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对写作及其教改抗阻心理的消除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er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中国写作教学改革的现状,认为写作教师要想消除目前学生对写作及其教学改革的抗阻,不仅要努力进行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的革新,更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观,才能激发学生对写作教学改革自觉、积极、恒久的参与。
  关键词:写作;教改;学生;抗阻;消除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265-0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参与的态度和程度决定着教学教改活动的过程和质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教改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校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这样的现实: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及其它种种因素的限制,课内的写作训练难以充分保证,必须以课外写作训练加以弥补。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对于写作及教学的参与,必须延伸到课外,写作教改要想取得实效,必须更加重视学生的自觉、主动和积极的参与。
  可是,长期以来,学生参与写作教学改革活动的意识普遍不强,写作教师也没有对此足够重视。结果,教师进行教改的热情高涨,但是学生却冷漠以对,即使有一时参与的兴趣,却总是不能持久。
  作为长期从事写作教学的一员,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反省,我认识到,要想消除学生对写作及其教改活动的消极参与,除了在教学内容、模式、手段等方面努力以外,还必须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观。具体来讲,我们应该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写作的内涵、写作的价值、写作的对象这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
  一、写作的内涵
  “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简单又熟悉词语,可是,要让他们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关于写作是什么,有太多的说法。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存劳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它由主体、客体、载体和受体四大系统构成”[1],“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用符号传达有创造意义的制作行为。”[2]这些写作教材的解释,虽然严谨周全,但却不够通俗,增加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
  写作学者给出的解释是:“文章是生命的寄寓之所,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呈现。写作就是对这种生命状态的自觉的战略性选择。”[3]“21世纪的写作是什么?简单说,是一种应世策略,具体来说,‘是一种以言说的方式创造性地对当下生活作出的战略性的反应,是社会需要的必然产物。’”[4]写作实在是写作者“面对特定的社会处境的一种生存反应和栖息之所,……是写作主体在写作行为、成品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生存关注(生存意识、生存情绪)。”[5]这种解释,虽然没有错,但是,针对我们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却又显得太空洞、太神秘了!
  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写作活动的内涵,我们不能不加分辨地照搬宣讲,而应该针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选择地介绍。
  林语堂在《论小品文的笔调》中曾经提到写作“略如高朋话旧,私房娓语”,如此才能“笔墨上极轻松,真情易于流露”[6]。我以为这对学生理解写作很有启发。也就是说,写作不是什么神圣、神秘的事情,也不一定非得与国家政治、事业人生相关,不一定要有什么非凡的创造,它只是想和一个老朋友说话,把所有心事娓娓道来的过程。我们在写书信、日记、随笔时会做出这样的理解;或者,写作也可以是一份情感的宣泄,是安慰自己,也是安慰别人。当我们在生活中有感悟、感动、苦恼、委屈、喜悦时,可能做出如此理解;写作也可以是一项工作的回顾、一件事情的总结,是理清一份思绪,是下一个决心,是告别一段过去。当我们回首过往,展望未来时也可能做出这样的理解;写作也可以是一种喜好、一种兴趣,就好像有些人喜欢爬山,有些人喜欢绘画,有些人喜欢烹调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心里就会安静,那是一种水一样清澈透亮淡淡的甘甜味道。更多的学生,尤其是校园写手会这样理解……。
  总之,写作的内涵是开放、发展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甚至一个人也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写作情境下做出不同的解释。写作不是教科书、理论家说的那么神秘、沉重,而是一种自悟、自省,甚至自娱,是自然、自由、自主的表达。只有基于这样的理解,才会褪去长期以来蒙在写作上的那一层神秘的面纱,找回学生参与写作及写作教改的信心与兴趣。
  二、写作的价值
  我不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作就是为了应付老师或应付考试,这是写作的一种现实功能。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尤其是他们自发的写作,是因为内心情感的触动,无论是喜、怒、哀、乐,写作是一种精神需要。对于前者来说,是件非常可怕又痛苦的事情,久而久之,会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而对于后者来讲,写作是非常令人痴迷的事情,他们会乐此不疲。
  如前所述,写作的内涵是开放的,其功能也应是多方面的,有功利性或者工具性的一面,也有非功利性或者审美娱乐的一面。我们不排斥在某些特殊时期或特殊情形下,教师通过制定某种程式,某种规范,以帮助学生谋求高分进行“应试作文”的训练。但是,我们更要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写作,因情而发,由感而生,是真实自我的画像。记得有人曾对法国散文大师蒙田说:“皇帝陛下读了你的书,很想认识你”时,蒙田答道:“假使皇帝陛下已经认识了我的书,那他就认识我的人了。”“我的书”道出了“我的人”的全部精神世界[7]。所以,为了应付某种功利目的而训练的写作的技法与模式不过是矫情之外一件美丽的外衣。可惜的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外衣”上下了太多的功夫,但再华丽的外衣也掩饰不了躯体的空洞与虚无,这正是学生的写作兴趣越来越低、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症结之一。
  另一方面,写作还是学生为了完善自我、应对环境而产生的一种内在需要,或者说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当代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应该认识到这一经济形态与人类写作活动的密切联系: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生产、分配、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与人类的写作有关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储存及使用;知识经济也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而智力成果主要以写作活动的成品来表现,写作水平与个人智力水平高低密切相关。
  总之,写作既是个体心灵自由的释放,更是个体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没有任何目标的写作只能是没有意义的呓语。写作及其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定会有自己的经历、感受,也会有将这些经历、感受表达出来的冲动,老师要善于将社会环境的要求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并适时地抓住这种内在的需要或冲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在只有将学生的写作目的导向精神生活与自我发展之路,才会调动他们对写作活动主动的、自觉的、恒久的参与。
  三、写作的对象
  林语堂在其主编的《人间世》杂志的发刊词里,谈到自己小品文写作的题材时说:“盖小品文,可以发挥议论,可以畅泄衷情,可以幕绘人情,可以形容世故,可以割记琐屑,可以谈天说地,本无范围,特以自我为中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故名之为《人间世》。”[8]
  在林语堂看来,写作的对象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宇宙万象,皆可取材。如果硬要划出类别,不外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换句话说,一个是社会,一个是自我,说得通俗一些就是:体验生活、感悟生命。
  但要注意,无论写什么,林语堂认为,应该“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应该有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生命历程中的点滴心得,喜怒哀乐。首先,写作归根结底是人类特有的、必需的一种精神生活;其次,人生最大的难题莫过于认识自己;其三,学生总是在他们的习作中更习惯于表达自我,哪怕是内心世界微小的波澜也不会放过。
  但是,写作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个层面,恐怕会为自我所囚。人要想真正认识自我必须超越自我。英国亚历山大·史密斯说:“其(写作)最重要的天赋,是在于能从很平凡的事物中,找出其暗示,从最无希望的题材中,找出其教训……”[9]所以,作为一个要在写作路上不断成长的学生来讲,自我只是一个侧面,写作更深远、更广阔的内容在于透过自我的观察与体验,去发现、了解自己周围的人的生存状况、生命状态。在浩瀚无边的宇宙、芸芸众生的人世,人与人是要互相支撑、关爱的,我们在关注内心的同时,切莫忘记周围的亲人、老师、学友及千千万万同胞的生活。概而言之,写作及其教学活动,在唤醒学生内心情感的同时,也应该把学生关注的视野由自我引向他们周围、引向他人的世界和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学生才可能看到世界的本质,认识真正的自我,唯其如此,他们的渐渐冷漠、干涩的内心才会变得敏感、温柔、炽热,写作与教改的内容与思路才会越走越开阔。
  
  参考文献:
  [1]江少川.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林可夫.高等师范写作教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
  [3]周淼龙.别一种询问:写作是什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4]彭永珍.写作是什么——试论大学写作教育观[J],咸宁师专学报,2002,(5).
  [5]马正平.写的智慧[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6]李宁.小品文艺术谈[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7]王永生.中国现代文论选[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8]孔范今.近百年中国文学史论[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9]林疑今译.小品文作法论[J].人间世,1934,4月,(2).
  
  How to eliminate the student of resistance from writ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reform activity
  
  MO Shun-b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unan Yongzhou 425100,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riting teaching reform, think writing teachers want to eliminate the student of resistance from writ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reform, not only to upda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means and methods, and let students to understanding write correctly, only in this way, students can consciously,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writing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Writing;Teaching reform;Students';Hindrance;Elimination
其他文献
摘要: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生态性缺失、结构化缺失、生产方式单一等入手,结合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先进经验,并在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本土化之路。以期为我国现有农业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生态性困境;农村合作社;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5.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
期刊
摘要:群体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群体性事件更是直接关涉我国基层政权的稳固,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对其进行学理分析有必要更有价值。以L村一起群体性事件为例,探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和发生过程。从参与缺失、怨恨动员和熟人网络、利益纠葛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农村;发生机理  中图分类号:C91
期刊
摘要:揭示了民航强国建设与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契合,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息息相关;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民航强国和小康社会的内在联系,构建了民航发展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适应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结合模糊评价和灰度评价方法对我国不同年份的小康适应程度作了评估,分析现存问题并制定了有效的战略举措;采用灰度预测方法对小康社会的发展前景作了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民航强国;小康社会;适
期刊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危机,正视这一危机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拓宽研究视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熏陶,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真学、真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重建  中图分类号:D6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036-02    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这为高等学校开展以马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评价的相关理论探讨评价的社会建构功能。文章以布什的演讲为例,分析政治演说中的评价在建构道德形象、权力身份,建构意识形态与听众/读者的立场,并协调与听众/读者距离的功能,指出评价最终为建构某一社会意识形态框架下的群体服务。  关键词:布什演说;评价;社会建构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021-04    引言  语言是社会活动呈
期刊
摘要:通过对江苏省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政治参与态度、政治参与认知、政治参与行为三个方面实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特征。大学生政治参与态度较为积极,爱国热情高涨,具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但政治参与认知水平、参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有待提高。  关键词:政治参与;态度;认知;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199-03    政治参与是指
期刊
摘要:许多语言学家已经对语言中态度意义的表达作了大量的研究。评价理论的出现使得对语篇态度意义的分析有了系统的理论根据,对小说《苔丝》高潮部分从评价理论视角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其态度系统可以揭示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这说明态度系统在分析小说人物性格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今后外国文学的学习和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评价理论;态度系统;人物性格  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就是唤醒。”学生学习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身处新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语文教育理念,主动融入语文新课改的潮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建起崭新的语文课堂,才能为我们举步维
期刊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整合为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与提高面临着更为突出的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尖锐矛盾。因此,必须转变过去偏重于具体法律知识的教学与考核方式,代之以强调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律思维方式培养的教学与考核方式,以期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关键法律知识点的讲授达到真正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法治理念;法律意识;法律信仰;法律思维  中图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成长问题成为新课改推进的瓶颈,其原因在于教师培养模式的滞后。为确保新课程改革正常进行,教师培养问题应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通过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7-0250-02    在新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