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艺为大旗,事实上,如果没有中世纪,也绝不会有文艺复兴,近代史或许会以另一种姿态展开” [8]。接着,在18世纪,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始,即启蒙运动。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对资产阶级文化的倡导,直接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看,文化上的变革确实为西方现代化提供了内在的源动力。可在中国,不仅存在着文化的内在发展,也存在着外在因素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走在现代化前列的国家用先进的技术和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的经济和文化的严重影响,使得中国人开始消极地排斥自己本以为在世界上占有优势的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之所以被屈辱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由此产生了完全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崇洋媚外等观点。那么,笔者想指出的是,这正是大多数中国人所走进的误区。正是因为此,中国人忽视了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动力作用。
  三、如何对待现代化中的传统文化
  如果按照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我们很难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突破,或许仍跳不出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样会面临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与困难。至此,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成为焦点。目前理论界形成以下几种观点:1)认为要丢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获得再生。2)认为要主动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现代化相协调。发扬以人为本、修己安人、以和为贵、崇尚中庸、先义后利的价值观,以促进中国现代公共关系发展;弘扬天人合一、人际和谐、不为物累、虚静内省的人生观,促进现代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3)在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的同时,还要看到二者具有统一的一面,不要片面地夸大二者的对立,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走向文化上的虚无主义[9]。
  现代化的发展自开始就注定其具有广泛性,正像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所指:“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是福是祸暂且不论,这些变革终究会波及到与已拥有现代化各种模式的国家有所接触的一切民族。现存社会模式一无例外地遭到破坏,现代化总是成为一种目标” [10]。现代化的广泛性与全球性使得我们更应该清楚传统文化与外在因素的关系:1)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进行现代化进程时回应外界的桥梁,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性的因素;虽然我们不能说一个国家没有外部的刺激就没有现代化,但是其内部的现代性因素的发展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在中国,内部因素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还未成熟,但是传统文化与外界的刺激,最终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此外,全球化的趋势加强,现代化进程仍需要与外部的互相影响与学习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那么传统文化的仍占有重要位置。2)传统文化中的先进因素可以有助于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吸收其他先进文化。任何一个合理的文化都具有开放性,中国传统文化更具这个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无不显示了中国在试图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尽管这些举措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些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伟大尝试,无不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动性的反应。
  在中国这样后发展的现代化国家,传统文化存在着巨大的能动性的潜力。新时期,我们的重点在于如何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如何发掘传统文化的源动力。而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道路。正如与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的目的类似:“我们希望通过考察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勘定它在哪些方面遵循了其他进行现代化的国家所经过的基本路线,在哪些方面它又闯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11]。如果真正做到以上所述,就会更有助于中国走出自己的现代化模式,而罗兹曼先生的《中国现代化》一书就更具有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3][5][6][10][11]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5.177.24.22.
  [2]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景跃进,张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4]剑桥中国史[M].10卷第260页.
  [7]张志伟,张永.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1,(6).
  [8]周来祥.西方美学主潮[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41.
  [9]曾长秋,刘勇.近11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综述[J].船山学刊,2008,(1).
  
  I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Comments on Gilbert Rozman’s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DUTing-ting
  (Marxist-Leninist College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China’s modernization has experienced a winding?and complex process. So i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one of main factors which impede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fac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ntains plenty contents and have powerful active fun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mingling of cultures throughout world,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Only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properly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 China’s modernization can maintain vita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and China can have its own way to develop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evelopment
其他文献
摘要:许多语言学家已经对语言中态度意义的表达作了大量的研究。评价理论的出现使得对语篇态度意义的分析有了系统的理论根据,对小说《苔丝》高潮部分从评价理论视角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其态度系统可以揭示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这说明态度系统在分析小说人物性格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今后外国文学的学习和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评价理论;态度系统;人物性格  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就是唤醒。”学生学习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身处新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语文教育理念,主动融入语文新课改的潮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建起崭新的语文课堂,才能为我们举步维
期刊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整合为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与提高面临着更为突出的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尖锐矛盾。因此,必须转变过去偏重于具体法律知识的教学与考核方式,代之以强调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律思维方式培养的教学与考核方式,以期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关键法律知识点的讲授达到真正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法治理念;法律意识;法律信仰;法律思维  中图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成长问题成为新课改推进的瓶颈,其原因在于教师培养模式的滞后。为确保新课程改革正常进行,教师培养问题应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通过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250-02    在新课程
期刊
摘要:分析了中国写作教学改革的现状,认为写作教师要想消除目前学生对写作及其教学改革的抗阻,不仅要努力进行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的革新,更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观,才能激发学生对写作教学改革自觉、积极、恒久的参与。  关键词:写作;教改;学生;抗阻;消除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265-0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参与
期刊
摘要: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本文首先介绍了增值税改革的背景以及增值税的相关知识,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增值税改革对企业税负、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经营业绩的影响,再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0
期刊
摘要:商法教学模式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采用创新教育机制改良现有的教学模式。借鉴国外的法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采取动机激励机制、案例教学、相关学科辅助和主动探究商事规则的教学模式来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并有效结合农业院校的涉农资源为依托背景,逐步转变商法教学灵活性不足的问题,以期建立适合农业院校发展的理想的商法教学模式。  关键词:商法教学;农业院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主流文化的推动,然而伴随着不断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亚文化尤其是网络时代以来的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促进了主流文化的新陈代谢,却也不断模糊了人们认识主流文化的视野,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何正确认知我国网络时代的亚文化,对提升主流文化意识,凝聚民众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亚文化;网络;主流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通过对将《曲喻张力结构——比较研究李商隐和约翰·多恩诗歌风格的契机之一》一文的研究成果提炼、转化到英国文学“玄学派”诗歌的教学过程的案例,论证了该文的研究成果能直接帮助学生理解玄学曲喻、了解文艺复兴历史背景及感受玄学诗独特的文学魅力。因此,充分利用优秀的科研成果对包括英美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曲喻;英国玄学诗教学;科研成果;外国文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农民增收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分析农民收入现状和农民增收缓慢原因基础上,提出促进界首市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收入;政策增收;增长方式    随着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界首市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比较,仍然还有一段距离。政策性增收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深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