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成为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通过教学探索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学科素养,努力达成新课标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本文从合理运用史料、运用史料要遵循梯度原则,全面透彻地讲解史料和創新史料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史料实证”教学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史料 教学 高中 历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288
一、前言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实证”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激发求知欲和兴趣,能够更深入、透彻地掌握历史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对于什么是“史料实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这么定义的:“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1]在新课改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师们应该用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来指导实践、充分调动自己的史料贮备、利用史料实证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和质量。
二、“史料实证”教学法概述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史料指的是构成人类历史的资料,它记载了全人类留存至今的全部历史。[2]而教学上最常见的、经过了一定的加工与完善的史料工具,就是师生使用的历史课本了。一般来说,史料的形式有三类,分别是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地理、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实证”教学法,不仅是对新课改改革要求的教学进步,对丰富高中生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增长见识和提高分析思考能力也能有很好的帮助。
三、“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具体应用
历史本身是比较枯燥的,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讲述的都是相对简单、概括的历史,学生难以直观、强烈地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化,这种时候,丰富多元、精准翔实的史料就能够弥补这一不足,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生动、鲜活的一面,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情。
在实际的教学中,“史料实证”教学法还有不少运用不当的地方,如教师在“用多少”“怎么用”“用什么”几个问题上没有理清思路,引用史料的方式仍是一如既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在应付考试,没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针对这些问题,“史料实证”教学法在具体应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合理运用史料,突破重难点
在运用“史料实证”的时候,教师并不需要将史料强加到每一节内容去,而是应该有的放矢,有轻有重,合理运用。具体来说,就是花功夫带领学生攻克历史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以我国的近代史为例,由于这段时间社会矛盾前所未有的激烈,各个阶级争先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难点重点非常多。为了让学生对其中的重大事件有更深刻的体会,教师可以抓重点、攻难点,如在讲到《辛亥革命》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两则史料。史料一:《棣秋馆戊戌日记》一书中写到,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了《平民政治》这一本书,再出版的时候改名为《共和政治》。史料二:沈从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课》里写道,革命后虽然当地的官员换了一拨,但绿营制度、屯田知道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很多都是按照原制度执行。
两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中等以上城市和偏远小县城的史实,将两种角度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分析,可以让学生更了解这场革命的全貌,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的能力。
(二)史料的选择要遵循梯度原则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历史素养好的学生容易接受难度较大、较晦涩的史料,历史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则更喜欢直白、浅显、趣味性比较强的史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照顾学生的整体接受能力,教师应该避免采用难度太高的史料材料,比如一些古代的名著典籍中的史料,如《左转》《汉书》,等等。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情况,甄别挑选史料,设计具有梯度性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低年级的教学史料应偏重生活性与趣味性,以建立学生对历史的热情和兴趣,打好基础为主;高年级的教学史料可以更深层次、更复杂一些,以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为主。不论是选择什么类型的史料,都要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三)对史料的讲解要透彻全面,让学生真正理解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并不十分提倡对史料的运用,因而会有学生不习惯“史料实证”教学法,也不明白为何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对此,教师在运用史料时,一方面要避免堆砌史料,给学生施加太多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也避免讲解史料时蜻蜓点水般带过,而是应该抓住史料的核心,充分发挥史料的辅助作用,将课本上历史讲得明白晓畅。
例如在讲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时,关于“刘邓大军挺进中原”、“三大战役”等内容就属于相对比较简单清楚的知识点,教师在讲解时就不需要运用太多史料(如作战路线、作战计划等)去分析。而对一些重点内容,如讲到我国的改革开放相关张杰时,可以给学生观看相关纪实史料,如《1978:邓小平访问日本》,通过影像史料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四、结语
在学校开展历史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一般来说,历史思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辩证思维、二是情境思维。运用史料可以提供多维度的视角,对历史进行“审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了解得更全面,还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同时,史料中会展现某个时期的地方背景、国家背景甚至是时代北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环境和背景中对历史问题做出思考,身临其境地去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陈可兴.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9(02):12.
关键词:史料 教学 高中 历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288
一、前言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实证”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激发求知欲和兴趣,能够更深入、透彻地掌握历史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对于什么是“史料实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这么定义的:“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1]在新课改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师们应该用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来指导实践、充分调动自己的史料贮备、利用史料实证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和质量。
二、“史料实证”教学法概述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史料指的是构成人类历史的资料,它记载了全人类留存至今的全部历史。[2]而教学上最常见的、经过了一定的加工与完善的史料工具,就是师生使用的历史课本了。一般来说,史料的形式有三类,分别是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地理、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实证”教学法,不仅是对新课改改革要求的教学进步,对丰富高中生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增长见识和提高分析思考能力也能有很好的帮助。
三、“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具体应用
历史本身是比较枯燥的,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讲述的都是相对简单、概括的历史,学生难以直观、强烈地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化,这种时候,丰富多元、精准翔实的史料就能够弥补这一不足,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生动、鲜活的一面,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情。
在实际的教学中,“史料实证”教学法还有不少运用不当的地方,如教师在“用多少”“怎么用”“用什么”几个问题上没有理清思路,引用史料的方式仍是一如既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在应付考试,没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针对这些问题,“史料实证”教学法在具体应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合理运用史料,突破重难点
在运用“史料实证”的时候,教师并不需要将史料强加到每一节内容去,而是应该有的放矢,有轻有重,合理运用。具体来说,就是花功夫带领学生攻克历史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以我国的近代史为例,由于这段时间社会矛盾前所未有的激烈,各个阶级争先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难点重点非常多。为了让学生对其中的重大事件有更深刻的体会,教师可以抓重点、攻难点,如在讲到《辛亥革命》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两则史料。史料一:《棣秋馆戊戌日记》一书中写到,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了《平民政治》这一本书,再出版的时候改名为《共和政治》。史料二:沈从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课》里写道,革命后虽然当地的官员换了一拨,但绿营制度、屯田知道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很多都是按照原制度执行。
两则史料分别反映了中等以上城市和偏远小县城的史实,将两种角度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分析,可以让学生更了解这场革命的全貌,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的能力。
(二)史料的选择要遵循梯度原则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历史素养好的学生容易接受难度较大、较晦涩的史料,历史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则更喜欢直白、浅显、趣味性比较强的史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照顾学生的整体接受能力,教师应该避免采用难度太高的史料材料,比如一些古代的名著典籍中的史料,如《左转》《汉书》,等等。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情况,甄别挑选史料,设计具有梯度性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低年级的教学史料应偏重生活性与趣味性,以建立学生对历史的热情和兴趣,打好基础为主;高年级的教学史料可以更深层次、更复杂一些,以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为主。不论是选择什么类型的史料,都要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三)对史料的讲解要透彻全面,让学生真正理解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并不十分提倡对史料的运用,因而会有学生不习惯“史料实证”教学法,也不明白为何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对此,教师在运用史料时,一方面要避免堆砌史料,给学生施加太多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也避免讲解史料时蜻蜓点水般带过,而是应该抓住史料的核心,充分发挥史料的辅助作用,将课本上历史讲得明白晓畅。
例如在讲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时,关于“刘邓大军挺进中原”、“三大战役”等内容就属于相对比较简单清楚的知识点,教师在讲解时就不需要运用太多史料(如作战路线、作战计划等)去分析。而对一些重点内容,如讲到我国的改革开放相关张杰时,可以给学生观看相关纪实史料,如《1978:邓小平访问日本》,通过影像史料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四、结语
在学校开展历史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一般来说,历史思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辩证思维、二是情境思维。运用史料可以提供多维度的视角,对历史进行“审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了解得更全面,还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同时,史料中会展现某个时期的地方背景、国家背景甚至是时代北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环境和背景中对历史问题做出思考,身临其境地去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陈可兴.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9(02):12.