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专业在职研究生
摘要: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不失为处置不良资产的一种高效方法,其在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流动性、提高资本充足率、分散风险、降低处置成本等方面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同时不良资产证券化也存在风险。
关键词:不良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
随着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和香港两地成功上市,中国金融改革翻开了她新的一页。在我国金融改革的历程中,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影响改革进程的沉重包袱和障碍。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本身的经济效益,更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急需一种高效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法。但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不良资产证券化同样存在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银行资产,在此主要指不良贷款资产。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标准,不良贷款主要包括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初步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13年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3亿元,不良贷款率1%。从数字上看,与10年前相比,不良贷款率已控制在1位数。但众所周知的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的“双降”很大程度上与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改革有关,即通过中央财政买单或资产剥离至资产公司的方式处置的。随着最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今后想长期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来处理不良资产已不大可能。因此要有一个市场化且能高效解决这些持续产生不良的资产的手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资产证券化,一般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并据以融资的过程。这一金融工具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增强流动性,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进程。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
通过证券化,可以将流动性较差的不良资产转化为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可以获得一定资金来源。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治理的角度看,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够加快银行资产的周转,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有效解决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大大增强了资产负债治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抗风险能力。
(二)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净额与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例(即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为达到这一要求,银行要么增加资本金,要么降低持有的风险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可以使银行大量的风险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商业抵押贷款等从资产负债表中移出,使银行的风险资产减少,从而达到了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不会增加银行的负债,是一种不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方法,即发行人可不通过增加负债获得融资。
(三)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散商业银行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以贷款为主,而贷款中蕴藏着较大的信用风险。在一个金融市场不太发达的市场环境中,信用衍生工具使用较少,银行信贷资产很难像证券那样进行及时的价格评估,更不能转移给第三方。商业银行还缺乏有效的、主动的风险治理手段和风险治理工具。鉴于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银行静态的、难以分割交易的资产,以标准化合约的方式,分散成小额的可交易资产,然后打包在金融市场上发售的活动,能够为我国商业银行有效解决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增强风险治理能力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四)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降低处置成本。
资产证券化将银行的不良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转移出来,并以此为担保发行证券。依靠其规模效应,将单户处置变为批量处置,可以促进资产处置的大规模开展,而且资产支持证券是面向整个社会(包括外国投资者)发行,市场吸纳力很大。因而它可以大批量、大范围地处置不良资产,降低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三、我国商业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不良资产证券化同样也存在高风险性。因而在我国若要发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积极作用还需要一定的条件。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存在信用风险
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其复杂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发起人,还包括债务人和第三方,因此,任何一方发生信用危机,对合约规定职责的放弃都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
一是债务人信用风险。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债务人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企业。这些企业极有可能会将不良资产的处置当作是最后一顿免费的晚餐,失去还款的积极性。而企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又往往站在企业的角度。这有可能会使整个社会的信用观念进一步恶化,有钱也不还,千方百计逃废债务和转移资产的现象更为加剧。
二是发起人信用风险。作为证券化的发起方,商业银行有可能隐瞒资产质量的真实信息,从而以次充好,使资产池的质量降低,导致证券化过程的失败。
三是第三方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的第三方主要包括特殊目的载体、服务人、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投资银行、其他中介机构等。由于证券化的资产缺乏透明度,投资者更依赖于专家、律师和会计师的陈述、保证和鉴定,这容易引发道德风险。还有评估中介机构、投资银行等,任何一方的欺诈行为、不道德行为都会带来风险。
(二)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存在技术风险
一般的资产证券化中,可证券化的资产具备良好的未来预期收益,有未来的现金流作保障。而不良资产证券化与一般资产证券化之间本质的不同,在于用于组建资产池的不良基础资产的现金流不稳定。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来看,55%是與国有企业有关的,30%是房地产泡沫造成的(大多与国企有关),15%是由于企业(主要是私企)恶意逃债造成的。这样的资产不仅不能保证未来能否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而且很多贷款是没有抵押物的,信用质量差、风险大,因而怎样组成合适的“资产包”进行证券化是存在的一个最大的技术性难题。
另外,在做价格设计中,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定价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目前,资产证券化的定价主要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证券定价模型对证券化的资产进行定价。但是,因为我国还缺乏相关的数据,如提前偿付率、违约率,所以在定价上容易出现价格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而价格过高,或利率过低,会影响发行与销售,也会给投资者带来过重的负担;但价格过低或利率过高,筹集的资金就会减少,不利于债权银行财务结构的改善。
(三)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容易引发法律风险
不良资产证券化中交易结构的严谨性、有效性要由相关的法律予以保障。虽然我国陆续出台了《担保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信托法》等经济法律,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创造了一定的法律条件,但是,资产证券化这一系统工程参与主体众多,交易结构复杂,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来规范其运作,明确各参与主体的地位、权力和义务等关系。
(四)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存在环境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环境风险包括经济环境风险和政治环境风险。
1、经济环境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社会经济阶段性的循环和波动,会带来明显的市场风险。
2、政治环境风险主要指战争、政局动荡以及政策变化等因素引致的风险。政治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通常并不直接导致风险,但可通过影响其他风险造成损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下,广泛的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但不能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风险。这就需要我国从资产证券化交易有关当事人的成本和效益角度考虑,尽快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体系,做好资产证券化的评级,完善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信息公告制度,加强监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运用中发挥其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武魏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运行机制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胡建忠,不良资产经营处置方法探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简介:
吕雅芳 现在读天津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金融专业),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
摘要: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不失为处置不良资产的一种高效方法,其在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流动性、提高资本充足率、分散风险、降低处置成本等方面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同时不良资产证券化也存在风险。
关键词:不良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
随着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和香港两地成功上市,中国金融改革翻开了她新的一页。在我国金融改革的历程中,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影响改革进程的沉重包袱和障碍。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本身的经济效益,更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急需一种高效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法。但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不良资产证券化同样存在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银行资产,在此主要指不良贷款资产。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标准,不良贷款主要包括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初步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13年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3亿元,不良贷款率1%。从数字上看,与10年前相比,不良贷款率已控制在1位数。但众所周知的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的“双降”很大程度上与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改革有关,即通过中央财政买单或资产剥离至资产公司的方式处置的。随着最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今后想长期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来处理不良资产已不大可能。因此要有一个市场化且能高效解决这些持续产生不良的资产的手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资产证券化,一般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并据以融资的过程。这一金融工具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增强流动性,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进程。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
通过证券化,可以将流动性较差的不良资产转化为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可以获得一定资金来源。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治理的角度看,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够加快银行资产的周转,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有效解决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大大增强了资产负债治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抗风险能力。
(二)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净额与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例(即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为达到这一要求,银行要么增加资本金,要么降低持有的风险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可以使银行大量的风险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商业抵押贷款等从资产负债表中移出,使银行的风险资产减少,从而达到了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不会增加银行的负债,是一种不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方法,即发行人可不通过增加负债获得融资。
(三)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散商业银行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以贷款为主,而贷款中蕴藏着较大的信用风险。在一个金融市场不太发达的市场环境中,信用衍生工具使用较少,银行信贷资产很难像证券那样进行及时的价格评估,更不能转移给第三方。商业银行还缺乏有效的、主动的风险治理手段和风险治理工具。鉴于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银行静态的、难以分割交易的资产,以标准化合约的方式,分散成小额的可交易资产,然后打包在金融市场上发售的活动,能够为我国商业银行有效解决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增强风险治理能力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四)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降低处置成本。
资产证券化将银行的不良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转移出来,并以此为担保发行证券。依靠其规模效应,将单户处置变为批量处置,可以促进资产处置的大规模开展,而且资产支持证券是面向整个社会(包括外国投资者)发行,市场吸纳力很大。因而它可以大批量、大范围地处置不良资产,降低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三、我国商业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不良资产证券化同样也存在高风险性。因而在我国若要发挥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积极作用还需要一定的条件。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存在信用风险
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其复杂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发起人,还包括债务人和第三方,因此,任何一方发生信用危机,对合约规定职责的放弃都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
一是债务人信用风险。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债务人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企业。这些企业极有可能会将不良资产的处置当作是最后一顿免费的晚餐,失去还款的积极性。而企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又往往站在企业的角度。这有可能会使整个社会的信用观念进一步恶化,有钱也不还,千方百计逃废债务和转移资产的现象更为加剧。
二是发起人信用风险。作为证券化的发起方,商业银行有可能隐瞒资产质量的真实信息,从而以次充好,使资产池的质量降低,导致证券化过程的失败。
三是第三方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的第三方主要包括特殊目的载体、服务人、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投资银行、其他中介机构等。由于证券化的资产缺乏透明度,投资者更依赖于专家、律师和会计师的陈述、保证和鉴定,这容易引发道德风险。还有评估中介机构、投资银行等,任何一方的欺诈行为、不道德行为都会带来风险。
(二)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存在技术风险
一般的资产证券化中,可证券化的资产具备良好的未来预期收益,有未来的现金流作保障。而不良资产证券化与一般资产证券化之间本质的不同,在于用于组建资产池的不良基础资产的现金流不稳定。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来看,55%是與国有企业有关的,30%是房地产泡沫造成的(大多与国企有关),15%是由于企业(主要是私企)恶意逃债造成的。这样的资产不仅不能保证未来能否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而且很多贷款是没有抵押物的,信用质量差、风险大,因而怎样组成合适的“资产包”进行证券化是存在的一个最大的技术性难题。
另外,在做价格设计中,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定价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目前,资产证券化的定价主要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证券定价模型对证券化的资产进行定价。但是,因为我国还缺乏相关的数据,如提前偿付率、违约率,所以在定价上容易出现价格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而价格过高,或利率过低,会影响发行与销售,也会给投资者带来过重的负担;但价格过低或利率过高,筹集的资金就会减少,不利于债权银行财务结构的改善。
(三)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容易引发法律风险
不良资产证券化中交易结构的严谨性、有效性要由相关的法律予以保障。虽然我国陆续出台了《担保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信托法》等经济法律,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创造了一定的法律条件,但是,资产证券化这一系统工程参与主体众多,交易结构复杂,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来规范其运作,明确各参与主体的地位、权力和义务等关系。
(四)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存在环境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环境风险包括经济环境风险和政治环境风险。
1、经济环境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社会经济阶段性的循环和波动,会带来明显的市场风险。
2、政治环境风险主要指战争、政局动荡以及政策变化等因素引致的风险。政治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通常并不直接导致风险,但可通过影响其他风险造成损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下,广泛的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但不能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风险。这就需要我国从资产证券化交易有关当事人的成本和效益角度考虑,尽快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体系,做好资产证券化的评级,完善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信息公告制度,加强监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运用中发挥其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武魏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运行机制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胡建忠,不良资产经营处置方法探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简介:
吕雅芳 现在读天津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金融专业),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